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看山西,山西古建看“门道”。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结构装饰艺术,外观精美、形式多样,令人赞叹。那这些中国古建中常见的极具装饰性的构件,你认识吗?
斗拱
斗拱又称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部件,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拱传递到立柱,起着装饰构件和传递荷载的作用。斗拱产生的确切时间,至少在周朝初期就已出现,在唐朝发展成熟。斗拱也有区分建筑等级的作用,等级越高的建筑斗拱往往越复杂华丽。
斗拱的基本构件有五种,即斗、拱、翘、昂、升,将这些独立拱件进行组合,就形成了既坚实又美观的建筑构件。
雀替
雀替,是在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装饰构件,因其外形轮廓如鸟翼而得名。雀替的雏形在唐代之前就已出现,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表现形式。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并一直沿用至今。
雀替有多种材料,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所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按照不同的连接制作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单翅雀替、二连雀替、通雀替、云拱雀替等。
牛腿
“牛腿”,是古建筑中位于梁柱之间的三角形木质构件,主要起着外挑木、檐与檩之间的支撑作用。牛腿起于唐,盛于明、清两代,能够在民间流行起来,得力于木雕技艺的发展。
牛腿的尺寸一般比较大,显得粗笨,因此常与木雕结合,为木雕艺人提供了展示技艺与才能的条件。所以,牛腿在民间特别是在木雕技术很发达的地区流行起来,尤其在徽州地区,牛腿往往是雕刻装饰的重要构件。
月梁
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木结构建筑中,多做平直的梁,而南方的做法则将梁稍加弯曲,形如一弯“新月”。梁的两端呈弧形、而梁的中段微微上拱,故称之为月梁。南方古建筑基本上都不做天棚,曲线型的月梁暴露在外,当人们进入殿堂时,一目了然,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藻井
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颇具特色的结构,一般用在殿堂正中,如帝王御座、神像佛座之上。从外形看,藻井主要有四种类型:四方、八方、圆形、复合型。
藻井的最初构思是用来防火的。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藻井不仅被用来防火,更被作为一种艺术性的装饰,并且一直被历代工匠所推崇。
瓦当滴水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不同年代的瓦件也展示出不同时期的风貌与特征。屋檐前端的瓦分为两种,一种圆形或半圆形,瓦面弧形朝下;另一种三角形或如意形,瓦面弧形朝上。前者叫“瓦当”,后者叫“滴水瓦”。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与瓦当对应下端呈下垂的圆尖形状的为滴水,方便引导雨水流下,保护墙壁的洁净,与瓦当的作用相辅相成。
飞檐
飞檐,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指屋檐翼角向上翘起,如飞举之势。《诗经》有云“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各类建筑的屋顶转角处。
通过檐部的这种特殊处理和创造,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建筑群中层叠的飞檐翘角,更是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古建筑特有的轻快韵味。
脊兽
脊兽,是位于殿宇屋顶的装饰性建筑构件,其造型、大小、数目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定。这些小兽一般叫作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其对于建筑物有三大作用:第一避邪镇邪,第二装饰美化,第三封固保护。
一般来说,我们常见的脊兽有: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等。
(选自“研学建筑”公众平台2024年9月4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