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少儿合唱项目式教学中的实践

2024-11-14 00:00朱菁 张红霞
艺术大观 2024年23期

摘 要:音乐教育学界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教学模式的融合日益重视。本文聚焦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少儿合唱项目式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以《小池》为实例,试图从学生在文意理解、音韵掌握及歌唱技艺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旨在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优化与深度反思,为低学龄段古诗词合唱教学创新路径与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合唱教学;项目式学习;《小池》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4

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愈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提出:“要在小学阶段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可见,如何衔接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助于学生在深入理解与掌握古诗词合唱技艺的同时,实现知识技能与人文精神的综合发展。因此,如何运用项目式教学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模式融合,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以苏州市A小学1—3年级合唱团为研究对象,采取项目式学习这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校本课程中以《小池》为例,针对低学龄段学生在古诗词合唱歌曲学习中面临的诗词意境领悟、音韵发音精确度及歌唱表现力等核心挑战进行深度分析,旨在通过具体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为未来音乐教育创新提供有益借鉴。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模式现状

依据现有文献资料可见,国内学术界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古诗词歌曲合唱”的教学实践研究领域而言,现有成果较少,且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古诗词合唱作品的解析以及如何将其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比如,刘茵潇以五首古诗词合唱作品为例,具体分析了作品及合唱排练中的要求等[1];刘琴提出将古诗词歌曲引入小学班级合唱,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提升综合素质等[2]。综上所述,笔者发现古诗词歌曲在合唱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尤其是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实践研究存在明显不足。鉴于此,本研究顺应当代教育政策背景与改革趋势,以《小池》一课为例,运用项目式教学策略,分析古诗词合唱歌曲在语音表达、旋律处理和整体演绎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古诗词歌曲合唱教学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与实证依据。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小池》中的实践策略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项目式学习是将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落实到教学一线的有力措施[3]。根据项目式教学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聚焦实际问题,以整合多个知识点的项目为主线贯穿教学全程的教学特点[4],本文将课程总情境设定为:学校正在举办一场名为“传承古诗词,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教师希望通过“理解和体会古诗词与合唱艺术如何结合形成独特表现形式”驱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唱的方式演绎古诗词歌曲。

因此,依据项目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将整个教学活动划分为五个阶段性的课时结构。其中,前三个课时会重点运用到项目式学习的设计。项目内容依次涵盖对《小池》诗词意境的理解、古诗词歌唱形式的研究、独唱与合唱的比较研究、声乐演唱要点的掌握及分声部排练等多个维度,旨在使学生体会古诗词融入合唱的艺术创新性和传承价值。相关课程设计流程见图1所示。

从图1中可见,课堂教学导入阶段以情境化教学为主。该处旨在模拟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情境,鼓励学生探讨关于池塘的诗词描写。第一课时以双驱动问题为核心线索。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对两个关键问题尝试进行理解:“《小池》具体构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以及“诗人的内在情感如何体现?”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学生得以在诗歌意境和情感层面形成初步的认知;此外,“诗词可以怎样被转化为演唱的形式?”促使学生课外进一步探索古诗词演唱的历史实例,使得学生初步建立诗词与音乐表达之间的关联认知。以上双驱动问题的探索,旨在使得学生能够全感官、全方位感受与了解古诗词音乐的演唱理论与实践。

第二课时旨在使学生更加关注到音乐本体。在课堂之初,笔者希望通过播放独唱与合唱形式的古诗词演唱视频,引导学生对比思考两种表演形式的区别。在学生对诗词演唱产生基本了解之后,教师通过讲解发声方法、音准训练等基础知识与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初步尝试合唱的具体实践;在此基础上,第三课时则在于合唱实践的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在排练过程中,笔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组织和实施一首合唱作品的排练”。因此,在此阶段,教师将引导学生注重局部与细节的把控。在此基础上,第四和第五课时,教师将引导学生进行局部的收拢和整体化的排练过程。

此外,除去以上五个课时教学步骤外,学生在不同课时阶段,给予教师的评价和反馈非常重要。此处的评价反馈并非单纯包括课后采访等形式,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任务中的表现,随时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方法。即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汇报、案例查找与总结、视频分析与讨论、小组报告撰写以及分声部排练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及时关注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等问题,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课程具体评价方式及具体相关元素如图2所示。

基于以上教学设计,笔者在苏州市A小学的校本课程实践中,针对37名学生展开了教学实证。教学过程以真实情境和问题导向为驱动,引导学生从词意境解析至音乐表演实践,进行了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古诗词意蕴理解、音韵发音准确性以及合唱演唱技巧等方面存在困难。于是,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具体探讨与应对策略研究。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实践及问题

通过教学实践活动,针对低学龄段学生在《小池》古诗词合唱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聚焦于学生在诗词文意理解的浅表化、音韵发音规范性及合唱表现中调性节奏把握和声部配合等方面的困境。基于建构主义视角设计并实施适应性教学干预策略,以期提升该年龄段学生对古诗词合唱艺术的深度领悟力及综合演绎水平。

(一)古诗词文意的理解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笔者首先为学生设计了课前自主查找和分析诗词资料的任务。该任务的目的为促进该年龄段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文意理解。

然而,在教学反馈中,笔者注意到一年级学生在解析古诗词时普遍存在理解层面的浅显化现象,往往以直译的方式进行表达,难以深入领悟和把握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教学“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的诗句时,部分学生对“爱”字的意蕴感到困惑,其症结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文学表达的基本手法。

为改善这一现象,笔者为另一组汇报的学生提供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简化版诗词等材料,通过教师引导和互动分享的方式,辅以相关图片,鼓励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从实际效果对比来看,学生基本上能够在图文结合的形式下,结合自身联想,以故事叙述的形式解读诗词内容,从而形成个人对诗词情境的独特理解。由此可见,基于该学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特点,古诗词合唱教学中的歌词文意理解,教师需要更多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文意理解。

(二)古诗词音韵、发音的掌握问题

除以上所述古诗词文意理解方面,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出现对古诗词平仄韵律掌握不足和断句不准确的问题,且有个别学生出现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等具体问题。由于合唱所需要的配合性十分重要,上述问题使得全班学生整体上而言存在歌词演唱的连贯性等问题。在这一问题出现的基础上,笔者在其后的合唱教学过程中,首先聚焦于学生的汉字正音训练,强化关键字词的正确读法。尤其,笔者对诗词的断句和韵律等方面问题做出具体讲解。因此,在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反复诵读练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古诗词音韵的语音基础和吐字清晰度等问题有所解决。

(三)古诗词合唱中的歌唱问题

除古诗词音韵的发音外,古诗词合唱曲中的音乐要素,如调性、节奏、和声等方面的把握值得关注。

学生对古诗词合唱曲调性及节奏的掌握。首先,从调性掌握来看,《小池》这首作品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为主。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表现,笔者发现,学生在合唱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对五声调式作品学习经历较少,因此易出现对音高感知度不强与稳定度不足的问题。其具体体现在难以准确把握音准、演唱时旋律线条表现不准确等方面。尤其,当学生面对音程跨度较大的旋律时,易出现跑调与滑音的情况,从而无法有效展现传统五声调式较为规整的旋律特点。其次,部分学生在节奏和节拍的理解方面也存在困难。例如,学生无法较好地识别和掌握非均匀节奏,如前八后十六、切分音等节奏型的演唱。并且,其对谱例中常出现的“倚音”的时值也无法准确把握。

(四)古诗词合唱中的教学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其后的合唱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计划调整。在音准训练方面,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基础五声音阶的听觉和发声练习,并结合音程模唱与对比训练,尝试增强学生的音高记忆和音准意识。例如,笔者将五声音阶“Do、Re、Mi、Sol、La”结合相关母音编为练声曲,以助于练声时起到强化学生音准记忆的作用。此外,为解决节奏方面问题,笔者尝试运用节奏游戏与律动教学法,通过详细的节拍图示讲解和相关节奏游戏,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节奏结构转化为对节奏型的具象体验与理解。以节拍训练为例,笔者带领学生以身体为乐器,通过此方法,学生对复杂节奏如前八后十六、切分音等进行生动化的理解;同时,笔者也尝试采用分段落节奏分解训练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攻克节奏、节拍的理解难点。

另外,在合唱过程中的和声概念与声部配合方面,笔者注意到,学生在接触多声部合唱,尤其是涉及和声配合的轮唱部分时,会面临诸如音准把握不足、节奏感不强、声部区分困难等各类问题。例如,在歌曲C段轮唱的部分,需要学生以主旋律交替进行的方式演唱,从而使歌曲主题更为明显,呈现“一呼一应”感。但在这个部分,学生会出现对主旋律突出不清晰,声部主旋律衔接部分不连贯的问题。部分学生也会因为二声部的影响出现音准问题(见谱例1)。

对此,笔者尝试采取系统化的教学策略,希望通过以下训练得以解决出现的问题。首先,笔者通过强化学生的基础音乐素养训练,运用固定音高工具培养学生的音准感知能力,并分别进行单个声部的旋律熟悉与音准校正;其次,笔者采用独立声部训练及无声部跟随法,使学生能够精准掌握各自声部旋律,并加强对另一声部旋律的感知和记忆;最后,笔者结合实例示范与理论讲解,深入剖析“一呼一应”的轮唱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声部交替与协调性训练。

综上可见,作为教师,也作为研究者,发现古诗词合唱歌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古诗词文意理解、古诗词音韵及发音掌握、古诗词合唱中的歌唱三类问题。在此情况下,在项目式教学中,根据低学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适龄化调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各方面入手,实现古诗词合唱歌曲的整体把握。

四、低学龄段古诗词合唱曲教学的综合反思

通过实际教学与研究,并基于对整体课程效果的分析和思考,笔者拟对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反思与改进,尝试探索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古诗词合唱训练的教学方式,提出以下观点。

其一,项目式教学过程元素的实践存在灵活性。从对《小池》的教学来看,项目式教学的课程设计在不同学段的应用效果差异显著,即不同的学龄阶段学生呈现出不同的教学需求和接受效果。在对一到三年级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自主预习这一环节,尤其是自主理解古诗词文意这一学习任务,对于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度也会较低。因此可见,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如若在使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年龄段与接受程度,项目式教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存在不适配。故而笔者认为,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灵活调整项目式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和驱动任务,确保学生能够在适宜的学习节奏中有效获取知识和技能。

其二,低学段学生的学习接受需要关注其“体验性”。在课程实践中发现,低年龄段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倾向于直观、形象的体验式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视听联觉结合的教学模式尤为关键。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使得音乐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从而使得学生在愉悦的音乐体验中领略古诗词的韵律美,掌握合唱技巧,并在集体合作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其三,古诗词歌曲的“适宜性”是实践教学的根本前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的不同需要、兴趣以及心智发展水平等,从而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教育准备、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过程[5]。故而,优化低学龄段古诗词合唱教学的关键在于寻找适宜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年龄特点的项目式学习环境,注重体验性、情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并结合有效的阶段性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获取的同时,实现情感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协同发展。

综上所述,如何衔接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中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思考,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上文可见,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低学龄段合唱教学中的项目式实践,不仅能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在于通过建构主义导向的适应性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音乐感知力及人文素养。尽管如此,在面对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的学生时,项目式教学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际调整。通过对《小池》这一作品的教学可见,学生在文意理解、音韵发音和合唱表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得到改善。因此,优化低学龄段古诗词合唱教学的关键在于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法,结合体验式与情境化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适切的教学内容与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技能与文化认知,实现教育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契合。

参考文献:

[1]刘茵潇.中国古诗词合唱排练研究[D].山西大学,2016.

[2]刘琴.古诗词歌曲引入小学班级合唱教学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07):100-101.

[3]李林,邹子韬,苏晓虎,等.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式学习课程建设与实施[J].现代教育,2019(03):20-23.

[4]付江涛,黎怡雪,曾春芬.基于问题的项目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4):19-21.

[5]熊洁.古诗词歌曲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