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让她一举成名,家喻户晓;《党的女儿》为她一生定格——成为终身的追求。
如今,昔日的“白毛女”已是真正的满头银发,但“党的女儿”却永远年轻,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线中:知名文化单位一直在关注她,纷纷请她当嘉宾、做访谈;网民们十分尊敬她、爱戴她,为她点赞的文章比比皆是……
已到耄耋之年,本应渐渐淡出,为啥她却越来越走红?
今天,我们走进八一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的心灵世界,感受“党的女儿”一生的忠诚与担当。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电影人,田华不仅拍出了《白毛女》《党的女儿》《江山多娇》等数十部优秀电影,还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女演员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等许多殊荣。
“是党和军队培养了我、教育了我,虽然已经离休,但党员永远没有‘休息’二字,只要我还没有倒下,就要尽自己的力量为党和人民服务。”田华离休时对组织的表白,成了她永远的“座右铭”。
1940年,12岁的田华加入抗日队伍,16岁入党,面对党旗,她立下“一辈子对党忠诚,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誓言。
从那以后,无论是参加演出,还是拍摄影片,抑或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田华都要和党的原则要求“对对表”。特别是文艺界一度出现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现象的时候,她的这把标尺卡得更严。
田华经常断然推掉一些不托底的媒体访谈、文艺沙龙,弄得主办单位很尴尬。田华说:“作为一名公众人物,要对社会风尚起引领作用,不能为‘露个脸’‘出个镜’有请必到,更不能为赢得喝彩、博得眼球而信口开河、雷言雷语。”
“我不仅要做一名好演员,更要做一名好党员。要像当年牺牲的战友和英雄模范一样,任何时候都要相信组织,管住自己,不然就不配做党的女儿!”这就是田华,做党的女儿80多年如一日,赤心不变、本色不改。
重要节日、重大演出、赈灾义演……田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在观众面前,她总是那样精神焕发、朝气蓬勃。
雄心不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彩排现场,左手骨折的田华打着夹板跟年轻演员一起扭秧歌;总政系统举办《强军战歌》歌咏活动,3个单位请她出山,田华都爽快地应了下来,每天排练都要转换几次场地,一天下来浑身都散架了……
“一个人会老去,但艺术永远长青。只要生命不终结,舞台就永远不落幕!”田华一生痴迷艺术,视舞台为生命。
“都这把年纪了还那样蛮拼干啥?!”面对人们的关心,田华总是这样说:“趁着自己这颗螺丝钉还没有完全老化,我要坚持演下去,尽最大努力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晚年的田华,最欣赏的是龚自珍的那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她告诉自己,不能再演主角、当红花了,索性就当好绿叶。
躬身为桥,立身为梯。早在1996年,田华就创办了“田华艺术学校”,请来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的老艺术家们为学生传道授业,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
熟悉田华的人都知道,这些年她的日子其实不太好过:2008年小儿子患了肺癌,2013年丈夫患了肝癌,两个儿媳妇患了乳腺癌……几年下来,田华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各级组织的及时关怀,让田华感受到了温暖,也让她更加“偏执”地坚守着人生的原则:党员的操守要比金子还贵重,比雪花还纯洁。
“妈妈,人家保险公司看上您这头银发了。您就往藤椅上一坐,什么话都不用说,不到一分钟的片子就给1万块钱!”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花高价请田华做广告,并请她的儿子当“说客”。
可田华想都没想就坚决拒绝了:“我是人民的演员,我要为人民服务,不能为人民币服务。我不能让观众认为党的女儿也向钱看!”
“挣大钱”的活动找不到田华,“不挣钱”甚至“倒贴钱”的活动,她却主动要求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送欢乐、下基层”活动,她积极参与;汶川、玉树、芦山等抗震救灾义演活动处处留下她的身影……田华永远不会忘记,战争年代,她在老乡家里养病,农民自己吃野菜和糠窝窝,拿出小米给她熬粥……
“人民养育了我,我要还艺于人民。”常怀感恩之心的她,总是想方设法回报社会。
作为“山花工程”执委会授予的“爱心大使”,田华和年轻人一道翻山越岭,把书本、文具和学费交到山娃手中。每次遇到特困家庭,她都把兜里的钱拿出来接济乡亲。
中华环保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榜样公益爱心大使……田华把极大的热情倾注到公益事业上,扛起了一连串的头衔。从这一个个头衔中,可以更好地读懂田华。
(摘自《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