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我们获得知识的两个主要途径。很多传世的唐诗宋词都是写在路上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在现场”。在我看来,真正的阅读需要走遍书中描述的那些地方,这样,文字就变成了自己丈量过的东西,阅读的感受会更深一些。所以,我去旅行时,喜欢带上古人写的诗。
pIVkGwbeZxttBEqUKX18Ow==比如,去走河西走廊,去武威、张掖、敦煌,一直往新疆去,你只需带上一本岑参的诗,因为那条路岑参曾经行走过四五次,也写过大量的诗。从我们熟悉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到《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一路的书写都是鲜活的过往。最近我走蜀道,可以带上的人和诗就更多了。这条路杜甫走过,岑参走过,陆游也走过。
今天,很多人的旅游方式变成了打卡,去一个景点拍一张照片,就赶往下一个景点。这样当然也能增长一定的见识,但“得来终觉浅”。我觉得,如果能把自己放到中国文学源远流长的传统中去,你会发现,中国山水原来是有更深层的情感、更高尚的美感的。
我要去一个地方旅行,一定要读过那个地方的书,并对那个地方有好感或者很好奇。有些地方我一直没去,不是说那些地方不好,是因为我没有读过那里的书。
我曾经到智利的一所学校去讲学。讲完后,校长给我开了一张单子,建议我去转转,都是热门旅游景点。我只圈了其中的两个地方,接着又把自己想去的地名写了下来。对方很奇怪,问我为什么要去这些地方。我说,因为读了一本书。
这是一本智利诗人巴勃鲁·聂鲁达的诗集,叫作《诗歌总集》。它用诗歌的方式写了南美被殖民的几百年历史,并结合了美洲的人文地理——高山、大海、沙漠,印第安人的旧城遗址以及他们种植的玉米、豆子等。所以,我按图索骥去了智利,又去了秘鲁,被这片神秘的大地所震撼。
这就是一本书和一次旅行的互相印证。我觉得这样的旅行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