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对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学科在美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要挖掘历史学科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等方面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审美力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塑造。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我们要依托文学艺术作品引领学生进入迷人的艺术殿堂,走进诗情画意的历史,让学生在品诗赏画中知史、读史乃至通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气、包容、自信、充满生命力的美。本文以《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内容为例讲解在历史学科中渗透美育的途径。
品诗赏画知史
文学艺术是美育培养的重要工具。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学生感知美、发现美,激发审美情感。教学中,我们可以播放《琵琶行》朗读视频,以“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中华文化从未断流,回望千年文脉,经典诗词灿若繁星”为导入语,让学生一起朗读曹操的《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北朝民歌《敕勒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感受曹操的雄心壮志、陶渊明归隐后的恬静淡雅、北朝民歌的壮阔、李白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欣赏中华诗词中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意象。我们还可以展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唐朝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引导学生尝试从色彩、线条等方面,欣赏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之美。
品诗赏画读史
三国至隋唐的诗歌和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是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其题材涵盖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根据“懂得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汲取和整理其中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可促使学生从诗歌和绘画中看背后的历史,领略“诗情”“画意”中的“史韵”。以“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为例,我们可以出示阎立本的《职贡图》、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并设计三个问题:(1)绘画和诗歌聚焦了哪一共同主题?(2)绘画和诗歌反映的内容在唐代是否确有其事?(3)据此,你认为文学艺术作品能否证史?带领学生形成对文学艺术作品证史的基本认识。诗歌和绘画不仅是诗人和画家情感宣泄和感情寄托的载体,而且带有时代的痕迹。通过解读诗画,不仅能读出作者的情感、思想,也可以读出诗画反映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要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还要从历史的视角去解读文学艺术作品。
品诗赏画通史
历史犹如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后浪推前浪,奔腾不息。文学艺术作品是大江中摇曳的朵朵浪花,反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感,散发着无限的魅力。
在学生知道三国至隋唐文化成就以及学会从文学艺术作品解读历史信息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三国至隋唐文化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联系所学内容,在合作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探究原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从思想上碰撞出火花。为了拓展学生思维,我们可以借助唐朝不同时期的飞天形象,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引导学生以开放、自信、包容的心态看待外来文化。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