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 一生饱含爱国忧民之心

2024-11-14 00:00:00李明慧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诗圣长安杜甫

或许,他没有李白那样豪放的气概,也没有陶渊明那样悠然自得的情怀,他的目光里常含着忧愁,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命运,他甚至因此“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提及杜甫,我不愿只称颂他“诗圣”的美誉,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志在报国”的爱国志士。

杜甫,字子美。他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诗篇广为流传,人们随口便能吟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些诗句,如同历史的印记,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

杜甫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小便展现过人的才华。据他所写的《壮游》一诗,他七岁便能作诗,九岁便能写得一手好字,所以深受前辈们的赏识。

年轻时,杜甫不仅才情出众,心中更是怀揣着远大的政治理想。他渴望通过科举之路踏入官场,报效国家,以期变革时弊,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命运似乎总是爱与人开玩笑,他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这些失败让他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从政之梦,但这一切并未浇灭他的热情。他依然坚定地相信自己的才华能够为国家所用,即使道路坎坷,他也决心继续前行,寻找实现理想的机会。于是,他选择了游历四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民间的疾苦与国家的兴衰。这一转折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标志着他爱国情怀的进一步升华。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陷入动荡之中,一幕幕国破家亡的悲剧在杜甫的眼前上演。他在长安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艰难,他更加无法置身事外。在这场历史的浩劫中,杜甫选择了离开长安,北上灵武,投奔唐肃宗。不过在投奔途中,他被叛军俘虏并押回长安。半年后,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终于见到了唐肃宗,并被任命为左拾遗。可是好景不长,他很快就因替宰相房琯上疏求情触怒了唐肃宗,遭到了皇帝的疏远。尽管如此,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杜甫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带着家人四处逃难,居无定所,生活艰难。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以及国家的衰败。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这段艰难时期的描述,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杜甫在动荡时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现了他对祖国和百姓的深切关怀与忧虑。他渴望能够有千千万万的宽敞居所,为天下所有贫寒的士人们和广大贫苦百姓提供遮风避雨的港湾,让他们能够安稳生活,欢笑度日。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守信仰、关注民间疾苦、追求理想的崇高品质。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在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大量篇章都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哀叹和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即使历经千载,诗稿或许会有散佚之虞,但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天空,不朽不灭。他的忧国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猜你喜欢
诗圣长安杜甫
“诗圣奖”《中华诗词全集》全国优秀诗词创作大赛征稿启事——纪念“诗圣”杜甫诞辰1310周年暨成都“天府之国”颁奖典礼
中华诗词(2023年4期)2023-03-21 07:29:19
我们长安
和李杜合影
水VS火
和李杜合影
杜甫改诗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西游新记 2
绝句
儿童绘本(2018年4期)2018-03-12 21:16:44
杜甫与五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