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博物馆,承载的是历史记忆,传承的是绵长文脉。近年来,在博物馆品质提升、策展、文物保护等方面,年轻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博物馆事业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n“古钟种类很多,按照使用场合和用途可分为更钟、朝钟、坛庙钟……”在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古韵钟声”基本陈列展厅,王申讲得投入,身旁的观众听得专注。
n王申今年32岁,是博物馆的业务部副主任,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是收藏、展览、研究中国古代钟铃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由于展品相对单一,观众参观时经常走马观花、一知半解,甚至提不起兴趣。
n“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才能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王申对此深有感触。在撰写“古韵钟声”基本陈列的讲解稿时,他查阅了100多篇文献,深入挖掘文物故事,3万多字的讲稿修改了十几遍。
n在“阅古钟林”展厅里,有一口阁院寺铁钟复制品,又名“飞狐大钟”。王申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这口大钟出自河北涞源(旧称广昌),地处古时“太行八陉”之一的“飞狐陉”,当地道路奇险,人们形容仅飞狐可过,所以有“飞狐陉”之谓。讲解时,王申从铁钟的铸造工艺和用途,讲到“飞狐大钟”的名字由来,观众们兴趣盎然。
n作为讲述人,王申先后参与《这里是北京》《镇“淀”之宝》《文物里的北京》等节目的录制。在一次博物馆日直播活动中,观众达百万人次,更多人得以了解中国古代钟铃文化。
n古钟铸造既是金与火的技术,也是形与声的艺术。一口造型精美、声音纯净的古钟融合了古代材料学、化学、物理学、声学、美学等多学科成果。王申与同事一起为青少年精心设计“钟铃之声”课程,通过找一找、敲一敲、数一数等环节激发小观众探索钟铃文化的兴趣。聆听不同钟铃的声音、学习用羊角编钟演奏一首曲目、观察不同地域古钟的造型差异、动手制作一个石膏小钟……活动一经推出,就深受青少年欢迎,预约名额经常“秒光”,博物馆里出现了难得的火爆场面。
n用红、黑、黄3种颜色的水笔,在几十页厚的策展文本上一字一句修改调整;打开电脑,撰写“文物商借函”,发往兄弟博物馆,更新文物清单……这是江苏南京市博物馆综合业务部副主任朱晓雪为“南北朝历史文化特展”所作的准备。
n1988年出生的朱晓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牵头策划这项特展也与她的专业有关。“从汉到唐,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这是通过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兼收并蓄、融合互鉴而来。其中,南北朝历史时间较短,不被大众熟知,但对六朝古都南京、对中华文明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朱晓雪说,举办展览的目的就是让这段历史更好地“被看见”。
n学生时代的朱晓雪就是个爱看展的姑娘,在她看来,“博物馆展陈不应是冷冰冰、教条式的,而应是活生生、有温度的,成为连接参观者与历史文化的桥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在提升自身积累的基础上不断修改策展文稿,删除了一些“板着脸”的部分,代之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内容。
n南京市博物馆今年1月举办的“中国龙——甲辰年贺岁展”,也是朱晓雪和同事们一起策划的。生肖展是各博物馆“春节档”的常见主题展,怎样在同台竞技中更胜一筹?朱晓雪的秘籍是“新”。
n首先,文物是“新”的。“我们立足馆藏,挖掘很少露面或从未展出的文物,让库房中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朱晓雪说,光有展品还不够,吸引年轻人的创意来自蕴含巧思的互动环节:序厅醒目位置有个“生肖大转盘”,将十二时辰与十二生肖排序的传说对应起来,让不同属相的参观者都有体验感;展厅中还设置了“翻板装置”,上面画着与龙的各部位相似的动物,例如龙角像鹿、鳞片像鲤鱼、爪子像老鹰,小朋友们将翻板翻过来就完成了龙的拼图;尾厅中还设有年轻人喜爱的“盖章打卡点”,设计师打造了龙年图文印章,供游客印在展厅贴纸上表达新春祝福,也可以印在笔记本上带回家。
n值得一提的是,在尾厅中有一面“寻龙记”的主题照片墙,上面是博物馆中的“龙”——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古建,屋顶上的吻兽、大门上的铺首、八字墙上的砖雕等,都有满满的“龙”元素,等待参观者探索、发现。“通过这个‘彩蛋’,展陈从展厅里延伸到展厅外,增强了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链接。”朱晓雪自豪地说,贺岁展期间的观众量比预期多了60%,博物馆迎来开门红。
n在朱晓雪所在部门,平均年龄34岁的策展人不断用自己的创意激活博物馆展览的新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朱晓雪说。
n“通过史前玉器,我们了解了先民们的精神世界。可你知道吗,这些玉器还是破解史前社会运转之谜的钥匙呢。”点开陕西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打开“听小姐姐讲美玉”系列音频,胡中亚优美清晰的声音从手机中传了出来。
n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的胡中亚今年35岁,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员、科研工作部副主任。近几年,胡中亚作为关键成员参与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策划实施、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早期中国”系列展览。
n2001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经过20余年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1万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
n为了把如此宏阔的史前文明进程通过展览的形式全面、深入、多维地呈现给公众,在前辈的带领下,胡中亚参与策划了“早期中国”系列展览,通过展览中的彩陶、玉器、冶金三重视角,依次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伟大进程。
n“我所在的内容设计组,主要工作是撰写展览大纲文本,内容包括参展文物的选择、展板上的文字和图表等。”胡中亚说。展览大纲经过考古、陈列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多轮论证后最终敲定。之后,胡中亚需要根据大纲准备文物、招标展览设计公司、联系文物运输公司。
n为扩大展览的传播和影响力,胡中亚和同事们还配套策划了学术、教育、文创等丰富的子项目。比如,在对相关展览主题进行深度解读时,她根据展览大纲中涉及的细节问题,先后邀请了学界近40位顶尖学者。为了让观众不仅能看还能听,展览开始后,胡中亚就和团队里的小伙伴们一起撰写音频文本,在展期推出了12期“听小姐姐讲彩陶”和10期“听小姐姐讲美玉”系列音频。
n胡中亚喜欢用“历史文化的摆渡人”来定义所从事的工作。“博物馆具备以文物为中心的独特教育资源,我们要利用好这个宝贵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立体的形式广泛传播。”胡中亚说。
n(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