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的地理学习

2024-11-11 00:00:00桂启敏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4年9期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新”)背景下,如何进行地理学习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在“三新”背景下,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追求的目标。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更关注“结构、过程和生成”。因此,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打破教材限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体验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形成较高水平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大气运动等内容是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变的重要基础,与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是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以有关大气的内容为例,谈谈在“三新”背景下如何进行地理学习。

一、课程标准对大气内容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大气内容的要求主要有: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高考地理试题对大气内容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常打破定式认识和惯性思维,注重综合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总体来说,既从大空间尺度又从小空间尺度对大气受热过程、天气、气候进行考查,常以特殊大气现象为情境,考查下垫面差异和区域差异。

三、如何学习

1.知识内容学习

应重点理解有关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与天气等知识,形成整体性、关联性的认识,培养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的学习要重点关注大气的两大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大气运动规律与降水的学习,应强化空间思维和动态思维,理解并掌握一般性原理和规律。对常见天气系统和气象灾害的学习,要在熟练掌握天气系统形成及其带来的天气现象的基础上注重原理与过程分析,形成对内在机制和动态演化的综合认知。

2.试题训练

2022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10~11题围绕海滨城市的海陆风设置了学习探究情境,考查学生信息获取与解读、科学探究与逻辑推理能力。第10题,读图可知,150米高度,5—7时为偏北风,15时前后为东南风。由此可推断,陆风风向是偏北风,海风风向是东南风。所以,海洋位于陆地东南方。图中信息很多,到底该选取哪个时间段、哪个高度的海陆风作为判断海陆位置的依据?由于海洋温度变化滞后于陆地,加上微弱背景风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来进行海陆风的判定。但是在晴天海陆间热力差异较大的凌晨和午后,应有最显著的陆风和海风,而且越接近地面的高度受局地热力环流影响越显著,海陆风越明显。

第11题,海陆风是微弱的风,多产生在弱天气系统控制下,当大尺度背景风较强时,海陆风常常被“淹没”。近地面的风向、风速信息不能作为判断大范围气压场的依据。此海滨城市背靠丘陵,至少要在高于丘陵的高度,才能脱离地形的影响。由图示信息可知,500米以上受海陆风影响小,受背景风影响大。1000米高度,风向主要是偏北风,气压北高南低,风力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