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定若远,一眼动千年。
n在甘肃敦煌,每一捧沙都是一段故事,每一捧沙都是一段历史。
n自古以来,敦煌作为中西文化交通的咽喉要道,多种文明在这里碰撞,多种文化在这里汇集、交融又传播开来,被人们称为“沙漠中的大画廊”。目前,敦煌现存735个洞窟、2400余身彩塑、约4.5万平方米壁画。这些色彩鲜艳的壁画历经风霜之后,仍不减光辉,其中描绘的大量市井生活,向我们展示了千年前古人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
n敦煌壁画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流行理念、生活画像绘在窟中,这些人就是供养人。
n可能他们早早就意识到自己的穿着要被后世当作穿搭的范本,所以在服饰的研究上颇有建树,他们以穿出自我真色彩为准则,创造出颜色搭配的两大秘诀:
n一是借助同类、类似色的搭配,产生变换效果。如莫高窟第98窟《新妇小娘子供养像》中,两位女性身穿大长裙、深红衣袖外加黑色点缀,整体相似颜色的相互搭配,柔和中表达出华美。
n二是对比色的搭配,尤以红配蓝最为常见。在莫高窟第9窟女供养人像中,三贵妇衣饰华丽,云髻花钗、团花锦服,另五侍女形体较小,衣着简单无纹饰,偏立一隅。身份地位明显不同,这种对比色使得画面具有震撼力。
n只研究色彩搭配就想在服饰界立足显然是不够的,人们另辟蹊径,开创了“胡服汉装”的全新风格。
n首先,胡人以汉服为潮流,不仅在民间百姓中广泛传播,而且受到了敦煌上层人士的喜爱,备受提倡汉化的统治者恩宠。
n上朝的正式官服全仿效汉装,流行曲领横颈,宽袍大袖;贵族长者常是头戴合欢帽,着交领宽袖袍服,腰束带,体现洒脱不凡的风度;妇女的服装也仿效江南贵妇,流行“慢束罗裙半露胸”。
n同时,汉人也以胡装为时尚——胡服简直太实用啦!上自官员、下至士庶均以袴褶为常服。头戴笼冠,腰系蹀躞带,脚穿靴子,这样搭配下来,出门在外都时尚便利了不少。
n没错,壁画就是敦煌人的时尚大片!
n处于“黄金地带”的敦煌,络绎不绝的商客除了带来了繁忙的交通,同样在此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美食与多样化的饮食习惯。
n面食从古至今都是西北人民的挚爱。但路上带着大碗宽面着实会让味道大打折扣,经过几番对比,饼凭借易保存、便携带,而且能根据个人喜好加料而在众多主食中拔得头筹。
n在莫高窟第159窟壁画中,就有一幕生动地描述了两人站在圆台边制作烧饼的画面。
n提起西北的美食,就少不了肥美的羊肉。畜牧业发达的敦煌,优质的肉类绝不会断货TAmZYL+x/8/RWMM2OUtXTNSaflwUQS7eV2zio/5TfDE=。莫高窟第61窟、第85窟、第156窟等,都出现了“肉铺”的场面。
n与现在肉店的营销方式不同,当时更时兴现杀现卖,绝无中间商赚差价。
n羊肉吃腻了,就换猪肉、驼肉;水煮吃腻了,就换烤炙、手抓……总之,每天都能解锁一项吃肉的新方法。
n敦煌人好客,且有局必有酒。使节来访,来一杯;朋友聚会,来一杯。其间,还伴有舞蹈与音乐,好不热闹,真是不喝尽兴不罢休!
n喝酒除了要酒量好,酒的质量也很重要。用葡萄酿酒,是敦煌人的传统。为了专业化生产,敦煌出现了专门的酿酒作坊。
n在榆林窟第3窟的酿酒图中即有一炉灶,灶台上叠压四层大小不同的方形和梯形器物,顶部有烟囱。一女子半跪在灶前向炉膛里添柴,另一女子持钵站在灶旁,地上放着酒壶、高足碗、木桶、贮酒槽等用品。
n如今,我们越看饮食题材的壁画越觉得,敦煌人的烟火江湖,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
n如果能回到古代,那住在敦煌,便能尽览世间繁华了。当时著名的各种建筑形象,如宫殿、阙、桥梁等,敦煌壁画上全都有。
n敦煌的居住建筑,与其他地区一样既有王宫宫室、豪门深宅,也有普通人家的院落和茅屋。
n但身处不知何时就会战乱的年代里,老百姓为了避免一不小心就没家的风险,将“家大家小,坚固就好”的理念根植于心。“城”作为防御系统顶尖的建筑,广受好评,是敦煌壁画中最常见的类型。
n如莫高窟北魏第257窟“须摩提女缘品”图中宅院的三面都有城垣围绕,一侧有门楼,院内有堂,堂后有四层望楼,楼后有园,墙顶双线,代表土墙上加筑的女墙。宅第的墙垣上有突出并高于城垣的墩台,显示出城墙的防御功能。
n敦煌民间对修建家宅十分重视,他们有一种牢固的风俗观,认为“宅小六畜多”。多养马牛羊猪狗鸡,即意味五谷多,养活的人口也就多了。一回家看到一家老小和和美美,哪还会想烦心事?
n敦煌早期的壁画中,由于不断受到汉地文化影响,涌现出楼阁式、亭阁式多种建筑形式。
n如今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建筑师假如穿越到古代敦煌,说不定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徒呢,敦煌壁画这部“建筑宝典”可得紧紧抓牢!
n(摘自《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