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新馆,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记载,这九字箴言是商王朝建立者汤的盘铭,向参观者展示了一个民族一以贯之的革新姿态、进取精神,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历史中演化创造、于传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创新之道。
n位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殷墟遗址所在地。从山中流出的洹水,穿殷墟而过,蜿蜒远去。
n洹河南岸,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地上建筑早已湮没无存,但50余座形制阔大的夯土建筑基址,足以令人神驰想象3000多年前的王朝气象。
n“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在这里,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举世瞩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等,共同构筑了早期中国的华彩篇章。
n洹河北岸,殷墟王陵遗址。作为中国墓葬王陵制度的源头,一个个考古探方之下尽显繁华遗迹,中国古代青铜器之最——后母戊鼎便发现于此。绚烂的青铜器皿、精致的玉石雕刻、精美的马车遗迹,是对商文明的生动诠释。
n往东,洹北商城遗址,考古人员正为新近发现的商代晚期大型祭祀遗存兴奋不已。作为商王朝中期的都城遗址,它与殷墟王陵遗址以及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共同构建起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大殷墟遗址保护区。
n向西,以“鼎”为设计意象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拔地而起,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新馆集中呈现了持续近百年的殷墟考古成果。
n“就考古学而言,目前没有哪处遗址的重要性超过殷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殷墟遗址的发现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上承1000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趋势,下启3000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以殷墟为支点,建构起夏商考古学文化的时空体系。
n历经百年筚路蓝缕,一代代考古工作者把商v4rBQhadFlNKlwMo7QNnXRzB3xB77nF39TmOwYuQ9mI=代晚期的兴衰荣枯,从史书中的文字变成了镌刻于大地之上的实证,在宫殿、王陵、甲骨文等一件件文物中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勾勒文明发展脉络。
n近年来,殷墟王陵区、宫殿宗庙区、洹北手工业作坊区等不断有新发现,“大邑商”面貌得以更加细致入微地“还原”。
n走进殷墟博物馆新馆甲骨文专题展厅,刻于龟壳、兽骨的文字,在光影映衬下显得愈加神秘。“三千年而一泄其密”,作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虽然深埋地下数千年,却一出土即可被部分识读。
n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李立新认为,殷商文化和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一把金钥匙,是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借鉴。
n2020年底,安阳积极推动“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
n2022年,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全面建成、全馆开放,依托数千件文物精华,构建起完整的中国文字文化展陈体系系统。
n依托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越来越多甲骨碎片利用人工智能图像技术进行自动缀合;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殷契文渊”收集了世界各地的甲骨文著录、文献,建立甲骨文字形库,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甲骨文动画还原3000年前的战场”等系列创意视频成为网络“爆款”,让镌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动”起来、“活”起来。
n“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甲骨文肩负的是3000多年文化传承的使命,对其研究传承、活化利用,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安阳市文物局局长李晓阳说。
n目前殷墟已出土16万余片甲骨文,发现单字约4500字,已释读的大概有三分之一。
n“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诗经·商颂·玄鸟》中,用热情洋溢的笔调赞美了商朝的诞生和繁荣。
n殷墟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成为管窥3000多年前商代文明的重要缩影。
n殷墟博物馆新馆通过近4000件出土文物和数字技术,全景式展示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为增加观众参与感,车马遗迹展厅采取边修复、边展示的展陈方式,甲骨文展厅里设置了数字海报和数字互动环节。
n“殷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辉煌阶段,城市、冶金术以及文字,文明三要素在这里完全齐备,通过博物馆等形式和载体让国人了解认识并认同我们辉煌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文博人的文化使命。”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
n全息投影、虚拟数字人、多媒体交互……殷墟博物馆新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调动游客多维感官沉浸式体验。3000多年前的殷墟以更青春的姿态走进公众视野,在赓续传承中焕发蓬勃生机。
n(摘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