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红色校史资源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情感导向、行为导向作用。针对当前红色素材挖掘不充分、融入教育全过程不够深入、联合育人机制不够顺畅等问题和困境,高校校史育人工作应当立足本校资源,加快建设红色基因库,联合各方力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度融入育人体系,推进开展大学红色记忆工程,多管齐下讲好红色故事,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一)价值导向:涵育理想信仰
高校校史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相互呼应并互为印证,对于当代青年学生了解党的历史、立场宗旨、初心使命以及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和对青年学生的关爱期望等都是最为直观的参照,对帮助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
(二)情感导向:激发情感认同
不同的校史,造就了不同高校的基因与气质,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学传统与文化。学校历史与校园里的建筑、景观、树木、物件和场景,会形成独特的记忆场域,触动历史与现实交相织呼应,在学生内心深处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令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大学的优秀文化、传统便会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特质,影响他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三)行为导向:形成榜样示范
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高校的发展史往往就是一部砥砺前行的奋斗史。高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优秀人才,他们的事迹便加深了校史的红色底色,也使其更加亲切生动具有感染力。因此,红色校史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大批身边的榜样,他们的“事迹可学可做,精神可追可及”,榜样身上的担当精神、创新精神、求是精神、奉献精神就是激励无数学子奋发向上、矢志不渝的潜在动力。
(一)红色素材挖掘不够充分
一方面是高校对已有红色育人素材研究深度不够,与之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等囿于时间、空间、人力、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在征集、研究、利用等方面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是对新人物、新故事的发现和挖掘不够,育人素材缺乏新鲜内容的补充。校史是一座“富矿”,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挖掘,才能有更多的故事可讲,才能把故事讲好,更好助力立德树人。
(二)融入教育全过程不够深入
但是从当前高校红色校史育人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总体还存在互动性不足、目标导向不清晰、全过程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史文化仍以校史部门的单向输出为主,师生互动性不强;输出内容和受众群体相对泛化,欠缺定向推送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存在“重低轻高”现象,即相对更重视低年级学生的校史教育,忽视对高年级学生的持续性教育,影响育人效果。
(三)联合育人机制不够顺畅
当前高校校史育人工作仍然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部门之间联合度、配合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对校史育人理解不够深,有的部门认为这只是校史部门的事,因此置身事外,无心参与。事实上每个部门都是校史的书写者和创造者,校史文化决不应限于一隅,诸多活动都可以融入校史文化元素和内容,实现多元育人;二是部门之间沟通不足,联动不够,联合开展活动较少,全员、全方位育人不成体系,统分结合不灵活,部门和资源整合优势得不到发挥。这一方面反映出校史文化的推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校史文化育人整体意识和参与度还不强。
(一)建设红色基因库
建设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高校红色基因库,是打造优秀红色校史文化,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基础。
1.线索梳理。校史部门应当对高校历史进行全面梳理,根据学校发展脉络,总结学校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发展成就,分析不同群体所做出的贡献,从中寻找典型事例和代表性人物,以及人物、事件、实物等之间的关联,形成基因线索树。
2.故事挖掘。根据梳理出的线索,结合史料记载、档案记录、人物采访、实地考察,采取以点及面、点面结合、纵横兼顾等方式,深入挖掘一个人物、一张照片、一份手稿、一个物件、一座建筑背后的故事。这其中既要有宏观层面的兴学图强、科教兴国等故事,又要有微观层面如教书育人故事、科学研究故事、名师故事、校友故事、重要历史事件、校园轶事等,力求真实、丰富、生动、有感染力。
3.基因凝练。将校史故事按照其反映的办学传统、文化内涵、精神风貌等予以总结、分类、凝炼,形成独特的高校文化基因库。例如从红色精神涵育角度,便可以选取反映高校师生家国情怀、革命精神、求是精神、奉献精神、奋斗精神素材,灵活运用到立德树人各环节、全过程。这一做法使育人素材更具指向性和实用性,避免大海捞针,同时也是对大学文化与传统的概括与升华,意义重大。
(二)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1.培育协同育人共识。从广义上说,全体教职工都是协同育人的主体,达成理念共识是实现协同育人的前提。高校应当在深入挖掘和积累的基础上,多渠道做好红色基因库的展示、宣传和共享工作,让丰富生动的育人素材成为推动协同育人的底气。红色基因只有先植入老师心里,才能带着温度传递到学生心里,达到理想效果。
2.提升融入意识和能力。协同育人共识达成后,还需要育人主体具备将红色校史素材融入课堂内外的意识和能力,尤其对一线教师与学生管理人员来说,这种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校史部门可以联合教学部、学生工作部门、党团工作部门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将红色校史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而其他工作部门,则可以在校园文化活动或党团教育活动的策划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校史主题或元素,提升活动内涵和成效。
3.达成部门协同联动。红色校史育人工作应当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单打独斗并不能一枝独秀,协同联动才能收获满园春色。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征程上,校史部门既要主导开展好各类红色校史文化传播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红色校史文化成果,又要主动靠前,积极为其他部门主办的相关文化活动做好素材支撑,打好配合,取得共赢。
(三)深度融入育人体系
1.融入课堂内外。思政课始终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尤其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要利用思政课做好校史与“四史”的结合文章,将校史融入“四史”,就地取材开展爱党爱国和理想信念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任课老师则可以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历史,选取代表人物和典型事迹穿插到日常教学实验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校史通选课普及校史文化,发挥育人功效,多管齐下,实现思政课程与校史的有机融合。在正式课程以外的“第二课堂”,可以将红色校史元素融入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校史,汲取力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打造“我的人大故事”品牌,组建素质过硬的跨学科学生记者团队,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发展成就;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参与创编演出舞台剧《积厚流光》,围绕上海交大校史,讲述不同时期的交大师生与祖国同向同行的故事,赢得广泛好评。
2.跟进网络思政。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已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的重要空间,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涉猎广泛、个性鲜明、信息素养高,因此,要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校史育人融入网络思政教育,构建多元、丰富的育人格局。除利用好“两微一端”传播平台,还应密切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网络热点和学生群体的关注点,及时推出相应的红色校史文化成果。尤其在短视频火爆的新形势下,高校可以顺势制作一批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红色校史短视频,打造校园IP,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和需求。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群体画像,实现校史文化内容的定向推送,真正让红色校史活起来,火起来。
(四)开展红色记忆工程
1.抢救红色校史资源。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红色校史资源尚处于无人知晓、无人问津、无处保管的境地,因此高校校史档案部门应当加强征集与收集,加快抢救与保护,重点面向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加强征集,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应管尽管,把红色校史资源抢救好,保管好,利用好。
2.打造红色记忆场域。记忆场域有助于激发受众产生更直接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认同。高校可结合本校历史特点,挖掘文化场馆、历史建筑、景观、道路及雕塑集群等的红色文化内涵,将其联合打造成红色记忆场域,同时可运用VR、AR、3D等技术,为学生带来启发式、沉浸式的红色情感体验。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打造“星火燎原之路”红色路线,河北农业大学建设“太行山道路”文化园和“太行山道路碑廊”,都是通过打造记忆场域,全方位、深层次提升学生红色文化体验,深化红色记忆,激发奋进力量。
3.创作高质量红色文化作品。红色文化作品作为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通过多种方与形式,将无形的、抽象的红色文化和精神记录表达出来,使其有形化、具象化,是高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也是加强红色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媒介。除编纂出版校史资料、举办专题展览、拍摄纪录片等传统做法,高校还可以将红色文化作品扩展到大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的方方面面。比如创作带有红色文化元素的校园纪念品、舞蹈、歌曲、MV、剧目、短视频、微电影、美术作品等,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多元呈现,使其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品牌。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作《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沉浸式校史情景剧、红色记忆MV《百年校园红色路》,出版《火种》等红色主题图书,都是创新形式讲好红色故事的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基金项目:“高校档案对高校资政育人作用研究”(ZGDZC-2020-20);山东大学(威海)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项目:“基于红色基因传承的校史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202218);山东大学(威海)网络思政项目:“高校红色档案资源融入网络思政教育研究”(202215)。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威海);2.威海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