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志:一生干了三件事

2024-11-12 00:00:00宋春丹
党员文摘 2024年19期
关键词:载人飞船火箭

在很多航天人眼里,“王大总师”王永志就像一枚定海神针。

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工程总指挥换了几任,下面七大系统“两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王永志一直担任总设计师,坐镇在技术主帅之位。

王永志曾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中央军委授予他“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

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在北京病逝,享年92岁。

逆向思维

神舟飞船连续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得意地对人说:“我推荐的总设计师不错吧?他年轻时就崭露头角,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很懂得科学的辩证法,和别人不一样。”

钱学森首次觉得王永志“不一样”,是在1964年。

1957年,王永志迎来人生一大转折:这一年,他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从此,王永志的命运与中国航天紧密相连。

1964年,王永志随试验队来到甘肃酒泉,首次参加导弹发射任务,要发射的“东风二号”是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枚中近程导弹。6月下旬,地处沙漠的发射基地气温超过40℃。推进剂开始加注后,在高温下体积膨胀,燃料贮箱内无法灌注进足够的燃料。弹道计算组报告:射程不够,弹头无法飞抵弹着区。

王永志苦苦思索。是否可以另辟蹊径呢?他经过一夜的思考和计算,并经同事复算,在第二天的讨论会上,王永志提出了一个很特别的解决办法:卸掉600公斤酒精。

推进剂包括氧化剂(液氧)和燃料(酒精),液氧是恒温的,酒精则遇热膨胀,高温造成两种成分密度的改变,推进剂配比随之改变。而最佳配比是在火箭飞行到预定速度时,燃料和氧化剂同时耗完,废重消除,射程最远。

本来火箭能量就不够,还要往外泄?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不可思议。王永志鼓起勇气找到发射场最高技术负责人钱学森,谈了自己的想法。钱学森听完眼里渐渐亮起一道光,他微笑着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点头称“有道理”,又沉思了几分钟后,他兴奋地站起来走到王永志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说:“行,我看这个办法行。”

在新一轮的讨论会上,钱学森最后拍板道:“就按王永志的建议办。”

1964年6月29日7时,“东风二号”带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巨幅标语,腾空而起,顺利飞抵预定区域。戈壁滩上欢呼声雷动。

“有生以来最难的一场硬仗”

1986年,时任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的王永志,与一批科学家悄悄酝酿着一件后来震动航天界的大事:“以‘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把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这个火箭,昵称“长二捆”。

1988年底,国家批准了这个项目,要求18个月内完成研制任务。在一些外国同行看来,没有3年时间是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的。

这是王永志一生最艰难的硬仗,要顶着以往没干过的技术风险、贷款几个亿的经济风险、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前途风险,甚至是影响国家颜面的风险。他别无退路,只能背水一战。

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的设计人员开始了500多个夜以继日、灯火通明的日子,有人形容这里是“太阳不落的地方”。他们平均一天要画17张图,工厂要在400天里设计生产出5000多套特殊工艺装备,试验单位要在180天内做完大小300多项试验。

终于,1990年6月29日,“长二捆”矗立在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架上。

然而,发射前夕,工作人员发现四个火箭助推器竟相继冒出了黄烟。王永志立刻赶到现场,指挥抢险。等他安排好工作返回招待所,还没来得及脱衣上床,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王院长你来看看,燃料好像也漏了!”他匆匆赶回现场,只见白烟又飘了出来。他一夜未眠,紧急处置。

1990年7月14日,时任国防科工委(现工信部)主任丁衡高带着中央领导批示来到发射现场,他直截了当地问:“这枚火箭到底能不能打?”王永志说,意外情况已经解决,检测结果都是正常的,能打。其他与会专家也支持这个意见。最后,丁衡高第二次问王永志:“到底打还是不打?”王永志站了起来,坚决地说:“能打,肯定能打!”

1990年7月16日上午9时40分,随着“点火”“起飞”口令的下达,“长二捆”顺利升空。不久,喜讯传来,火箭搭载的巴基斯坦科学实验卫星和模拟“澳星”成功入轨。

“王大总师处理问题合情合理”

上马“长二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载人航天留下伏笔。突破捆绑式技术后,火箭运载能力由2.5吨提高到8.8吨,载人航天可以破题了。

1992年1月,经过“863计划”五年的论证,载人航天工程提上了日程。王永志被指定为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组组长。8月,他在中央专委会议上汇报了载人飞船的七大系统、总体方案以及“三步走”发展规划等,包括改进“长二捆”作为发射飞船的高可靠火箭。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扩大会议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

至此,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1992年11月,中央专委任命了工程四位负责人:总指挥丁衡高,副总指挥沈荣骏、刘纪原,总设计师王永志。

1993年2月,王永志等乘车对主着陆场进行地面详勘。王永志看着窗外的景象,眉头越锁越紧。他觉得这里问题很大,一是树木和建筑太多,影响降落安全;二是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达600人,发射时太扰民了。

此时选址方案已上报中央并经批准,若要更改,技术路线也要作很大的改变,一些人很有顾虑。但王永志认为,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实事求是,最后统一了大家的意见,将主着陆场最终选定在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的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牧场地区。

神舟二号的逃生设计中曾忽略了一个细节。火箭飞出大气层时一旦出了故障,就要实施船箭应急分离,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但由于是应急分离,火箭中必然还剩很多推进剂,质量比正常分离时大很多,速度降不下来。形象地说,“失去理智”的火箭会一路“追杀”飞船。王永志提出,既然火箭无法减速,就只能让飞船加速。

在常人看来,王永志的建议似乎不甚合理。就像汽车要追尾了,应该是要求后面的汽车赶快刹车,但王永志的逻辑是,尽管这是后车的责任,但这时候谁也别埋怨,前面的车赶紧加速逃生吧。

这是火箭的问题,王永志让飞船来解决;也有飞船的难题(航天员手控船箭分离设计),王永志却“判”给火箭解决。因此很多人说,“王大总师处理问题合情合理”。王永志自己常说,工程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往往殊途同归,关键是要选择一条最好走的路。

一生如履薄冰

有人说,王永志是常胜将军。他先后主持六种航天新型号的首次发射,无一失利。他担任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任内,负责的11颗卫星均发射成功。王永志自己则说,搞火箭这个东西总是如履薄冰,自己只是没碰上最坏的情况,就算幸运吧。

王永志对自己的总结是,这一生做了三件事——把导弹准确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把卫星送到各种轨道上去,把中国人送到太空去。

2003年,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时,亲手把神舟五号送入太空,这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完成。此后,王永志又亲眼见证了2019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返回地球,完成了战略的第二步;2022年,神舟十三号三位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驻留六个月,实现了战略的第三步。

当人们仰望星空时,在银河一隅,有一颗名叫“王永志星”的小行星。那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王永志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永久编号第46669号。它像许许多多的航天人一样,默默运转在宇宙一隅。但是,这颗小行星因为梦想而闪耀,照亮了中国航天人前行的方向。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猜你喜欢
载人飞船火箭
二手飞船
军事文摘(2023年12期)2023-08-18 07:17:26
著名的载人深潜器
乘上勇气的飞船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军事文摘(2020年14期)2020-12-17 06:27:14
飞出去吧,火箭!
运载火箭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载人大戏再开场
太空探索(2016年9期)2016-07-12 10:00:02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太空探索(2016年6期)2016-07-10 12:09:06
透视奇妙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