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理论背景下,雕塑的视觉解析成为当代雕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强调视觉元素作为传达思想和情感的主要媒介,视觉文化理论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代雕塑作品的焦点在于巧妙呈现思想观念,而这些观念通过视觉显现找到了表达的生动载体。对雕塑的视觉解析不仅揭示了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雕塑;视觉文化;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3-00-03
一、当代雕塑的艺术性和视觉性
当代艺术强调作品与当代社会、文化、科技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联系。这包括了从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等。创作者通常敢于冲破传统艺术界限,挑战观众的审美和思维方式。在这丰富多彩的艺术领域中,当代雕塑以其独特的三维空间表现力在当代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雕塑艺术能够更大程度地突破现有的艺术桎梏,将各种创作元素巧妙整合,进行多层次的艺术表达。从视觉文化理论的角度看,对当代雕塑的研究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材质和空间关系,更将雕塑视为一种文化符号,深入探讨其在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内涵和意义。
当代雕塑的开放性创作手法与科学技术产生交叉与互动,推动着跨学科研究的蓬勃发展。同时,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形式,其创作与展示涉及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多方面现实问题。因此,对当代雕塑的深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着卓越的意义,同时也具备实际应用的现实价值。其独特的视觉表现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当代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广泛而深刻的空间。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引导下,对当代雕塑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挖掘雕塑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推动艺术学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随着摄影和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图像、视觉元素和感知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理论深入探讨了视觉现象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生成、传播和解读。在《反思视觉文化》中,周宪对“视觉文化”这一概念进行了思考,他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是一个文化领域,它不同于词语的或话语的文化,是视觉性占主因的当代文化。[1]这表明视觉元素在当代社会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表达方式,而成为文化传递和构建的独特媒介。从视觉文化理论角度解析当代雕塑,其视觉特征不仅取决于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观念和技巧,还需要充分考虑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曾军在《视角研究的多重视角》中借助现象学的“意向性”提出了“视取向”的概念,认为观看中“视角”的研究包括了各种表征符号的意向性、观者的意向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博弈问题。[2]因此,艺术家通过不断寻求探索不同形式的作品,观众则通过个人经验和文化涵养来解释雕塑的观感。在视觉文化理论的引导下,我们将深入挖掘雕塑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和符号,从而揭示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二、当代雕塑的创作形式与材质
雕塑作品形式与材质的选用不仅关系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反映出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认识。在视觉文化理论的视角下,雕塑的形式与材质更是成为传达视觉信息、引发观者想象的关键因素。
雕塑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作品一般以雕刻、铸造、构造等方式实现。在传统的雕塑创作思维中,雕塑家通常以擅长某种创作形式而立足于艺术界。当代艺术兴起之前,雕塑家在长期的创作中对技术层面的追求是大于思想观念的。某种对创作形式的掌握承载着雕塑作品最终成功与否的大部分压力。而当代雕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切,一方面,随着工业发展,雕塑创作的产业化让创作分工更加明确。技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逐渐变得廉价。另一方面,艺术家创作思维开始解放,杜尚的《小便池》将传统的日常物品转变为具有戏剧性、荒诞和超现实的艺术作品,挑战了传统艺术观念。“今天,没有人再拿这类讽刺意味的格言去寻开心,它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因为幽默的题材也在变化,所以这类讽刺的格言已失去了叛逆的特性。”[3]时代的不同声音催生艺术进步,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也是在被挖苦和抗争中逐渐站稳脚跟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与自然、环境问题被日益关注,大地艺术、生物雕塑作品也层出不穷。利用现成品的创作形式、大地艺术的创作形式、数字雕塑创作形式等创新形式不断出现,原有的创作形式被不断更新。而原有的表现形式在视觉文化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雕刻”或者“构造”不仅仅是创作过程,更是作品观念的重要匹配。
雕塑的材质对于作品的质感和视觉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自古以来,雕塑家便善于运用各种材质进行创作,如石头、木头、陶瓷、金属等。不同材质的雕塑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审美趣味。在传统的雕塑创作过程中,材料的选择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材料的可塑性和稳定性是其被选择的关键原因。在当代雕塑创作中,一切材料可被艺术家选择,材料不仅作为作品的载体,材料和观念的联系更被艺术家关注。当然,木质和石材依然在当代雕塑中被广泛应用,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作者更加关注“木”与“石”以何种状态示人以及这些传统材料的文化属性。
中国雕塑家郅敏在传统雕塑创作形式和材料选择上进行了当代化的突破。郅敏在《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中对陶瓷材料的驾驭反而把陶瓷的材料属性压缩,将陶瓷材质作为构成整体雕塑中的无数个要素出现,最终作品的整体造型是由一个个小陶瓷包裹成的具备中国传统文化气场的雕塑作品。艺术家压缩了陶瓷材料属性而扩大了雕塑性的外延空间。在这里,传统材料出现的目的是给人以思考,而非给人传达朴素的形式美。创作手法是作品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当代雕塑的创作中作者也更善于或者更追求拉开视觉呈现的震撼感与创作手法的隐匿感之间的距离。郅敏依然用构造的方式创作作品,但是他在作品呈现时隐去了一切构造痕迹。不同于以往的塑造方式,作者摒弃焊接和拼贴的方法转而利用磁铁的吸引力将含磁的陶瓷吸附于巨大的金属形体表面。在欣赏传统雕塑中,观者虽然会感动于作品的精心雕琢,但又往往会默认这种精心雕琢,继而忽略这种精心雕琢。思考是人类的优势和本能,隐匿创作手法又像是艺术家调动人类情绪的浪漫行为,郅敏作品的呈现展现了美妙的戏剧性。欣赏作品时由忽略创作流程到探索创作流程,是当代雕塑家带给观者的礼物。
北京师范大学刘纪成教授在谈论郅敏的作品时说:“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美都不是艺术的真正目标,它至多只不过充当了通向哲学化的天地人神之思的媒介和通道。”[4]郅敏的雕塑则呈现出了这一深刻的哲学观念,在追求丰富强烈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将思想观念以物态形式呈现,超越了传统基于心灵或情感的艺术表现论。这使得他的雕塑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观念性特征,凸显了抽象个人精神的物质化。在材料与观念的交汇中,雕塑家面临着基本边界,既可视为精神远游的探索,又需要在物质的坚固性中为精神找到栖居。
三、当代雕塑的视觉语言与符号系统
雕塑的视觉语言是指通过视觉元素,如形状、线条、颜色、纹理、尺度、空间等来传达意义的语言。雕塑艺术家通过整合这些视觉元素,创作出具有特定含义和象征意义的作品。美国当代雕塑家理查德·塞拉是“极简主义”与“过程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在艺术探索中专注于作品的材质,致力于呈现空间、物质、体量等抽象概念。艺术家使作品完全脱离对客观物象的模仿,实现了纯粹的独立性。曾经被忽视的颜色和几何概念直接登上了展示舞台,强化和深挖了视觉语言的要素。作品经过精练和筛选仅留下原始视觉语言的点、线、面等元素,从而直接展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不再将艺术视为客观实在的附庸,而提出雕塑是一种新的产物,融合了体积、引力、空间、时间等元素。通过对事物纯粹性的探索,作者展示了不稳定性和时空变化的复杂性。
直到今天,许多建筑和设计仍然受到“极简主义”的影响。理查德·塞拉打破传统思维,深入探索了艺术对空间的深远影响。塞拉曾说,如果有潜能的话,那么“雕塑”的根本潜能是去创造它自己的地域和空间。[5]尽管“极简主义”雕塑在艺术史上未掀起惊涛骇浪,但这批艺术家的追求为建筑、生活美学和设计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简约之美逐渐渗透到艺术设计等各个领域,甚至演变为一种生活态度。
在当代雕塑中,符号系统是融合了标识符号、象形符号、象征符号等丰富而复杂的视觉语言的延伸,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中的具体符号表达思想、情感和意义。当代雕塑中的标识符号能够产生观众对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共鸣,反映社会问题的关切。以美国当代艺术家杰夫·昆斯的当代雕塑作品《气球狗》为例,作者以庞大的气球形态创造出戏剧性的视觉效果,引发观者对轻盈与坚实、瞬间与永恒的思考。作者通过作品成功地捕捉了艺术与游戏、轻松与深刻之间的微妙平衡,展现了当代雕塑的独特魅力。他的作品体现了视觉文化和消费主义时代的特质,他追求作品尺度和质感上的视觉冲击力,同时又拒绝为作品背负隐藏含义。“他的艺术雄心力图用当代艺术语言与世界历史文化对话,同时调动起当代技术的非凡创造力,产生美国艺术的独特样式。其个性化的视觉表达和卓越的艺术品质,使得他的雕塑能够与欧洲、亚洲、非洲等代表不同文化的作品并置在一起,来表达有可能是趋同的当代世界文明。[6]”
四、当代雕塑中的视觉文化元素
当代雕塑作为视觉艺术的一部分不仅承载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同时也融合了现代视觉文化的诸多元素。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当代雕塑的创作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审美维度,而是更多地关注社会、文化、政治等多重语境下的观念表达。
雕塑家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对空间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解构和重塑,从而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随着当代雕塑的发展,雕塑概念的外延不断扩张,利用光去营造空间内独特视觉的“光雕塑”展现了巨大的魅力。意大利艺术家辛西娅·康布雷斯在雕塑创作中,研究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的感知和感知的概念。她的“光雕塑”是通过营造光线形态并且借助反光材料进行展示的视听装置。每一个装置结构都以特定的规则对光线进行引导。高反射特性的材料将空间内部的光和空气完美地融合,打破了实体占据空间的固有认知,也改变了观众对所见视觉形状的感知。这种光影的细微变化不仅仅是被观看,更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参与感。观众和作品之间建立的连接不仅是目视的,更是通过对光影尺度上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身体感知。变幻莫测的光影投射在观众身上和周围环境中,这不仅赋予了观众更深层次的参与感,也赋予作品一种生命力和动感。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通过与光影的互动,成为整个艺术场景中的一部分。这种视觉的游移与变化让整个观看过程充满了戏剧性。作品通过自身的光影设计与观众的位移相互交织,创造了一个立体的视觉叙事。这样的互动式光影艺术不仅拓展了雕塑的表现形式,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感知体验。总体而言,这样的光影装置不仅是静态雕塑的延伸,更是一种引导观众参与互动的艺术实践。正如斯图尔特·霍尔所说:“表征是一种实践,一种使用物质对象和效果的运作。”[7]观众与作品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是一次合作过程。
当代雕塑在运用视觉文化元素时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这种参与性不仅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空间关系中体现,还在观众通过个人视角解读作品的过程中体现。如今,当代雕塑在融合视觉文化元素方面呈现出跨学科的特点。雕塑家广泛运用新媒体、科技、建筑等领域的成果,使作品具有更强的创新性和实验性。这些视觉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当代雕塑的表现形式,也为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当代雕塑的视觉文化意义
当代雕塑承载着深刻的视觉文化意义,不仅作为传统审美对象和艺术形式存在,更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当代雕塑的视觉现象跨足不同领域,与光电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形式相互融合,构建起一个多元化的视觉文化体系。
当代雕塑作品以独特的视觉形式反映社会、文化和时代的变迁,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挑战传统形式限制的当代雕塑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和引人入胜的审美体验。艺术家通过雕塑作品传达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挑战和思考,引导观众通过视觉深入思考重要社会议题。这种对话不仅激发观众的审美感知,更引导大众思考个体与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当代雕塑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强调观者的参与,将观众邀请到解读和理解雕塑作品的过程中。这种互动性使观众能够将经验和情感融入作品,创造独特的感知体验,拉近了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当代雕塑在视觉文化中的意义在于拓展艺术的边界,通过形式、内容和参与性的创新,营造更为开放和富有启发性的视觉体验。同时,深刻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我们能够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解读当代雕塑的视觉现象。这种综合性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代雕塑的深层内涵。
参考文献:
[1]周宪.反思视觉文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05):71-74.
[2]曾军.视角研究的多重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06(04):184-189.
[3][法]朱迪特·伍泽,著.杜尚传[M].袁俊生,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刘成纪.郅敏的观念雕塑[J].美术,2022(09):56-59+2.
[5]张鹏·建筑空间中的雕塑——理查德·塞拉的装置雕塑[J].世界美术,2000(04):48-50.
[6]郅敏.穷人的金子——杰夫·昆斯的雕塑[J].美术观察,2016,254(10):135-143+162.
[7]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