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

2024-11-12 00:00:00倪伟
党员文摘 2024年21期

博物馆,在不同人眼里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学者去寻找研究材料,学生去吸收万千知识,文物、历史和艺术爱好者循着特定的展览和展品而来……现在,大量新媒体博主又为博物馆赋予了“打卡”、引流的新用途。博物馆是收藏知识的殿堂和展示文化的客厅,也是教育的工具、城市形象的标识。

n

博物馆是从何时起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2008年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是一个关键节点,从此,博物馆破除门槛,成为类似公园的公共场所。而近年来博物馆积极转变形象,文博领域在全社会中热度陡然攀升,则是另一个重要转折点。壮丽的建筑、精巧的文物……博物馆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

n

博物馆能治愈精神内耗吗

n

在城市里,博物馆是一处相当特别的空间。今天的博物馆,争相成为城市里数一数二的地标建筑,充满设计感、想象力、本土性,并且必须雄伟、壮观,同时融合古典与现代设计,具备名留建筑史的极佳条件。

n

博物馆内部巨大的挑高结构,展厅里由灯光营造的深邃而层次分明的氛围,无不表达一种神秘、庄重的感受。

n
nn
n
n

在这样的环境中,当我们面对博物馆的藏品,我们会生出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n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程乐松曾如此表述:“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历史感的,都觉得我们来自那片观念的土壤,都来自那个时代。虽然我们甚至不知道文化基因或者心灵架构中间,还有哪一部分来自这些文物的留存,但我们心里清楚地知道,我们在精神和观念意义上和它们有关系,但又不知道是什么关系——这是最妙的一种感受状态,因为你可以天马行空。”这也是很多人喜欢逛博物馆的原因——与喜欢科幻的逻辑一样,博物馆是朝向历史的想象,科幻是朝向未来的想象。

n

一间运营良好的博物馆,会准备好让人目不暇接的展品,指引人们前往一个个陌生的世界。对很多人来说,展品所带来的想象之旅,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在于投放注意力。置身博物馆,便可以将自己暂时交付出去。

n

厦门大学教授张曦说:“在博物馆里,人们可以获得一种眼光,一种超越当下、超越渺小自我、与伟大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眼光。”

n

人类总是需要故事。而博物馆讲述的是真实发生的、与我们有某种关联的故事,是人类自己的故事,并且往往以巨大的时间尺度,映衬我们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从而提供暂时的休憩。“博物馆的功能本就包含教育和休憩,是可以充电的地方。如果在职场上感到困惑或者焦虑,到博物馆中寻找知识和智慧,其实是一件挺好的事。博物馆就应该和公园一样,放松一下,喘口气,不也挺好?”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说。

n

理想博物馆

n

虽然博物馆以物质的收藏为基础,但时至今日,物质已不是衡量一个博物馆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阐释,是讲故事和讲道理,让观众在与文物短暂的对视中获得共鸣与启发。藏品如何陈列,如何阐述,如何延展它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出一个博物馆的策展和策划能力。

n

如果没有良好的策划思路,没有对藏品进行具有知识性、启发性的整理呈现,即便珍宝如山,也难逃郑振铎对博物馆界提出的犀利批评:古董铺子、杂货摊子。古董铺子只强调单个古董,突出经济价值,而博物馆总是通过一系列藏品的组合和对照,讲述物质背后更宽广的精神世界。

n

张曦说,过去,博物馆侧重于把文物当作“东西”,把“展”理解为一种对象化“展示”,所以许多博物馆用框框罩住展品,再呈现在观众面前。现在国内很多博物馆的认识已经发生了改变,比如,有些展览开始将文物当作一段历史、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镶嵌在具体语境中。还有的博物馆做了很好的3D体验,让观众参与到文物背后的历史生活中。

n
nn
n
n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50周年。如果你去逛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文物展,你就会看到,50年前考古学对文物的理解,就是把文物当‘东西’。这种思想反映到展览布陈上,就体现为按照材质和功能来展示‘物’。”张曦说,随着认识的不断加深,湖南省博物馆对马王堆汉墓的陈列,也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有了很大改进。

n

故宫博物院曾是国内最为“激进”的博物馆之一。故宫自然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它有装满无数传奇故事又妙趣横生的空间——它可以“点亮”宫墙让模特在红墙下走时装秀,也可以在上元之夜将《千里江山图》的光影投在琉璃屋顶上。它还有约186万件(套)浩瀚的文物收藏,让它如今可以每个月不重样地推出重磅展览。

n

这一系列独特的尝试,创造了观看故宫的独特视角,有一些是复古和还原,另一些是创新与对话,收获无数好评。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故宫,也为其他博物馆作出示范,故宫都能打开自己,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后来,一系列博物馆创新便普及开来。

n

博物馆是城市专属吗

n

我们何以成为我们,人何以成为人,博物馆就是一本答案之书,你总能够在那里找到答案——因为智力,因为技术,因为思想文化,因为山川地理,因为偶然……博物馆经由对人类物质文明最精华之作的收藏展示,讲述着我们所知的人类精神文明的全部历程。

n

然而,这种对人类文明和总体命运的关注,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吗?收藏文明的博物馆,对每个人而言都重要吗?

n

博物馆是典型的城市产物。因为博物馆藏品的汇集,本质上是财富和权力集中的结果。中国虽然几乎每个县城都有博物馆,但地级市以下的博物馆发展并不充分。徐坚曾提出“县级博物馆陷阱”之说,指的是博物馆试图向上仿效,但是资源有限,博物馆越往下沉,资源局限就越明显。

n

但别忘了,博物馆本身是一个十足包容的概念,并非只有那些天价或无价之宝才值得进入展厅。在庄严的大型博物馆之外,还存在大量中小型的民间博物馆、行业博物馆乃至社区博物馆、村史博物馆。在这些不那么雄伟辉煌、高高在上的建筑里,博物馆与人们产生着更亲切的关系。

n

社区博物馆和村史计划一直是徐坚关注的领域,他认为,好的社区博物馆一定是扎根社区,为社区居民代言和发声的。徐坚说:“如果一个社区的退休老人没事就去博物馆里坐坐,被当成活文物,充当博物馆志愿者,这样的社区博物馆一定能活下来。如果一个城市里有十几个、几十个这样的社区博物馆,不就是一个鲜活的城市博物馆群吗?”

n

博物馆是记录和收藏过去的载体,而共同拥有的过去,形成人们的文化和身份,因而博物馆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文化表达的途径。每个地方的人都需要自己的博物馆,每种身份、行业的人都可以通过博物馆收藏走过的历程,展现身份和文化认同。

n

徐坚说,在上海和广州这样的大城市里,也有不少社区博物馆实践,很多以村史馆的名义出现。在贵州,三线工厂旧址上建立起承载三线一代和三线二代集体记忆的博物馆,它们以特定方式加入三线工厂遗产的社会更新之中。“任何地方,任何人群,任何时代都需要博物馆,因为文化认同和表达的需求是明确存在的。”他说。

n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