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艺术发展中新媒体技术的参与

2024-11-14 00:00高原
艺术大观 2024年23期

摘 要:壁画艺术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文化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跨越时空的界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但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壁画艺术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媒体技术以其虚拟、互动、共享与开放的特点,不仅为壁画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手段与平台,还深刻地改变了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审美体验及传播方式。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技术在壁画艺术发展中的参与与影响,为壁画艺术家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共同推动壁画艺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繁荣。

关键词:壁画艺术;莫高窟;新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03

在新媒体语境下,壁画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绘制材料与技法,而是开始与数字技术、多媒体艺术、光影效果等深度融合,创造出超越传统形态的壁画作品。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壁画艺术的宏大叙事与空间覆盖的优势,又在新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实现了与观众的深度互动,使观众能够参与到壁画艺术的内涵文化与变化中,从而赋予了壁画艺术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意义。在此背景下,对壁画艺术发展中新媒体技术的参与方式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新媒体技术的概述

新媒体技术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手段,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形态。它涵盖了数字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互动投影等多种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虚拟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共享性[1]。

二、传统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

(一)发展历程

壁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步。早在史前时期,原始人在洞穴墙壁上绘制的狩猎场景和动物图案,便被视为最早的壁画形式。在进入古代文明阶段后,埃及、希腊、罗马等地的墓室壁画、神庙壁画和宫殿壁画,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还反映了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追求。在我国,从秦汉时期的陵墓壁画到唐宋时期的寺观壁画,再到明清时期的宫廷壁画,壁画艺术经历了从简朴到繁复、从宗教主题到世俗生活的转变,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涌入,壁画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表达和社会批判,其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如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风格的壁画作品层出不穷。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壁画艺术再次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数字技术赋予了壁画新的生命和无限可能。

(二)主要特点

1.强烈的文化和历史属性

壁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期紧密相连,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精神面貌和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例如,古埃及的壁画描绘了法老的统治和来世的幻想,我国的敦煌壁画展现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轨迹和艺术成就。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2.公共性和社会性

与架上绘画不同,壁画通常位于公共场所,面向大众开放,具有强烈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和价值观,促进社会交流和文化认同。尤其在现代社会,许多城市通过壁画美化街区、提升文化氛围感,使之成为连接社区与居民、增强居民归属感的有效手段。

3.材料和技术的多样性

壁画的创作不仅可以使用传统的颜料和画布,还广泛采用了各种材料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马赛克、陶瓷、金属、玻璃等。不同的材料和技术选择,影响着壁画的视觉效果与耐久性,也体现了艺术家对特定主题和环境的深刻理解。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投影、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更是为壁画艺术开辟了全新的表现空间,使其在形式上更加多元,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三、新媒体技术在壁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一)创作手段的革新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壁画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家的创作工具和材料。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引入使得壁画创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画笔和颜料。艺术家们可以利用数字绘画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进行作品的构思与设计。这些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画笔工具、色彩调节功能和图层管理选项,使得艺术家能够更加灵活、精确地表达创意。此外,3D建模技术也为壁画创作开辟了新的可能。艺术家可以先通过构建三维模型,再将其转化为二维图像,或直接在三维空间中创作壁画,实现立体与平面的巧妙结合。

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壁画艺术的创作空间,打破了传统工艺手段的局限。传统壁画往往受限于墙面材质、尺寸和环境条件,而新媒体技术则使得壁画创作不再受这些因素的束缚。例如,VR和AR技术的应用,使艺术家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自由创作,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观众也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或使用手机等智能设备,与壁画作品进行互动,获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而投影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壁画创作。艺术家可以利用投影设备将数字图像投射到任何平面上,创造出动态、光影交织的壁画效果。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壁画的表现形式,还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新媒体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壁画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不再局限于静态的二维画面,而是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动态影像的应用使得壁画能够“动”起来。通过采用视频投影技术,艺术家可以在墙面上投射出流动的画面,如自然景观的变化、城市生活的片段等[2]。西班牙艺术家蔡尔达·加西亚的作品《城市脉搏》,利用投影映射技术将城市的夜景和人群活动投射到建筑物的外墙上,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城市景象,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都市生活中。光影效果的运用也为壁画增添了神秘感和戏剧性。利用LED灯带、光纤等照明设备,可以根据时间和场景的变化调整光线的颜色和强度,营造出不同的氛围。例如,美国艺术家莱斯利·拉米雷斯的《光之森林》,通过在一片黑暗的环境中精确控制灯光变化,模拟出了森林中光影交错的效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壁画的表现形式,还显著增强了其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而声音元素的加入,则使得壁画作品从视觉艺术延伸到听觉艺术,让观众形成了多感官的综合体验。例如,英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弗·布莱尔的《声音墙》,在一面巨大的壁画上安装了多个扬声器,播放着自然界的声音和城市的声音片段,使观众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还可以听到鸟鸣、水流、交通等声音,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沉浸感。

(三)互动体验的增强

新媒体技术融合多种媒介元素,为壁画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新形式。例如,通过利用触控技术,观众可以触摸壁画表面,触发预设的动画或声音效果,从而与作品进行直接的互动。这种互动增加了作品观赏的趣味性,也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创作者的意图。而AR技术的应用更是将壁画艺术带入了全新的互动维度。观众只需要通过手机或AR眼镜等设备,就能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的壁画元素,实现虚实交融的奇妙体验。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还让壁画艺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新媒体技术还促进了壁画艺术个性化互动体验的探索。通过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算法,艺术家可以根据观众的兴趣、偏好和行为习惯,定制出个性化的互动内容。例如,在博物馆或艺术展览中,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壁画旁的二维码或佩戴智能手环等设备,获取与作品相关的个性化信息或参与定制化的互动游戏。这种个性化的互动体验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也促进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为壁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媒体技术增强的互动体验对壁画艺术的传播与接受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壁画艺术往往受限于物理空间和观赏时间,而新媒体技术则打破了这些限制,使得壁画艺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传播。借助社交媒体、在线艺术平台等渠道,观众可以随时随地欣赏到世界各地的壁画作品,并获得参与其中的互动体验。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扩大了壁画艺术的受众范围,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互动体验还增强了观众对壁画艺术的记忆与理解。通过亲身参与互动过程,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从而增强了对壁画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积极的反馈机制将进一步推动壁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

四、壁画艺术发展中新媒体技术的参与案例

(一)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展示

敦煌莫高窟作为我国古代壁画的杰出代表,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一直都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游客数量的增加使得莫高窟的壁画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压力。为此,敦煌研究院携手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3]。一是通过采用高精度扫描和三维建模技术,研究人员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数字化采集。这些数字化资料为壁画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观赏体验。游客可以通过使用VR设备,在家中就能身临其境地游览莫高窟,欣赏到实地参观时无法观察到的壁画细节,如洞窟的后壁、佛像的背面等。这种数字化展示方式有效缓解了实地参观对壁画的保护压力,也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敦煌壁画的魅力。

(二)永乐宫壁画的AI修复

永乐宫壁画作为我国壁画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造诣。然而岁月无情,经过近八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珍贵的艺术品逐渐显现出自然损蚀、颜色脱落等不可逆的伤痕[4]。壁画上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曾是古代匠人心血的结晶,如今却面临着消逝的风险,这无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巨大损失。为了挽救这些国宝级壁画,山西省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携手AMD中国、生数科技等前沿科技企业,共同启动了“AI修复永乐宫壁画”这一创新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了当前最为先进的生成式AI技术和图像生成技术,为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AI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学习算法,能够精确分析壁画受损区域的结构特征、色彩分布及艺术风格,进而对其进行数字化上色、画面补全和技法还原。在这个过程中,AI仿佛拥有了一双神奇的“数字之手”,它不仅能够细腻地填补壁画的裂痕,还能够精准地还原出壁画原有的色彩层次和光影效果,使得《朝元图》等经典壁画在数字世界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AI修复永乐宫壁画”项目的成功实施,标志着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壁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方面,AI修复技术能够有效缓解实体壁画因长期展示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加速老化的问题,进而为壁画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借助数字化手段,壁画艺术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传播与展示,让更多人有机会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法海寺壁画的数字化重生

在壁画艺术的长河中,法海寺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明代壁画艺术的瑰宝。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珍贵的壁画面临着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威胁。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法海寺壁画的保护、复原与展示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启了壁画艺术发展的新篇章[5]。一方面,2016年,石景山区启动了法海寺明代壁画的三维矩阵图像采集工作,这是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壁画保护的第一步。在采集过程中,专业团队采用了高精度冷光源摄影技术和三维扫描技术,进而确保了在不对壁画造成任何损害的前提下,完整、准确地记录壁画的每一个细节。这一步骤为壁画的科学保护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也为后续的数字化复原和展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借助三维矩阵图像采集,法海寺壁画被转化为高精度的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新媒体技术进一步发挥了其强大的复原能力。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和三维建模技术,专业团队对壁画进行了精细的修复和复原,使那些因年代久远而模糊、脱落的壁画部分得以重现。同时,通过使用动态展示技术,壁画中的人物、动物和场景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在数字世界中翩翩起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壁画所描绘的奇幻世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法海寺壁画的数字化展陈也逐步走出国门,成为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借助数字影像技术,法海寺壁画的精美画面被制作成数字宣传片、VR体验作品等,并在缅甸、澳门及国内外各大展会和博览会上展出。这些数字化展品让海外观众有机会领略到法海寺壁画的艺术魅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五、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壁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VR、AR、动态影像、光影效果、互动技术等多种手段,使得壁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也使其在社会功能和影响力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壁画艺术将有更多的可能性,继续为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婧雯,赵敏婷.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与传播方式探究[J].艺术科技,2023,36(13):111-113.

[2]吴睿,雷桐.感知的延伸:虚拟壁画展览的沉浸式传播[J].科技传播,2023(20):93-96.

[3]刘慧婕,雷桐.视觉重构理论下韩城寺观壁画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探析[J].科技传播,2023(18):112-115.

[4]邢雯雯.新媒体介入壁画的思考研究[J].爱尚美术,2023(01):87-89.

[5]酆正禹,雷桐.寺观壁画元素在中国神话题材电影中的应用——以《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为例[J].传媒论坛,2024,7(0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