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奇明,“上桌”了。在前不久收官的电视剧《边水往事》中,蒋奇明饰演的王安全顶着一头黄毛,讲着一口地道广西方言,在三边坡被称为“条狗”,只要能赚钱,什么事都干。可蒋奇明的演绎让观众对这个角色恨不起来——他崇尚金钱,但在贪婪之中还残存着一丝善良。蒋奇明用精湛的演技赋予王安全极为复杂的底色,虽然身为配角戏份不多,却足够精彩、抢眼。
“土狗男孩”,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观众评价蒋奇明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个长得并不算帅的男人无论演什么,观众对其演技给予最多的评价都是“不像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那日苏、《漫长的季节》中的哑巴傅卫军、《我的阿勒泰》中的打工仔高晓亮……蒋奇明诠释的向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或坏人,而是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边缘人物。一个复杂的坏人远比一个单纯的好人难演得多,但蒋奇明总能给人留下亦正亦邪的深刻印象。
蒋奇明并没有长着一张老天爷赏饭吃的传统帅哥脸。他单眼皮、小眼睛,面部瘦削,眉眼间透出一股野性难驯的气质。但正是这股反精致的、未被驯化的原始生命力,让他可以随时四两拨千斤般变身,塑造全然不同的角色。
广西南宁是蒋奇明的故乡。蒋奇明不怎么爱说话,少年时期他喜欢一个人骑自行车在潮湿的街道溜达,“街溜子”气质从那时起就初见端倪。他的父亲是传统彩调戏剧演员,母亲则是粤剧团里的高胡演奏员,所以他从小就对舞台有一种天生的感受力。
读中学时,蒋奇明爱上了看各种中外电影,也对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当知道有专门教表演的大学后,他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北上的绿皮火车。
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后,蒋奇明的表演天赋开始显现。他自然地游走在各个舞台之间,接连出演了话剧《仲夏夜之梦》《性情男女》《兄弟》等作品。他一心在学校排话剧、写剧本,不停地在话剧舞台上积累着表演经验。
大学毕业后,蒋奇明的同学陆陆续续进入影视圈,在大荧幕上频频露脸,而他依然扎根话剧舞台,一场接一场地演。这些年,蒋奇明横跨话剧、音乐剧的舞台,并凭借原创话剧《杂拌、折罗或沙拉》中的小偷阿齐一角,收获了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的最佳男配角奖。
演舞台剧很孤独,也很辛苦,可蒋奇明乐在其中。2019年,由于好奇舞台剧演员和影视演员之间是否真的有壁垒,他开始尝试着从舞台走上荧幕。一开始,他没有跑剧组面试的经验,试镜后往往再无下文,一年只能得到一两个配角的机会,但他仍锲而不舍一个剧组一个剧组地跑。“演员一直不拍戏是很糟糕的事情。不在镜头面前或者舞台上动起来,肯定会生疏,毕竟演员的年限在那,所以需要多尝试。”他说。
多年舞台上的磨砺,终于让蒋奇明这个戏剧、音乐剧里的“老人”被看见,成为影视圈的新人。
导演孔大山看了蒋奇明演的话剧《杏仁豆腐心》后,决定选他出演自己的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这部荒诞又浪漫的影片上映后,获得相当不俗的口碑。蒋奇明扮演的那日苏痴迷于外星文明,嗜酒成性,难以融入到集体之中。虽然戏份不算多,但蒋奇明还是给那日苏做了人物小传,每到有他的场景,你都不会忽略他的存在。
真正让蒋奇明走进观众视线的是他在《漫长的季节》里饰演的哑巴傅卫军。全剧他没有一句台词,仅靠眼神、动作便诠释出一个在底层游走的苦命人的宿命感。为了演傅卫军,蒋奇明先去学了手语。但他发现仅学肢体语言是不够的,打出手语的节奏,得需要了解语言逻辑,这样才能调动身体神经自然地跟着一起动,做的功课足够多,才会成为这个人。在剧中,傅卫军每次打架前都会摘掉助听器,这是蒋奇明为这个人物设计的动作。他认为一个从孤儿院跑出来的小混混买不起助听器,有可能是偷来的,大小必然不匹配,打架会掉落,这种小心翼翼让观众心生同情。
《漫长的季节》播出后,乖戾狠辣,却内心温热的傅卫军火了。就连演艺圈的众多前辈也被蒋奇明的演技折服。向来对演技要求严苛的郝蕾,直言蒋奇明是年轻演员中自己最喜欢的,“没有人不爱小哑巴”。张译称,蒋奇明燃起了自己“追星”的冲动。面对外界纷涌的喜爱与称赞,蒋奇明将这一切归结于运气,一再重复自己是“运气好,能接到这个角色是我的幸运”。
但只有运气肯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蒋奇明能为了适配角色、贴近真实而豁出去。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场赛马会的重头戏。蒋奇明饰演的高晓亮“杀红了眼”,从摩托车上摔下来,当他抬起头时,满脸是土,眼白通红可怖,呜咽含在喉咙中。导演问他眼睛怎么了?他说,为了杀红眼的效果,往眼睛里揉了沙子。但后来其他人再问他,他怎么都不肯承认。
《我的阿勒泰》播出前,蒋奇明曾在采访中谈到自己的期待,说要是大家认不出这是蒋奇明就好了。从结果来看,他做到了。他似乎拥有一张“剧抛脸”,不论演怎样的角色都不会让人看出他之前饰演角色的影子。这是蒋奇明作为演员的魅力,也是他的天赋。
精准细腻的演绎,离不开平日里蒋奇明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
2020年年初,多数剧场和剧组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而停工,蒋奇明无戏可演,索性将求职信息发在微博上。配音、行政,甚至菜市场招杀猪的工种都看了,但最终只有便利店联系了他。在便利店打零工的这段经历,让蒋奇明更脚踏实地地体验生活。那段时期,他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如何聊天、生活,也开始思考每个人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因。
蒋奇明把演员当作一种像社会学一样的田野调查工作,这种特质也在反哺他的表演。比如,在定夺《我的阿勒泰》中高晓亮的口音时,他有意避开了地道的广府口音。因为在他的日常观察中,讲好听地道广东话的城里人,也许不会被生活逼迫跑到遥远的新疆去打工,于是剧中的高晓亮口音复杂,让人能体会到他混迹各处的漂泊感。
语言是蒋奇明为角色注入灵魂的武器。在《边水往事》里,他的广西普通话让这个悲剧人物显出几分喜剧色彩。他出场时的那句“我不是条狗,我是,条狗”配上狡黠的神情与动作,让角色混吃等死的特质瞬间形象起来。
蒋奇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成为现在的蒋奇明。如今,他很少再看关于自己的评论,因为“演员看得太多会影响判断”,让自己成为角色本身才是头等重要的事。毕竟,自己的演员之路才刚开始,更重要的永远是下一个角色。
(摘自“最人物”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