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称为“诗中圣哲”,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然而,“诗圣”其人也并非毫无瑕疵。杜甫人生最大的瑕疵也许在于,他曾为了仕途向李林甫、杨国忠献过谀颂之辞。
天宝六载(747 年),杜甫36 岁,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却在长安迟迟谋不到官职,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凄凉生活。这一年,唐玄宗举办了一场“特招”,杜甫抱着很高的期待参加了这次考试,却中了宰相李林甫的阴谋,和其他考生一起被黜落。
李林甫显然是大奸大恶之人,杜甫也是其“野无遗贤”闹剧的受害者,自然不可能不痛恨他。然而,几年后,当杜甫得到一个向皇帝进献三大礼赋以求仕进的机会时,为了避免李林甫给自己使绊子,他不得不违心地在赋中给李林甫唱赞歌,把李林甫的形象塑造得雍容典雅。然而,这个机会又被李林甫搅黄了。
后来,随着杨国忠得势,李林甫在死后被彻底打倒。杜甫这才表达了对李林甫的痛恨:“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微生沾忌刻,万事益酸辛。”然而,杜甫这首诗却是献给鲜于仲通的,而鲜于仲通也不是好人,是和杨国忠沆瀣一气的腐败官僚。再后来,走投无路的杜甫还想过攀附杨国忠,在《进封西岳赋表》中写过恭维杨国忠的话。闻一多先生对此就表示过不满:杜公你追求仕途,未免也太着急了吧!
后世有一些迂腐的学者曾想粉饰杜甫这段“黑历史”,但明理的学者在正视杜甫瑕疵的同时,对他表达了理解与同情: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却报国无门的知识分子,他的遭遇是时代的弊病。而且,虽然有过急功近利的行为,但杜甫最终并没有与那些腐败官吏同流合污。他在表中阿谀过杨国忠,然而他深知这是错误的,转眼就在诗中毫不客气地讽刺他说:“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安史之乱后,杜甫有幸当上左拾遗,在大节上也毫不含糊,坚定履行谏官职责,勇救房琯,甚至不惜拼上自己的命。更不用说,他一生忧国忧民,眼中、诗里无处不饱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杜甫有瑕疵,说明他也有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完美的人做了完美的事,称不上伟大;而一个有缺点、有弱点的普通人,一生践行理想,步履不停,却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有缺点的战士终是战士”,如此说来,杜甫依然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