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历史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辽时的南北面官制为例,通过图片、文献等史料向学生展示辽统治下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以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目的。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2019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共同”。通过相关理论论述,当前国内学者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已基本形成共识。我国复杂多样且存在极大差异的地理环境特征,彼此之间依赖性极强的经济形态,开放包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由此引发的不断增强的统一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至今并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旨在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复兴之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培养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培养高中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高中生要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深刻认识到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员。其次,高中生要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慷慨悲歌感到自豪、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取得的种种建设成就感到自豪。最后,在对中华民族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基础上,高中生还应建立起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决同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弘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与伟大的民族精神,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青年。
辽朝南北面官制这一历史专有名词出现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第一节“辽与西夏”中,并于“学思之窗”版块附上了出自《辽史·百官志一》与《武溪集》卷十八《契丹官仪》的两段材料以及根据这两段材料所提出的两个相关问题。
《辽史·百官志一》对辽代官制有这样一段叙述:“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辽朝南北面官制是指契丹统治者根据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建立的两套不同行政体系构成的一种政治制度。北面官主要负责处理契丹族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事务,其最高管理机构为北枢密院,由契丹贵族担任主管官员,因其办事场所(即契丹族的牙帐)设在皇帝的北面,所以被命名为“北面官”。南面官主要管理以汉族为首的农耕民族的事务,其最高管理机构为南枢密院,由汉人或其他民族精英担任主管官员,主要负责处理汉人农耕、税收等事宜。因其办事场所设在皇帝之南,所以将其称之为“南面官”。辽太宗时确立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南北两套行政体系,至辽圣宗时南北面官逐渐融合,辽朝的封建制度逐渐趋于完善。
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是统治者根据当时多民族国家的特性所制定的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政治制度,它的实施缓和了当时日趋尖锐的民族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汉族、契丹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对后世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讲述《纲要(上)》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之前,教师已经讲述了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与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向学生介绍了大量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冲突与交往,进而走向民族融合的知识点。通过前两个单元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融合的趋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学生在学习第三单元的内容时,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契丹等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效仿中原王朝开科举、行汉化并加强贸易往来,使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并呈现不断交融的发展趋势,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蒙古族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王朝。
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的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引用还是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应紧紧围绕这一学习目标进行。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理解教科书的内容,才能顺利完成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任务。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任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1.从政治方面解析辽朝对民族交融所作的贡献。《纲要(上)》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介绍了以契丹族为首的辽朝的建立以及为适应多民族国家的特性而建立的南北面官制。从整个历史脉络来看,辽朝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制度上的创新满足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需要,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在制度上提供了保障。
2.从经济、文化方面解析辽朝对民族融合方面所作的贡献。《纲要(上)》第十一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介绍了辽朝在经济、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于文学作品的写作以及刻石立碑。同时在建筑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辽朝皇帝笃信佛教,在其五京地区以及重要州县都修建了塔寺,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古塔遗存。在经济方面,辽宋自缔结澶渊之盟后来往极为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除了官方主导的交易外,民间贸易也非常活跃。繁荣的贸易促进了宋辽两国之间商品的流通,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物质生活,此外,通过榷场这种和平的方式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教学法。直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直观教具,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
由于历史是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所学的历史知识,需靠书本等材料进行学习。但如果仅单纯地依靠书本,学生很难将历史知识转化为历史具体表象,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要尽可能使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合理地选用不同的历史教具(比如各种文物、典籍等),将学生要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直观化处理,将其形象具体地传达给学生。例如,在讲述辽朝的南北面官制时教师可以引用《辽契丹人与汉人侍从图》,此图反映了契丹统治者吸收和接纳汉族参与统治的历史实际,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教师利用直观的历史图片,再加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教材为基础而创立的带有一定情绪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的情感、认知与学习三者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教材内容,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讲述《纲要(上)》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时,可以通过史料引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特定的情境范围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辽朝的治理下燕云之地的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既得燕代,益富饶矣”以及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辽贵族虽凌厉汉人,而两族居民则和睦相处”。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历史视频和图片资料,更容易将学生代入其预设好的历史情境之中。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培育,能够使学生充分理解北方少数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筑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3.历史故事教学法。历史故事
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来讲述某件历史故事,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历史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叙事特点,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与更多生动有趣的细节结合在一起,再应用到教学过程当中。例如,辽代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瓷质小马人,在当时属于契丹族儿童的玩具,教师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基础,并查阅资料以掌握相关史料细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出来,使学生了解到契丹儿童的生长环境、风俗习惯及其创造的独特文化,正是这样的独特文化使我们的中华文明变得更加兼容并蓄、丰富多彩。教师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进行深入思考,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历史故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效果。
(三)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所学的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各种方法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是在介绍辽朝南北面官制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何辽朝统治之下民族关系更为融洽,汉族、契丹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能够和睦相处?南北面官制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以此引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思考,并引导学生搜集相关史料。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对南北面官制这一知识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评估,构建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进而促进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
对细节的把控。高中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向抽象演进的,而具体又多存在于细节之中,如果教师只讲述宏观方面的知识,势必无法让学生对历史知识点产生深刻的体会,因此教师可以加入部分历史细节的讲述,如向学生展示辽代的陵墓、壁画;展示契丹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所穿的服饰、所使用的器具乃至于各民族在发饰方面的异同,以此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辽朝统治之下各民族的生活状态、交流与融合形成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充分和合理利用。此处的课程资源不单指历史课程资源,还包括地理等其他学科的教学资源。如教师在授课时将辽代的疆域图引入历史教学中,分析当时的气候变化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这一问题就要利用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学科资源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教学能力,丰富与完善教学方法。此外,利用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还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对于学生而言,则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维度的思考能力与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更深层次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各少数民族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极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为中华文明多样性作出了重大贡献。高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只有充分了解民族问题,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才能更好地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