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忆读书》讲述了作者冰心童年读书的故事。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很多仁人志士爱书如命,手不释卷。下面,为大家分享几则名人读书趣事,希望大家读后有所感悟。
匡衡“借书”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家中没有蜡烛照明,匡衡就在自家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凿壁偷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
为了学习,匡衡不仅“借光”,还“借书”。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的主人叫文不识,是个有钱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借您的书来读。”主人听了,十分感叹,就把书借给了他。
后来,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李密“挂书”
李密少年时代,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职务。
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因李密以放牛为生,故常坐在牛背上读书。
有一次,李密听说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李密一看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回家以后,杨素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个人的学识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将来你们有事可以与他商量。”
苏东坡“探书”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即每读一遍书只探索一个问题。
因为一本书的内容丰富,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要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就从这个角度读一遍;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
用这样的方法读书,一本书读了几遍,便能事事精通。
唐汝询“摸书”
明末清初诗人、学者唐汝询,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自3岁起,便与哥哥读书认字,可到5岁那年,因一场大病,使他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唐汝询很痛苦,但他并没有退缩,反而激励了他刻苦学习的劲头。哥哥们上课时,唐汝询就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
唐汝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记不住。于是,他创造了一个学习方法——用手摸,这种结绳记事法“做笔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唐汝询还喜欢上了诗歌,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不用眼睛看也能体味得到。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诗人。
鲁迅“惜书”
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着,额头辣得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不仅苦读,鲁迅还非常爱惜书籍,从小就养成了爱护图书的好习nVGS4sGYzRMUW3+OGT7bDKCu15ywGFhmxH4re2xWgO8=惯。他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
一本破旧的书,经鲁迅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送给人家。
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学识广博,一生酷爱阅读,他总结出了一套有效的阅读方法。
每当拿到一本新书时,华罗庚不会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他的惯常做法是:先看看书名,然后闭上眼睛,静思半刻,在脑海中设想。
先想象如果写书的人是自己,会采用什么样的文风,篇章结构会怎么安排,然后再打开书,一一与自己刚才的猜想进行核对。
如果作者的谋篇布局和自己的猜想相差无几,华罗庚就把书放到一边不读。倘若与自己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他才会捧起书本,认真地往下读。
择优而读,不仅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减少了无用功,同时也使他在无形中养成了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提高。
朱自清“买书”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在上中学时,就极喜欢读书,拼命买书。
当时,家里每月给朱自清一元零花钱,大部分都交给广益书局了,而且他还常常欠账。
后来,朱自清在文章中回忆:“这股傻劲回味起来颇有意思。”
在朱自清大学最后一年,一次,他到琉璃厂去逛书店,在华洋书庄见到一部新版的《韦伯斯特大字典》,定价14元。这钱对这部大书来说虽不算太贵,可对一个在校的学生却实在不是个小数目。朱自清思来想去,自己的一件皮大衣还值点钱了。大氅虽是布面,样式有点土气,领子还是用两副“马蹄袖”拼凑起来,可毕竟是皮衣,父亲制作时还是费了些心力。
可当时实在舍不得那本“大字典”,又想到将来准能将大氅赎回,朱自清便毅然将大氅拿到了当铺,以书价作当价:14块。大氅当然不止这个价,所以当铺柜上的人一点不为难,即刻付款。
拿上钱,朱自清马上去把那本《韦伯斯特大字典》抱了回来。可那件费了父亲许多心力的大氅,却终究没有赎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