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论述题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中常考的题型。历史论述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的一种,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注重历史分析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历史论述题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历史观点。学生在解答历史论述题的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下面介绍一下历史论述题的一般解法。
1.明确历史观点
历史论述题一般要求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历史观点,并要求学生运用史实对历史观点进行论述。因此,学生应该通过阅读历史材料明白历史材料的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提炼历史观点并进行论述。
例如,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乙卷第42题,将开放性试题推向了较高的高度。该题突出了对思维品质的考查。从阅读历史材料到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到用历史知识去论述自己的看法这一过程中,能够较好体现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该题要求学生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材料中提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提出培养一代“新民”,要注意“民德”的培育。这种认知是建立在梁启超对中国历朝历代民德与国势兴衰关联的比较基础上的。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看到这种关联,并且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阐述这种关联。解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某一时期民德状况与当时国势兴衰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单纯地解释某一朝代民德如何。当然也应该看到梁启超的这种认知是建立在对近代中国遭遇列强入侵逐步沉沦的反思基础上的,这种反思已经上升到民族的思想文化层面。梁启超希望要培育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私德,而是“相善其群”并关心民族、国家命运的公德。梁启超就是想从改造国民性入手,重塑具有公德的新民,来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人们的认知反映着他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20世纪初的梁启超,之所以提出要重塑国民性,究其原因还是在于面对中华民族的逐步沉沦,部分国人对国家、民族的命运表现出麻木不仁,私德太盛而公德缺失。本题设计的初衷就是构建国民品性与国家兴衰之间的关联,鼓励新时代的青年要有使命担当,将个人的前途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推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的看法:民族“民德”优劣关乎古代王朝国势的兴衰。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
在提炼了历史观点之后,就要对历史观点进行论证了。也就是说,你怎么才能让别人认同你的观点。这就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例如,在论证上述观点——民族“民德”优劣关乎古代王朝国势的兴衰的时候,就要分别从各个历史时期进行论证。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忽视道德教化,社会动荡不安。东汉时期,光武帝重视儒学的思想教化,整个社会民风淳朴、天下太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政权更迭……
总之,高中历史论述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学生围绕历史材料准确调用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论述。学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历史论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