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30余年紧跟改革步伐的理论探讨,参与了重要改革阶段的理论创新,使其成为“稳健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是我国最重要的市场经济专家之一,23年来13次参与党的重要文件起草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就是张卓元。
1950年盛夏,广东梅州中学,学子们正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高考作准备,17岁的张卓元也在紧张备考。即便如此,他依然抽出时间阅读课外书籍。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卓元无意中读到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考结束后,张卓元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中山大学经济系同时录取。该选择哪个呢?经济学的巨大魅力深深吸引着他,他选择了中山大学经济系。
1953年,由于高校院系调整,广东、广西等地的经济系被调整到中南财经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山大学的大四学生变成了中南财经学院的学生。在学校里,张卓元就开始探索当时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学难题——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独特的规律吗?这个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不单单是学术问题,很有可能成为政治问题。
为了探寻真理,张卓元尝试写作《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文。经过几次反复修改,1954年大学毕业前夕,这篇论文发表在《中南财经学院学报》。
没过多久,初露锋芒的张卓元便被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选中,职业生涯由此开始。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星光熠熠。这里聚集了全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如于光远、骆耕漠、薛暮桥等。他们是风向标,引领经济学界讨论热潮。作为后辈的张卓元,在如此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吸收养分、不断成长,学术观点日益成熟。
1955年,《经济研究》杂志创刊,张卓元有了一个新身份——编辑。每天组稿、校对,与作者反复讨论,两点一线的生活也让他乐此不疲,“在编辑部,可以第一时间阅读各位名家的文章,我每天都充满期待!”
大量阅读名家稿件,也激发了张卓元的学术灵感。他和吴敬琏、陈吉元等青年研究人员一起,开始尝试着写学术文章,其中的佳作多次发表在《经济研究》上。他们采用的是一个集体笔名——郑经青,即“政治经济学组青年研究人员”的谐音简称。
1957年,24岁的张卓元被委以重任,和多位学者一起撰写《社会主义经济论》,开始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学体系。
2013年,炎炎夏日,北京玉泉山的一个院落里,几位学者你来我往地讨论着、记录着,不时陷入沉思。为了给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起草文件,他们已这样忙碌多日。一位瘦削的老人正在发表观点,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他就是张卓元。虽然他的年龄在起草组中“数一数二”,但干劲丝毫不输年轻人。
这样的工作贯穿了张卓元的学术生涯。
1987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张卓元第一次受邀参加中央专家会议,商讨流通体制改革问题。此后,为国家决策献计献策的日子便开始了。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困难重重。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应如何论述经济体制改革,怎样界定改革目标?一系列重大问题急需深入探讨。
为此,中央主要负责同志于1991年秋冬召开专家座谈会,张卓元也名列其中。会议一开就是十几天,顺次讨论了三个题目。这次座谈会充分讨论和酝酿了我国经济体制选择和改革目标,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倾向性提法,为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1993年,张卓元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的任命,开始接触一直想深入研究的国企改革问题——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可以兼容?
中央决定在十五大期间破解这一难题。1996年10月16日,十五大报告起草小组成立,张卓元是成员之一。起草小组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根据中央和地方135个单位的意见逐条逐句研究,几易其稿,具体修改好几百处。
张卓元深知十五大报告的重要意义:“它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给出了创造性解释,理论上提出的公有制形式多样化,政策上提出的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模式,为国有企业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扫平了制度障碍。没有这次理论突破,就不可能有中国国有企业的凤凰涅槃,就没有中国民营企业的冲天发展。”然而,问及他在报告中的贡献,他连连摆手,“这不是几个人能创造出来的,一切归功于集体!”
张卓元被公认为中国“稳健改革派”代表之一。时间回溯到1987年秋,此时,中国的市场取向改革踟蹰不前,社会上对改革的评价也褒贬不一。10月,时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李铁映组织召开中国经济体制中期改革方案研讨会,学者们纷纷建言献策。其中,刘国光、张卓元领衔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提出“稳中求进”的改革思路。
“稳中求进”不仅是张卓元的学术思想,更是他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数十年来,他为追求真理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不见风使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理论上的徘徊局面,市场化的改革思路遭到一些人的批评,有人甚至把它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持市场化观点的学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对此,张卓元公开为市场化和市场经济辩护:“市场化、市场经济是中国改革的必然取向,走回头路是没有出路的!”30多年后再回首,事实证明了他的坚持是正确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卓元的学术道路走得稳健而又扎实。70多年来,他先后出版著作近30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经济学60年》和《新中国经济学史纲》。问到最近的研究计划,他淡定地答道:“参加了这么多次重要文件的起草,亲历了我国市场经济一步步地发展,我已经积累了许多原始资料,希望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对《新中国经济学史纲》进行修订,不过还得观察几年。这件事得慢慢来,不着急!”
“高山高而不险,流水急而不湍。”张卓元的学生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房汉廷如此评价自己的老师。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