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界定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概念,随后通过深入探讨发现了两者在发声气息、共鸣方式、高位置等方面的相似之处。其次,进一步分析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审美和评价、咬字吐字、表演风格、文化内核方面的不同之处,揭示了它们各自的独特价值。最后,探讨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现代音乐中的交融现象,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声乐艺术的互相影响和共同发展。通过这一研究,旨在促进对两种唱法的理解和欣赏,为声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咬字吐字;表演风格;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03
在人类的艺术形式中,声乐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是通过音乐抒发情感、传递情绪,是非常丰富的人类情感活动。声乐深受艺术家的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绎,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体系。这些派系之间互有联系又各有特征,同时也会交融、共进。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声乐艺术中的两个重要体系,其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同时,各自又有鲜明的特征。意大利美声唱法,凭借其精湛的技巧和深沉的音质,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备受欢迎的歌唱风格。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孕育出独特的民族唱腔韵味,民族唱腔凭借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演绎手法,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1]。
一、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概念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一)美声唱法的概念
20世纪初,诞生于17世纪的一种欧洲声乐体系传入中国,这就是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在风格上依然延续了意大利的声乐技巧。美声唱法音色优美,在演唱时注重语句的流畅和声音的灵活运用,从而形成了柔美、通透的特征。代表性的美声唱段有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的《鲜花四重奏》以及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中的《我的嘀咕是不会停止的》等[2]。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也曾与中国传统声乐技术产生融合,但依然是以其发源地意大利的传统技巧为根本特征,并且融入我国本土的声乐特色,以及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形成更具多样化的美声唱法。
(二)民族唱法的概念
我国本土声乐在多年的发展当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的技巧和艺术特色的声乐体系,即民族唱法。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融合自我对世界、自然、社会的感知,在抒发内心情感、传递文化内核的过程中,发展出了民族唱法,这种唱法包含多种多样的形式和风格,如曲艺类、戏曲类、民歌类等。民族唱法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民俗特征,因着历史、地域、民族、群体的不同,形成了多种派系,如带有不同民族特色的说唱法、表现民俗风情的小调唱法、融合了地方戏曲文化特征的戏曲唱法,以及融入了外来声乐艺术特点的新民族唱法等。代表性的民族唱段有《茉莉花》和《康定情歌》。《茉莉花》通过清新脱俗的旋律展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而《康定情歌》则通过深沉的情感表达,体现出四川康定地区的地域特色[2]。
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似之处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发声气息、共鸣方式、高位置等方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认识,谈一谈二者的相似之处。
(一)发声气息
在发声气息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相似关联之处,同时也各自有自己的特点。美声唱法中,演唱者在发声时,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横膈膜、腹部都会发力,这种呼吸法产生的气息深,并且气息转换的速度快,发出的声音悠长有力。民族唱法中,演唱者在发声时,一般采用腹式呼吸法,主要依靠腹部丹田发力,气息更为持久、高亢。在演唱的过程中,民族唱法的声音一直持续在一个较高的阶层,并且还会一直向上提升,但美声唱法则通常将高出的声音降低,更注重声音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美感。这两种气息运用旨在更好地传达所演唱的歌曲的情感。
(二)共鸣方式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在共鸣方式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在声音共鸣上,美声唱法采用混合式共鸣,利用上下鸣腔体的结合,从而让声音更具质感,在高音区使用较多的头腔共鸣,以获得声音的明亮和穿透力。
民族唱法在传统的技巧中,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共鸣技巧,但同样强调头腔共鸣,尤其是在高声区演唱时,头腔共鸣可以减轻咽喉部的紧张程度,使声音更加集中,具有强劲的穿透力和高亢明亮的发声效果。
(三)高位置运用
音乐作品都有各自的入声特点,即音区和音域分级不同,这与音乐作品的类别、难度相关。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都会将声音分为三个音区,即高音、中音、低音。并且要将三个音区通过有机的结合,融入演唱技巧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也都会采用高位置唱法,也就是更关注于鼻咽腔的位置发声,从而使得声音更加通透、有力,同时也会提升声音的质量,使其更加优美动听。相比较而言,美声唱法的高位置发声更加靠后。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之处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比如,审美和评价不同、咬字吐字不同、表演风格不同、文化内核不同等。下面,笔者分别就这几个方面的不同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一)审美和评价不同
第一,音色审美差异。美声唱法的审美核心在于对音乐本身的充分表达,注重听众对音乐的享受。所以,使用美声唱法的音乐作品,更加注重对音乐的完美表现,演唱者也会使用更多的声乐技巧,让假声更好地为真声服务,从而提高真声的质量,在音色上强调和谐,打造艺术气息更加强烈的表演效果。民族唱法本身发源于普通劳动人民,旨在传递在生活、生产中所激发出的内心情感。在艺术上更多的是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的一种由衷赞美和展现,所以,民族唱法在音色上更追求天然感,艺术表现手法也更真实。
第二,水准评价差异。美声唱法更关注于表演者的音色质量,听众在对其评价时,更侧重于表演者的声乐技术的高低,以及能否灵活地运用到对声乐作品的表现上。民族唱法则更加关注音色的韵味和风格。民族唱法中融入了很多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腔调,听众更侧重于欣赏表演者是否传递了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特色,对于声乐技巧并不是特别关注,评价的核心依然是情感表达和腔调的独特韵味展示。
(二)咬字吐字不同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由于文化差异,其表演方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声唱法的语言为意大利语,以元音为发音基础,不存在声、韵叠加的问题,但在演唱中,一般韵母较长、声母较短,吐字、咬字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民族唱法的语言为汉语。汉语的声母、韵母的叠加与表演者的吐字、咬字清晰度有着重要的关联,必须强化练习,充分地去调动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同时,配合口唇的各个器官,并经过长时间的准确练习,才能达到发音标准,实现在演唱过程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同时,由于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要求声母发音准确,吐字要求韵母发音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所以,表演者也需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民族唱法中对“字正腔圆”的要求。
(三)表演风格不同
美声唱法在表演风格上,更注重对音准的把握、音色的优美和灵活的语气变化,对美学鉴赏能力有相当高的要求。表演者必须对所演唱的歌曲内容、歌词含义有深入的了解,懂得其所包含的情感,并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声乐技巧,让声音更加圆润饱满,以期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民族唱法在表演风格上与美声唱法不同,其更多带有较为朴素的美感,需要表演者更好地使用气息运用技巧,加大气息储存,以便于更灵活地运用气息,带动内在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让气息推动字词、语句,声音推动腔调,将音乐作品内在情感与声音有机地融合起来,达到情感抒发、情绪表达的目的。
(四)文化内核不同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见证,也是贯穿人类发展的重要线索,在不同群体文明历史上,会因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历史条件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具有相当差异性的音乐艺术文化。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声乐体系自然也拥有各自的特点。美声唱法的文化背景是欧洲传统文化。在历史上,欧洲受到宗教制度的影响,宗教文化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在声乐发展上,同样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音乐特点,以及宗教文化当中的约束、节制等道德制约都会通过音乐作品流露出来,并且影响美声唱法这种声乐体系。民族唱法的文化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并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其融合了各个民族、种群文化的特点,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积淀下来,形成了博大、包容的特点。表现在民族唱法上,就是韵味悠长、情感朴素动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声唱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当代美声唱法不仅吸收了传统演唱技术的精髓,还融入了多种音乐元素。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美声唱法的音乐形式,也为年轻一代歌唱家提供了更多元的艺术表现机会[3]。
四、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交融
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交融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两者在历史、文化、音色、发音技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异,但也正因为这些差异,它们在交融过程中能够互相补充和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多种声乐体系也在不断地互相借鉴中融合,从而推动音乐艺术的提升。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也成为当前音乐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两者该如何取长补短,互优互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第一,异中求同。民族唱法作为我国传统的声乐体系,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早已经摒弃了以往的狭窄路径,从单纯的戏曲、民歌、曲艺中走了出来,融合各种声乐体系所长,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一种体系,并且步入了黄金发展期。
美声唱法从欧洲发源之后,广泛传播到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也融合了世界各地的优秀声乐技法和表演技巧,如今的美声唱法也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意大利声乐体系,从而形成了一种极具包容性的声乐体系。所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在包容性、吸纳性上是一致的。在实际的演唱实践中,许多歌唱家已经开始尝试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结合起来。例如,在演唱某些特定的曲目时,可以采用美声唱法的共鸣技巧和民族唱法的咬字技巧,从而使演唱更加丰富多彩。此外,一些跨界演唱的作品也展示了两种唱法的完美结合,如《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等。例如,在演唱经典的民族歌曲《南泥湾》时,若融入美声唱法,可通过共鸣腔体,让演唱者通过共鸣的方式,利用混合声区进行演唱[4]。
第二,同中求异。在表演风格上,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需要表演者达到积极的状态,并且对所表演的音乐作品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能深入地感知作品的内在情感,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各种声乐技巧,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力,去展示和抒发作品的内在情感。但两者在对声乐的把握技巧上有各自的特点[5]。美声唱法更注重对音色的把握,考验表演者的共鸣技巧。民族唱法则侧重于对作品情感韵味的表达,以及为其增添更多的艺术特色。所以,两者的融合要互相取长补短。民族唱法要从美声唱法的技巧中去学习其对音准的把握力,以及利用假声、真声的结合营造声音的穿透力,从而让音色更加完美、声音更加具力度。美声唱法也可以借鉴民族唱法中对情感的表现力,让音乐作品更具感染力,能在情绪抒发上更加饱满。两者的融合会让音乐作品更具艺术效果,从而为声乐艺术的发展增添更多的助力[6]。
五、结束语
本文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似之处,分析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述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交融。因社会环境、文化发展、历史变迁的不同,世界各地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更具风格化的音乐艺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都是音乐艺术中声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种唱法在气息运用、共鸣技巧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在审美特点、文化内涵、表演风格等方面也有很强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要不断地前行和进步,就必须去更具包容性地借鉴其他声乐体系的优势和特点,让其成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心华.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与借鉴[J].明日风尚,2024(11):61-63.
[2]马晓波.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融合策略[J].艺术大观,2024(12):72-74.
[3]李雨婷.民族唱法中融入美声唱法的策略[J].参花,2024(13):80-82.
[4]李倩倩.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族唱法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探究[J].大观(论坛),2024(03):66-68.
[5]史素岩.新时代背景下美声唱法“民族化”的有效途径[J].戏剧之家,2024(04):97-99.
[6]王璐瑶.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表演融合发展研究[J].艺术家,2023(09):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