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模块化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开发模式研究

2024-11-19 00:00白秀秀祝政杰
知识窗·教师版 2024年10期

摘要: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模块化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质量不高主要是受到开发模式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新形态教材内涵出发,厘清新形态教材开发、使用、反馈等过程要素,分析新形态教材开发现状,构建“校企社三方协作、校系委三层实施”的教材开发长效机制,实施“四对接、五融入、七步骤”的教材开发模式,全面提高新形态教材开发质量。

关键词:新形态教材;新能源汽车;模块化;核心课程

近几年,国内高职院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自身专业需要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在开发校本教材上虽然便利性和针对性有所改善,但是形式单一,缺乏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也不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符合模块化课程需要的新形态教材。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开展基于模块化的课程改革,厘定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模块化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内涵与要义,构建了教材开发新模式。

一、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开发现状分析

(一)新形态教材课程思政融入不足

教材的开发事关人才培养方向和质量,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能源汽车专业教材中必须融入课程思政,以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技能传承相统一。目前,部分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教材仍然存在课程思政融入不足、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对接不够紧密的现象。

(二)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不足

由于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时间短,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速,导致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技能掌握和教材开发能力不足。而新形态教材包含教材内容开发、配套资源、思政融入、标准对接等多种要素,开发者不仅要具备全面的课程重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才能开发质量较高的新形态教材。

(三)教材内容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教材作为学生首要学习资料,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在教材开发参与者中,部分教师从教时间不长,一线工作经验不足,对学情的掌握不深,导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材开发过程中以教师视角选取教材内容、排布结构、设计环节,忽略学生使用视角,导致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材的教学适应性不强。

(四)教材的职业属性体现不明显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在教材开发前,高职院校应充分调研汽车相关岗位,对接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合企业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目前,多数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材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进行开发,虽然能有效传授知识与技能,但是与岗位联系不紧密,导致教材在人才培养上适应性不强,教材的职业属性体现不明显。

(五)教材评价标准缺失

随着教材开发群体、形态种类、内容要素不断增加,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加强了教材意识形态的评价与监管,但是对教材的职业表征、内容质量、育人效果等方面没有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也没有适合新形态教材开发的标准可供教材开发者参考,影响了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材开发质量。

二、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要义与内涵分析

(一)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要义

新能源汽车新形态教材应以完整且相对独立的任务为单元,依据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重构教材内容,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可以并列、递进或先并列后综合,或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排序,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思、学、教、做、评”的体例结构,提供理论知识、实操规范、任务工单、评价单、测试题、数字资源、真实案例等多元内容。

(二)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内涵

基于模块化课程的新能源汽车新形态教材应具有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装订形式上活页化、内容设置灵活化、学习内容职业化、学习环节活动化、教学评价标准化、学习场所泛在化,以实用技能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理念,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教育宗旨,突出“校企社三方开发、对接国家标准、融入思政元素、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全程评价、配套丰富的教学资源、线上线下设计统一、混合教学模式”八个特征。

(三)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开发适用课程类型

新形态教材的特征决定了教材应以模块、项目、任务为层次结构,教材内容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因此新能源汽车新形态教材应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三、基于模块化课程的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开发模式

(一)“校企社三方协作、校系委三层实施”教材开发长效机制

目前,由于专业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且缺少有效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用工的浅层面上,没有形成深层次的产教融合,间接影响了校企双元教材的开发。联合行业协会应遴选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优选具有新能源汽车类教材编审体系的出版社,“学校+企业+出版社”联合成立教材委员会,教学系部按照“双师教师+企业高工+资深编辑”的结构组成教材编写委员会,通过建立并完善资金投入、奖励激励等有效措施,搭建教材开发平台,提高教材编写委员会开发教材的内生动力,构建教材开发长效机制。

(二)构建“四对接、五融入、七步骤”的教材开发路径

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教材开发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不明显。许多教材沿用学科体系的知识本位理念开发,不具实用性、适应性、时代性,甚至脱离生产实际。想要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教材内容落实标准“四对接”,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内容“五融入”,实施“七步骤”的教材开发流程,打造能服务学生终身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职业教育教材。

1.标准“四对接”

第一,对接专业教学标准,体现科学性原则。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准则,职业院校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订本校本专业的教学标准。很多教师对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理解不深,导致很多编者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材内容的把握不准。因此,在教材开发前,编者应先确定教材对接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中的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学生在电池、电机和电子电控方面的检修能力。

第二,对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全面性原则。自2019年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 1+X证书制度实施以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已被职业院校教师熟知,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停留在考证层面,对于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还处于不断探索中。要想把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教材,编者应以教材内容全面涵盖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中涉及的内容为基本原则,即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材内容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基础,结合学校对专业课程实际需要,扩大电池、电机和电子电控方面的检修内容覆盖量。

第三,对接职业技能竞赛标准,体现规范性原则。衡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就是技能大赛的获奖层次和数量,教材作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应全面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赛标准,提高教材内容深度与广度。

第四,对接行业企业标准,体现可操作性原则。直接展示和传递岗位技能的实训项目,需要以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主要参考点,紧密结合企业标准,进行教材内容设置和规范实训项目流程与要点,以满足新能源汽车企业对于毕业生具备较高部件拆装与故障检测技能的要求。

2.内容“五融入”

第一,融入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进教材是思政建设的着力点之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根据教材内容,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特点,充分挖掘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首创发明、领先技术、产业模式等思政元素,通过案例学习、视频观看、问题引导、活动教育等立体化形式融入教材内容和教学环节。

第二,融入职业素养。教材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岗位特点,归纳岗位必备职业素养,通过新能源汽车的检修技能训练项目和拆装实践活动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三,融入劳动教育。职业岗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教材作为课堂教辅材料和传达教学知识与教学环节的重要载体,应设计并融入劳动教育。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通过进社区开展新能源汽车检测服务、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参观等不同形式的教育环节,提升学生劳动素质。

第四,融入数字资源。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通过纸质教材展示的,建设立体化、多维度的数字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应通过媒体终端,将新能源汽车岗位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形象化影像资源展示给学生,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泛在化学习的要求。如针对电池的检测维修等实践性较强的技能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来展示;电机工作原理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二维动画来展示。

第五,融入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评价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形成教学闭环反馈。新形态教材章节设计以项目或者任务为主,教学内容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作为课堂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章节设计考核评价标准,以对教学活动进行考核与学习效果评价。

3.流程“七步骤”

首先,教师采用“系统调研—制订标准—课程改革—组建团队—开发教材—使用反馈—修订教材”的教材循环开发流程。其次,教师要优化教材与课程的关系,进行系统化设计,落实教学环节设计。最后,教师要阐述教材结构设计要点,建设新形态教材、活页笔记、教学资源包及其他教学资料,展示教材开发新范式。

四、结语

基于模块化课程的高职汽车类新形态教材开发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本文提出校企社三方协作、校系委三层实施,构建教材开发长效机制,提升教材开发内生动力,采用“四对接、五融入、七步骤”的高效教材开发模式,全面提高新形态教材开发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政.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监测:意义、内容与实施[J].湖南教育(C版),2021(11).

[2]王亚盛,孙伟力,于春晓,等.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5).

[3]蔡跃,王偲,李静.职业教育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内涵,特征及开发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

[4]孙海义,徐厚生,贾艳婷.基于“互联网”立体化新形态教材建设研究:以“新工科”类工程数学教材为例[J].创新教育研究,2024(3).

基金项目: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模块化核心课程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研究”,课题编号:ZI20210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