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转眼间,彤彤升入了三年级。个子高挑、聪明活泼、学习认真的她是班里出色的“种子选手”,深受老师和同学们欢迎。不过说起一年前的彤彤,老师和同学们都会摇头感叹一声:“前方有冲击!”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二年级开学不久的一个中午,彤彤的班主任刚回到办公室准备吃午饭,生活教师慌张地给她打来电话,说彤彤在班里发起脾气,大哭大闹,甚至把桌子都掀翻了,请她赶紧去班里一趟。班主任又惊又怒,匆匆赶到班里时,发现教室里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彤彤一边嚎啕大哭,一边把自己的书撕碎了往地上扔,地上已经一片狼藉,有书的碎片、文具、衣服、书包……满地都是她的东西。周围的同学有窃窃私语的,有抢着要告诉老师事情经过的,有端着饭盘看热闹的,却唯独没有敢上前安慰彤彤的。生活教师说,彤彤和同学吵了起来,说什么也不肯吃饭,自己劝了几次,彤彤反而大闹起来。平常看着乖巧此时却哭得声嘶力竭的彤彤,让班主任心中警铃大作,一次“冲击”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到来了。
今天的午餐配有深受同学们喜爱的核桃包,班主任灵机一动,拿起一个核桃包故作轻松地说道:“彤彤,老师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呢,肚子好饿,你能陪我吃点东西吗?”说着,班主任便在彤彤面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边吃边不断赞叹:“这核桃包松松软软的,可真香!哇,里面还有流心的巧克力呢,甜而不腻呀。”彤彤仍在哭泣,但似乎没有那么抗拒了,周围的同学被老师感染,也一个接一个地吃了起来。
“好香呀!”
“甜甜的。”
“哇,真好吃!”
“我要再吃一百个!”
美味的核桃包俘获了大家的味蕾,大家对核桃包赞不绝口,甜甜的香气不断钻进彤彤的鼻子里,她终于禁不住“诱惑”,也拿起一个核桃包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一个核桃包下肚,彤彤哭声渐缓,见彤彤似乎打开了胃口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吃午饭,班主任便用“要了解事情经过”的借口把她带到了办公室。
一到办公室门口,彤彤明显又提起了戒备,可班主任并未询问她为什么闹脾气,反而和蔼地问道:“彤彤,老师还没有吃饭,其他人都吃完了,你能陪我吃一些东西吗?” 彤彤饥肠辘辘,犹豫了一下便坐在老师的对面,和老师一起吃起了午饭,虽然气氛不再“剑拔弩张”,但彤彤大有将“食不言寝不语”践行到底的意思,师生间一时有些冷场。
“今天你最喜欢哪道菜?”班主任从喜欢的食物开始说起,与彤彤边吃边聊,一点点引导彤彤打开“话匣子”,彤彤也慢慢放松下来,还开心地讲起了自己帮妈妈做饭的经历。见她不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了,班主任这才向她了解事情经过,原来仅仅是因为她的橡皮掉在地上,被周围的同学路过不慎踩上了一脚。后来,踩到橡皮的同学主动向彤彤道歉,彤彤也大度地原谅了他,这次小风波算是暂时解决了。然而,班主任也意识到,如果不从根源解决,这样的事仍会发生。果然,短短一周,彤彤就闹了3次脾气,无一例外是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在后续的家访中,父母苦恼地表示彤彤不只在学校闹脾气,在家的情况更甚,稍有不如意便大哭大闹,摔打东西,严重时甚至到了一天不吃不喝的程度,彤彤也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这可怎么办呢?
为了帮助彤彤,班主任向心理教师寻求帮助,心理教师听后讲了一个故事:辽阔的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小型的吸血蝙蝠,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非洲野马更是它们的“自助餐厅”,它们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野马无论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些小不点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地吸饱血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实际上,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下长期狂奔引起的脱水和心脏衰竭,这就是“野马效应”。彤彤这种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用别人的过失伤害自己的现象,不正是标准的“野马效应”吗?班主任恍然大悟,为彤彤制定了一个“野马刹车”计划。
在和彤彤的交流中,班主任告诉她,生气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会生气,喜怒哀乐都是人的天性,不必为此羞愧。彤彤见找到了“盟友”,滔滔不绝地说起了生活中不顺心的事,如练习没写完、父母太唠叨,以及和朋友吵架……
班主任问:“你认为这些都是你的错吗?”
彤彤瞪大眼睛:“当然不是!”
班主任又问:“那你发脾气后,感到快乐了吗?”
彤彤沉默了。
班主任拿出提前准备好的资料,上面显示着生气对身体造成的种种危害:造成心肌缺氧、伤肝、患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损伤免疫系统,等等。彤彤似乎被吓到了,赶紧捂住了自己的心口。
班主任告诉彤彤,只要能在生气时坚持83秒不做出过激行为,就能控制自己。同时,班主任和彤彤的父母也达成了一致,都告诉彤彤坚持83秒。在反复暗示“洗脑”下,彤彤自己也认为,只要能坚持83秒,她就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为了帮助彤彤克制自己闹脾气时的过激行为,班主任送给了彤彤一包彩纸,并告诉她,在83秒内可以撕碎彩纸,或者在彩纸上任意涂鸦。
就这样,“83秒冷静期”成了彤彤的灭火器,每次她冷静下来,老师和家长都会鼓励她并再次暗示:“你看,‘83秒冷静期’是不是很有用?你这次冷静下来了,做得很好,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下次一定能用更短的时间!”一次又一次,彤彤的冷静时间也不断缩短,五分钟,两分钟,100秒……有一次,彤彤又和同学闹起脾气,班主任走到她不远处观察,看到她边哭边撕纸,嘴里还在数着“23,24,25……”,等她数到80时,她长出了一口气,手攥紧又松开,反复几次,虽然还在抽噎,但是没有往地下扔东西。老师这才走过去,先表扬了彤彤的“83秒冷静期”,然后调解了她和同学的冲突。慢慢地,哪怕再愤怒,彤彤都会通过自我暗示冷静下来。老师与家长通力配合,不断地暗示、激励、引导彤彤:“坚持83秒,你能做到!”一段时间后,彤彤闹脾气的次数大幅减少,在下半学期几乎没有出现过撕书、尖叫、扔东西的行为。
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借由老师和家长不断心理暗示带来的强大潜在内驱力,彤彤逐渐学会控制自己,从“希望你做到”的被动接受,转为树立“我可以做到”的信念,并在生活中不断践行。摆脱了“野马效应”的彤彤也如同一匹茁壮成长的小马驹,在无垠天地内自由奔跑,马蹄之下,处处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