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

2024-11-12 00:00:00周立民
党员文摘 2024年21期

nn
n
n

今年是巴金诞辰120周年。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有着巴金先生一份功绩,他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仅从他与青年读者交往的一面就能看出来。

n

“把火炬交给新一代的中国青年”

n

1985年6月7日,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先生的寓所。

n

算来这已经是39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录的歌词,一群年轻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金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寒流里,愿同往,关心爱心似是阳光,我的心一般奔放,愿挺起我胸膛,如能以热和爱,自能导出心里光……

n

在巴金面前唱歌的是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研究生代表团的十名学生,抄录歌词的信笺下方有他们各自的签名。第一个签名的伍美琴,她在一个多月后写了一篇《一次幸福的会见——巴金先生访问记》刊登在当年的《大公报》上,其中写道:“由于我们用广东话唱,为了使他听得懂,便预先抄好了。在他面前,我们十个人轻轻地唱,当唱到‘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时,我心底深处,也就发出了强烈的祈盼,希望巴金HRWcly+MSyoL1F8gwLLY4KyULC+pnu+ZK3KIyNvkVMM=先生好好地保重身体,把火炬交给新一代的中国青年!”

n

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的瞬间,又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这首《一点烛光AvBn7tZRGb5mchHQ1waUCmOVWakAN4AgKIxid6D1YGs=》所唱,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巴金先生的作品就点燃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

n

“您会欢迎我们吗”

n

像巴金这样把读者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作家恐怕并不多,“把心交给读者”是他的写作信条,他说“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

n

20世纪30年代,有读者身陷险境,巴金曾约朋友同去杭州搭救,造就一出作家与读者的传奇。在他的鼓励下,当年的青年学生汝龙、杨苡后来都成为有名的翻译家。

n

一个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巴金寻求精神鼓励,巴金热情地回了信。

n

垂暮之年,巴金给家乡小学生写信,说自己并没有才华……

n

巴金与天南海北读者的故事,也是一本厚厚的大书。这些故事,有的由读者本人写成文章,已为人所知;还有很多,特别是与普通读者的故事,倘若没有飘散在岁月中,那么就会留存于巴金故居所藏的万余封读者来信中。青年学生伍美琴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书信中发现的。

n

其中引人注意的是两张带着雪意的贺卡。一张封面是道路、房子、树木和雪花的图案,在“读者美琴”与“八五年冬”中间写着对巴金问候和祝福的话,她说:“十分挂念您。上海大概已十分之冷了吧?”另外一张是第二年的岁末,贺卡封面的底色是充满活力的草绿色,近处是自行车,远处是松树,其中飘荡的是雪粒,封面一角印着的是:亲爱的朋友,即使我们相隔遥远,你还是在这里,在我的心里……里面除了祝福语外,还有这样一句话:“还记得我吗?真庆幸两年前您接见了我们。现在您都不见客了。”从这封信件可以看出:伍美琴见过巴金。

n
nn
巴金先生与青年读者在一起
n
n

接下来发现的一封写于1985年5月17日的信,还印证了巴金给伍美琴回过信,而她写给巴金这封信的言辞中颇带着一点巴金的文风:“巴金先生,我知道您写字十分艰难,您写这小小的信已十分费力,所以您的来信,使我更加尊敬您。很多时候我都十分懒惰,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也不能做好!我会好好学习您的克服困难的毅力。”正是在这封信中,她提出她和同学即将到上海考察城市规划,“很希望到时能够探望您!您会欢迎我们吗?”于是就有了唱歌的一幕。

n

受上海市科协指派接待伍美琴一行人的陈美德曾回忆,当伍美琴跟他提出拜访巴金的要求后,他感到很为难,因为他知道巴金年事已高,身体多病,且“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会见一名“普通”的青年学生吗?

n

陈美德说:“伍美琴孩子般地再三央求,还告诉我,巴金访问香港中文大学时,她为未见而抱憾至今。这次访沪行前,已把渴求相见的愿望写信告诉了巴金。她动情地说:‘倘若巴老没空,只要在他工作的地方坐一坐,看一看,也就遂了心愿。’”

n

这样真诚、滚烫的言辞打动了陈美德,他致电请求上海市文联帮忙。没想到,第二天便传来巴金同意的消息,这下子沸腾的就不仅仅是伍美琴,而是整个学生代表团了。大家也想见一见巴金,望着青年学生“兴奋又不安的脸”,陈美德心软了,他自作主张将整个代表团带到了巴金家。

n

巴金在他的全集“代跋”中曾哀伤地说:“30年代、40年代的青年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50年代到80年代的青年不再理解我了……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伍美琴的信、贺卡、文章,还有急于拜访巴老的心情就是一个例子。

n

“像与爷爷一起时似的”

n

伍美琴背着给巴金的小礼物和《随想录》与同学一起来到了武康路113号。

n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巴金,不是青春焕发的战士,而是一位有着“花白的头发和颤抖的身体”的老人,那一天巴金身体也不舒服,说话喘气也很重,但是他还是坚持着跟每一个人握了手。

n

《一点烛光》的歌声结束后,伍美琴回忆:“大伙都希望拍一张照片留念。我们把巴金先生扶到了沙发的另一端,他慢慢坐在沙发上,我就坐在他的旁边。蓦然,我发现他的眼角正渗出泪水,我的心一下子发酸了,泪也涌到眼中。”歌声与泪水,道出了彼此心意交融在一起的情感。

n

还有一张摄于院子里的合影:巴金执意要送他们出来。伍美琴说:“我们扶着他,他的每一步都显得步履维艰,然而,每一步都是坚定的。在门前的小花园,同学们依依不舍地拍了些照片。看着他拿着手杖站着,像一位生病的爷爷,一种莫名的冲动,使我真想拥抱他一下,像与爷爷一起时似的。”

n

这正是巴金带给读者的真实感觉,是朋友,也像亲人。

n

离开上海之前,伍美琴给巴金写了两页长信,倾诉见过巴金后的激动,她特别谈道:“我还得告诉您,我们在人生中又上了一堂很好很好的课,叫我们要更珍惜自己的光阴、健康、能力、友谊和真诚。那澎湃的感受,不能用笔来形容,但肯定会留在我们的脑海中,作为人生中的鞭策,叫我们勇敢、爱惜生命和相信人的真诚。”同时表达了这样的决心:“我们会更加努力,为祖国的未来而努力!也为国家有您这样的前辈而努力!”署名是“您的学生、朋友美琴”。

n

默默中,巴金先生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正如《一点烛光》中所唱:凄冷中:望星与月也寒,我但要烛光照亮,谁愿意,步向康庄,谁亦要走走看看,盼共我,结伴去,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

n

(摘自《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