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民国十一年(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民国十四年(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朱光潜是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朱光潜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并翻译了《歌德谈话录》、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莱辛的《拉奥孔》、黑格尔的《美学》、克罗齐的《美学》、维柯的《新科学》等。
艺术特色
《谈美书简》以书信体形式,娓娓道来,作为启蒙式的书籍,将很多深邃的美学知识通俗化,亲切自然。其艺术特色表现如下:
1.治学为人的深刻思想
对美,我们都不陌生,但是我们对美的了解只浮于表面。当触及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问题时,就认为它们很深奥,对其研究甚少,但对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得很详尽。看完这本书,我们会对美有全新的看法。同时,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以自己亲身的经验,还谈到了许多治学为人的道理。如《代前言:怎样学美学》中,先生有言:“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作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文品表现人品,以上这番话不但回答了青年学习美学的态度问题,更代表了朱光潜先生一以贯之的为人之道。这样,文中所展现出治学、为人的双重意义让本书的思想光芒更见深远绵长。
2.深入浅出的说理技巧
作者在整本书中,每讨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但自己却不轻易推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而是经过过仔细思索、艰苦探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第二封信:《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指出关于美的本质从柏拉图开始,就有许多哲学家、美学家以及文艺理论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究。但最终的回答仍然莫衷一是,可见美的问题本身有着不可测度的奥秘。这同样也告诉我们:美学是一种概念。朱光潜先生强调:“美的研究,一定要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生活中捕捉美的本源。”即人类对美的追求源于日常生活和经验。经过对比分析之后,朱光潜先生才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者就很容易接受。像这样的例子在本书中,比比皆是。朱光潜先生宛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与我们青年朋友们促膝谈心,让我们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3.信手拈来的典型事例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所以,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暮年心血”之作,它既是对自己漫长美学研究生涯和美学思想的一次回顾和整理,又是“呕心沥血”的典范之作。书中一个个信手拈来的典型事例,都能恰当好处地反映他的美学观点。如“举个具体的例子来说,到北海公园散步,每前走一步都接触到一些具体事物,亭台楼阁呀,花草虫鱼呀,水光塔影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呀,只要是我们注意到的,他们都在我们脑里留下一些印象,其中有一部分能引起我们兴趣的就储存在我们记忆里。在散步中我们也不断遇到一些实际生活的问题,走累了就想找个地方休息,口渴了就想喝点什么,看到游艇,就动了划船的念头,如此等等。解决这类具体问题,就要我们开动一下脑筋,进行一点思维,这种实际生活所引起的思维绝大部分都是形象思维。”在这里,朱光潜先生拿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散步、休息和口渴这样日常生活的例子,将“形象思维”的这一抽象概念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了。
片段赏析
审美的对象也有静态的和动态的两大类型。首先指出这个分别的是德国启蒙运动领袖莱辛。他在《拉奥孔》里指出诗和画的差异。画是描绘形态的,是运用线条和颜色的艺术,线条和颜色的各部分是在空间上分布平铺的,也就是处于静态的。诗是运用语言的艺术,是叙述动作情节的,情节的各部分是在时间上先后承续的,也就是处于动态的。就所涉及的感官来说,画要通过眼睛来接受,诗却要通过耳朵来接受。不过莱辛并不排除画也可化静为动,诗也可化美为媚。“媚”就是一种动态美。拿中国诗画为例来说,画一般是描绘静态的,可是中国画家一向把“气韵生动”“从神似求形似”“画中有诗”作为首要原则,都是要求画化静为动。诗化美为媚,就是把静止的形体美化为流动的动作美。《诗经·卫风》中有一章描绘美人的诗便是一个顶好的例子:
……手如柔荑(嫩草),肤如凝脂(凝固的脂肪),领如蝤蛴(颈像蚕蛹),螓(一种虫)首蛾眉,齿如瓠犀(瓜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前五句罗列头上各部分,用许多不伦不类的比喻,也没有烘托出一个美人来。最后两句突然化静为动,着墨虽少,却把一个美人的姿态神情完全描绘出来了。读前五句,我丝毫不起移情作用和内摹仿,也不起美感;读后两句,我感到活跃的移情作用、内摹仿和生动的美感。这就说明客观对象的性质在美感里确实会起重要的作用。同是一个故事情节写在诗里和写在散文里效果也不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不同。同是一个故事情节写在一部小说或剧本里,和表演在舞台上或放映在电视里效果也各不相同,不同的观众也有见仁见智,见浅见深之别。
我唠叨了这半天,目的是要回答开头时所提的那几个问题。首先,美确实要有一个客观对象,要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样美人的客观存在。不过这种姿态可以由无数不同的美人表现出,这就使美的本质问题复杂化。其次,审美也确要有一个主体,美是价值,就离不开评价者和欣赏者。如果这种美人处在空无一人的大沙漠里,或一片漆黑的黑夜里,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能产生什么美感呢?凭什么能说她美呢?就是在闹市大白天里,千千万万人都看到她,都感到她同样美么?老话不是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吗?不同的人会见到不同的西施,具有不同的美感吗?
◆赏析
这是《谈美书简》中第七封信“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的片段,是书中的重要篇章之一。该片段呈现如下两大特色:其一内涵丰富,深入浅出。朱光潜先生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考,通过对文学、美学等方面的探讨,展现了其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如选段为了论证“美有静态和动态”的观点,朱光潜先生选取了德国启蒙运动领袖莱辛在《拉奥孔》里指出诗和画的差异的例子,以此阐释了画属于静态,诗属于动态,这样将抽象深奥的道理浅显化。除此之外,朱光潜先生阐释自己的美学观点还十分讲究逐层深入。在他看来,美不只有动静之分,同时,在诗和画中,二者也可以相互转化。这时,朱光潜先生精选了中国古代《诗经·卫风》中一章描绘美人的诗中的七个句子,通过分析前五个句子对美人的静态描写,自己感受不到美;后两个句子化静为动,才让自己感受到美人之美的切身体会的事例,让读者便于理解,便于接受。其二,语言亲切,感情真挚。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将读者视为朋友,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和读者交流,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和智慧,如同朱光潜先生和我们在面对面地交流,在交流中开启我们读者的思维,增加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