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两年前的春天,年逾八旬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郑重地将父亲留下的指挥棒交给时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
n“我父亲一直心想着延安,心想着共产党。他自己不能回来,就让指挥棒代他回来吧……”
n如今,这支产自法国的铜质指挥棒静卧于展柜,作为延安文艺纪念馆中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每天接受着众多参观者的敬意。
n音符流转,指挥棒轻轻一舞,仿佛划开一道时光之幕……
n夏秋之交,是壶口瀑布最为壮观的时节。源自青藏高原、穿越塞上江南、劈开晋陕峡谷,奔腾的黄河裹挟着泥沙来到壶口,河宽骤然收束,河水从陡崖上倾泻而下,浊浪排空、涛声如雷……
n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光未然正是在壶口一带目睹了这般“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的震撼场景,创作出一首长诗。此后,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中为其谱曲,创作出民族交响史诗《黄河大合唱》。
n1939年初,光未然因行军时坠马受伤到延安治疗,当时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执教的冼星海前去1Cui/n2A76UbNaKSkNkjikpNi/Wd07+SR9aQJExwVB4=探望。在此之前,两人曾联手创作出《高尔基纪念歌》等抗战歌曲。在病房中,两位好友心有灵犀,期待着再度合作。
n病床之上,光未然忍着剧痛,构思着这部宏大作品的歌词。黄河对民族的哺育、黄河的屈辱与呻吟、黄河的觉醒与怒吼……诗人的情感如黄河浪涛一泻千里,5天时间,400多行诗句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的8首歌词就此诞生。
n1939年3月11日晚上,冼星海受邀参加演剧第三队的歌词朗诵会。在西北旅社的窑洞里,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25岁的光未然朗诵起这首长诗:“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n读毕,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冼星海猛然站起来,上前一把抓住写满歌词的纸张,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n岁月流转,如今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东山上,冼星海居住过的土窑洞已被重新修复并布置成专题纪念馆。窑洞内墙上的老照片中,冼星海裹着棉大衣,俯在窑洞临窗的小炕桌前,右手执笔、眉头微皱。专注的神情,仿佛将来访者带回85年前,他在延安醉心创作的时光。
n早春的延安十分寒冷,生活也异常艰辛。冼星海的夫人钱韵玲曾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用一小盆炭火取暖,我有时看他写累了,就煮一点红枣给他吃。那时候延安的木炭还是很缺乏的,夜深人静时,炭火熄了,窑洞里非常冷,但星海的创作热情却比火焰还要热!”
n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n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取得巨大成功。冼星海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晚上是延安空前的音乐晚会,也就是全国从没有的音乐晚会。因内容非常新鲜,而且都是带着最新的创作形式!”
n毛泽东曾这样评论《黄河大合唱》:百听不厌。周恩来也为之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n从此,《黄河大合唱》的歌声气势磅礴地回荡在大江南北,向着全中国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n在冼星海短暂而璀璨的一生中,只有从1938年11月到1940年5月,这一年半的时间是在延安度过。然而,这段经历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延安,他不仅谱出了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黄河大合唱》,还从一名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n彼时的延安,虽然时常遭受日军轰炸,但是当空袭过去,城内外又是歌声四起。
n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在艰苦生活中的乐观精神感染着冼星海,窑洞中安静、自由的环境也为他开辟了创作的新天地。他整日沉浸在教学和创作中,对音乐的认识也愈发深刻。理论学习使他“发现了音乐上许多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的,在社会科学的理论上竟得到解答”,如音乐与抗战、音乐与人类解放等问题。
n“在延安,冼星海解决了信仰的问题,发现了苦难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获得了一种完全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进入了一生创作的高峰。”刘妮说。
n1939年6月,在谱出《黄河大合唱》不久,冼星海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日记中写下:“今天就算我入党的第一天,可以说,生命上最光荣的一天。我希望能改变我的思想和人生观,去为无产阶级的音乐来奋斗!”
n翻开冼星海1940年1月9日的日记,这几句话格外醒目——
n一个音乐工作者,要为他终身的音乐事业革命、音乐工作奋斗到底,直到他离开世界。
n一个音乐工作者,一定要有远大的眼光,伟大的魄力,永远望着远大的前程。
n一个音乐工作者,一定和民众结合在一起,为民众、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不懈地奋斗。
n生命中的最后5年,即使离开了延安,即便身处异国他乡,冼星海也没有忘记这些誓言。延安留给他的烙印,一直伴随着他。
n目光转向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以冼星海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命名的两条街道平行延展,讲述着一段血与火淬炼的友情故事。
n1940年5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从延安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1941年,受战争影响,影片制作陷入停顿,冼星海回国受阻。1942年底,他辗转来到阿拉木图。
n“在他举目无亲、流落异国他乡街头的时候,拜卡达莫夫一家慷慨地接纳了他,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冼妮娜在文章中回忆,在语言不通、难以交流的情况下,冼星海用音乐叩开了情感的大门,架起了与当地民众沟通的桥梁。
n1944年,冼星海在生活条件极度困难、体弱多病的情况下,搜集、改编了大量歌曲,并创作出歌颂哈萨克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面对演出时台下的欢呼声,他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高喊着:“我十分高兴,因为你们听懂了我的音乐,理解我,这是对一个艺术家的最高奖赏……”
n然而,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冼星海病情加重,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长眠于莫斯科。
n1940年冼星海离开延安时,他的女儿冼妮娜还不到一岁。在与妻子钱韵玲的书信中,他温情的一面跃然纸上:“我常想念着你和妮娜,为着爱我们更应加倍努力,我们要贡献一切所有,为民族解放、为实现我们的最高的理想。望你珍重,小心爱护妮娜。让我吻着你和她。”
n冼星海一直牵挂着延安,延安也没有忘记冼星海。当他病逝的消息传来,延安各界无比悲痛惋惜。
n冼妮娜的回忆文章记录了当年的情形:1945年11月14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举行冼星海追悼大会,参加追悼大会的有林伯渠、吴玉章等700余人。毛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n(摘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