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情境
势疑虹始见,形似雁初飞。——唐·李峤《桥》
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唐·柳中庸《河阳桥送别》
岸曲非千里,桥斜异七星。——唐·李世民《赋得浮桥》
以上诗句写出了桥的不同特征,展现出桥的不同风格。桥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具有实用价值,体现着建造者的技术水平;桥又是“凝固的音乐”,兼备艺术价值,显示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
请以你喜欢的一座桥为说明对象,细心观察其特征,自拟题目,写一篇说明文,把它介绍给大家。
写作要求:
(1)能够抓住特征进行说明;(2)不少于600字。
过程性指导
这个题目要求以“最喜欢的桥”为说明对象,写一篇说明文。
根据说明文文体特征,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说明对象。②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③明确说明顺序。④明确说明方法。⑤明确说明语言风格。
根据本作文题目的写作情境,可将以上几点具体解析为:
1.明确最喜欢的桥是哪一座桥
“最喜欢”是个人的感受,若强调感受,容易使文体偏重记叙文,导致跑题,因此应重点介绍喜欢的原因,即侧重桥的特征介绍,从而保证说明文性质。
2.明确最喜欢的桥具有哪些特征
在收集资料,筛选整合特征时,首先要考虑桥的自身特征,如:
(1)外观与结构
整体介绍桥的构造与原理,如斜拉桥、悬索桥、拱桥等,并说明其技术特点。
具体介绍桥的外观与造型,如材质、线条、装饰等,并说明其艺术风格。
(2)功能与作用
介绍桥梁的实际功能,说明其对生产生活、周边环境发挥的作用,如改善交通、连接互通、经济发展等。
在说明桥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之上,还应考虑桥的社会影响,如:
(1)历史与文化
介绍桥的文化内涵,如修建年代、建造背景、传说故事、灵感来源等,展现其人文价值。
(2)思想与情感
介绍自己对这座桥的认识领悟、情感体验、意义导向等,展现“最喜爱”。
3.明确桥的各项特征之间存在什么关联
收集、整理、筛选、提炼桥的各项特征时,应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上述的外观特征、功能作用、历史文化和思想情感就为整合信息提供了标准,写作时,还应根据桥的具体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建议选择逻辑顺序。
4.明确介绍桥应选择怎样的说明方法和语言风格
说明文应首先保证准确性,可选择运用下定义、列数字、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其次为实现良好的写作效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建议说明语言具有生动性,可选择运用打比方、摹状貌等说明方法。
基于以上准备,相信会实现成功写作。
升格前
一座小桥
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些东西烟消云散,有些东西却能留存至今。有这么一座小桥,它在风霜的侵蚀中悄然不语,却又在时光的洗礼中屹立不倒,当我再次来到它的身边,看到它的样子,我就不由得想要将它介绍给大家。
这座桥静静地横跨在小河上,连通了南北两岸,成为交通的纽带,南岸是稻花飘香,北岸是炊烟袅袅。当北岸的炊烟一点一点荡漾到南岸去,那些在南岸稻田里耕耘的农夫便收到了回家吃饭的指令,他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说有笑地交流着刚才的劳作,期盼着丰厚的收获,在快乐的气氛中,走过小桥,从劳动走向休息。小桥每天在这里看着这些劳动的人,仿佛也在经历着他们的辛勤与喜悦,于是露出笑得弯弯的嘴角,和农夫们一起幸福着。
这座小桥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也是孩子们游戏的乐园。因为小河中有很多鱼虾,孩子们常常坐在桥上钓鱼,细细的竹竿系根线再挂个钩,钓鱼比赛就开始了。因为鱼儿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游走,钓鱼时那可是谁也不能打扰谁,只能专注在钓鱼一件事情上,这时候能够和孩子们亲密接触的就只有小桥了。每当钓到一条鱼,总能收获羡慕的眼神,这是对伙伴的祝贺,也是对自己的期盼。小桥承载着这么多的祝贺与期盼,也露出弯弯的嘴角,和孩子们一起幸福着。
有时,远方的游子归来,家人们收到归信,得知归期,便会提前到小桥上等候亲人的归来。仿佛小桥那边是远方,小桥这边是家乡,小桥就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让游子有了归乡的仪式感,当一脚踏上小桥,便可以卸下漂泊的风尘,享受家乡的温暖。于是,小桥成了一个念想,一个游子对家乡的念想,不管身在何方,不管离家多远,小桥都在他们的心里,只要一想起小桥,心中便会有来自家的温暖流过心田,每每此时,他们都会给家人打个电话,小桥成为了连同亲情的纽带,让在外的游子也不忘心系亲人。
一座小桥,不仅是河两岸的交通要道,也是心灵间的魂牵梦绕,正是因为这座小桥在实际价值和情感价值中的巨大作用,才让它哪怕已被日晒雨淋成斑驳破旧的模样,仍然是家乡所有人心中的瑰宝,成为乡土深情延续的载体。
所以,我要高声赞美这一座小小的桥!
升格建议
初稿围绕家乡的一座小桥,写出了小桥历史悠久、连同南北、承载情感的特点。从全文写作效果来看,最大的亮点是语言优美,富有文学色彩。具体体现在:
1.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性语句
初稿善于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铺设情境、蕴含情感,如“当北岸的炊烟一点一点荡漾到南岸去”一句充满了温馨的人间烟火气,带着满满的幸福感觉,尤其是“荡漾”一词,不仅写出了炊烟袅袅、随微风飘散的情态,更是写出了通过劳动创造生活、享受家庭成员和睦亲密的幸福。这样描之于形而传之于情的描写,既展开了生动情境,同时又将饱满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内容充实具体,情感隽永,耐人寻味。
2.文中有大量精准的修饰语
从初稿中不难看出小作者的词语积累非常丰富,大量修饰语的运用,不仅将事物刻画得具体清晰,同时也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体会内涵,使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便可以卸下漂泊的风尘,享受家乡的温暖”一句中,“风尘”是游子在外的艰苦与辛酸,“温暖”是家人间的关怀与照顾,两者清晰表明了“在外”与“在家”的区别。而“漂泊”修饰“风尘”,不仅揭示了“风尘”的由来,更描绘出了游子远游的动荡不易;“家乡”修饰“温暖”,不仅对比出了两种生活的差异,更突显了心态的变化。这样大量运用修饰语限定中心语,使语言鲜活传神,富有情味。
另外,初稿以“交通的纽带”“游戏的乐园”“归乡的分界”三个部分,由浅入深展开内容、挖掘主题,做到了结构条理,井然有序。
但是,初稿却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文体不明。作文题目明确要求写作说明文,应该按照说明要素的要求,抓住特征进行介绍,但是初稿却以散文的笔法,以“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特点,对“小桥”的形象进行塑造,并由此挖掘思想情感。导致初稿不符合说明文的基本要求,偏离文题。
升格时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明确写作目的
每篇文章根据其写作目的不同,可能在同一写作对象上关注不同侧面,聚焦不同材料,展现不同特点,形成不同风貌。因此,建议小作者在升格前进一步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根据题目要求,本文是以说明文文体,向大家介绍小桥,因此,可得出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对小桥的特征进行说明。只有不忘这一初心,方能实现成功写作。
2.进一步明确对象的特征
说明文是介绍知识的文体,知识内容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本文以“小桥”为说明对象,应注重对小桥特征进行观察,例如材质结构、造型工艺、历史现状等,再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恰当的说明方法和准确的说明语言,将这些特征介绍给大家,由此帮助大家形成对小桥的认识和了解。
希望小作者在升格作文的过程中,能够保留优点,弥补不足,写出一篇准确生动的说明佳作。
升格后
思归桥
思归桥是一座规模很小的石拱桥,但是它传说动人,历史悠久,稳定坚固,造型精美,是家乡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思归桥的得名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村里曾经生活着一位婆婆,独立抚养自己的儿子。儿子成年后,为了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外出谋生,婆婆年复一年,勤俭度日,等着儿子归来,一年发大水,竹桥被冲垮,婆婆担心儿子归来无路,便拿出了毕生积蓄,请人找来最好的工匠,修建了这座石桥,但是桥建好后,婆婆却与世长辞,她终究没有等来儿子。为了纪念婆婆,村民们将这座桥命名为思归桥,从此这座桥便成为离开家乡的游子们无法忘怀的精神寄托。
思归桥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它座落在玉水河上,玉水河是我家乡的母亲河,南岸是聚居生活的村庄,北岸是播种稻谷的良田。据说,在思归桥建造之前,村民们只能借助竹桥连通两岸,常常苦于竹桥的损毁修缮问题,但自从有了思归桥,一百多年来两岸畅通无阻,使得这座桥成为家乡风土画卷中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思归桥百年来始终稳定坚固,毫无动摇,哪怕经历再多风雨,也没有损毁半分。这不仅因为石料远比竹竿结实,更得益于设计的合理巧妙和工匠们的高超技艺。思归桥全长10.36米,两边桥头宽约2.6米,中间桥面宽约2.3米。桥身下方设计一个大拱,拱长7.2米,远远宽于河面,即使在涨水季节,也几乎能做到拱不沾水,最大可能地避免了水流对桥身的冲击。而工匠们精心测量拱圈数据,精确设计拱圈结构,精细磨刻石料形状,精准筑砌石桥拱架,也使得思归桥在建造之初,就获得了最稳固的结构,在玉水河上屹立不倒。
思归桥不仅耐用,也很美观。吴文英《十二郎·垂虹桥》“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一句中的“玉虹腰冷”四字便是对思归桥优美造型的最好描述。“玉虹”二字是思归桥的形态,一拱卧波,宛如一条彩虹凌驾于河水之上,线条流畅,圆润优美;“腰冷”二字是思归桥的环境,一马平川之中,上有冷月清辉倾泻而下,下有清冽流水浮光跃金,思归桥辉映其中,自有一种超凡脱俗、清冷不媚之美,望去,给人勤苦生活中带来一种淡然自洽的悠远心境。
思归人常念思归桥,即使只是一座规模很小的石拱桥,但却是家乡最重要的形象标志。
升格总评
升格稿通过小作者细心的观察了解和条理整合,对初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写,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分析包括以下亮点:
1.抓住主要特征,介绍说明对象
升格稿以思归桥为说明对象,抓住思归桥传说动人、历史悠久、稳定坚固、造型精美四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介绍,帮助读者了解到思归桥承载着母亲对出门在外的游子的牵挂,见证村民一百多年的生活劳动,体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显示华夏建筑文化的审美情趣。可以说,小作者对思归桥的介绍,抓住了桥的主要特征,使读者对思归桥形成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2.合理安排顺序,说明井然有序
从升格稿不难看出,小作者在写作前,针对说明对象收集了大量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和介绍,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说明效果,小作者首先明确四个角度,做好信息分类整理,再运用逻辑顺序作为说明顺序,条理清晰地逐一介绍。因此,升格稿呈现出结构完整有序、特征泾渭分明的特点。
3.语言准确生动,说明清晰明了
小作者延续了初稿即具备的语言表达优势:首先考虑说明文的知识属性,讲究语言的准确性,如“全长10.36米,两边桥头宽约2.6米”一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既有确数“长10.36米”,又有概数“约2.6米”,显示出知识的严谨性;其次表达生动形象,讲究语言的可读性,如“宛如一条彩虹凌驾于河水之上”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展现出桥体造型的优美,又如文中引用的诗句,也为升格稿增添了文学色彩,渲染了思归桥的文化底蕴。
经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成功改进,升格稿跻身佳作之列。
真题链接
【改编自山西省2024省适应性(一)】
同学们走进了山西省博物馆,被展台上的木制古戏台模型征服。请你仔细观察,向大家介绍这座古戏台模型。
写作要求:(1)抓住特征进行介绍;(2)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200字。
升格前
木制古戏台模型是按照我国古代戏台的实际样子进行的模仿制作,材质选择了木料,原因在于木质比较好雕刻,能够更好地施展工匠们的技术,而从最终模型的制作效果来看,也不由得要赞叹工匠们选择木料作为雕刻用料的智慧。因为有了这样正确的选择,工匠们在模型中雕刻出了戏台本身具备的屋瓦、支柱、牌匾、“福”字和窗框图案等,这样丰富的构图要素,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长31厘米、高18厘米、宽23厘米的完整的整体,展现着古戏台的真实样貌,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技术手法,让后人叹为观止。正是因为这些能工巧匠的用心付出,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承和发扬,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升格建议
初稿针对木制古戏台模型进行说明,能够利用到文题中提供的部分信息,运用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但是存在明显问题:
1.特征详略不当,介绍过于笼统
初稿详细介绍了雕刻采用的材料,简略列举了模型中的屋瓦、支柱、牌匾、“福”字和窗框图案等构成要素,但是从文题中可以看出,古戏台模型的各构成要素各具特点,体现了技术性和艺术性兼具的特点,是需要重点介绍的内容,应详细说明,而材质只需点出是木质即可,不需详细介绍选材缘由等内容,应一笔带过。
2.无关信息过多,写作目的偏移
初稿中对木质材料的好处进行了大量的介绍,意在说明工匠选材的智慧,但是这一点与木制古戏台模型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建议将与说明对象无关的内容删除。
总之,升格时,建议小作者用心观察图片内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进行介绍,写出目的明确、知识性强的佳作。
升格后
同学们,现在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座结构精巧、造型精美的木制古戏台模型。它整体呈长方体形状,长31厘米,高18厘米,宽23厘米。戏台由上中下三部分构成。上层是台顶,瓦片密布,飞檐翘角,既有整齐端正之美,又具优美灵动之态。中间是戏台,台后立墙,墙面居中一个大大的“福”字,书法端正稳重,传递着美好祝愿;台面由砖石铺就,光滑宽敞,便于演员们施展身段步法;台前上方居中是“水镜台”三字,两侧各有两个立柱,支撑台顶,结实稳定。下层是台基,由方砖层层砌筑而成,夯实坚固。通观整座戏台,造型简洁大方,显示出恢弘大气又不失精巧的细致之美,实在是一件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升格总评
升格稿与初稿相比,改善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说明对象特征明确
升格稿从古戏台的尺寸、结构、造型等方面进行全面完整的介绍, 各部分特征准确具体详细,不仅帮助读者形成对模型的直观印象,更进一步体会到其工艺的精湛和艺术的魅力。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是说明文写作的重要标准,小作者达到了这一要求。
2.说明顺序条理清晰
升格稿根据古戏台模型的结构特点,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说明,各局部结构又按照空间顺序,即上中下三部分依次进行说明。先针对上层台顶,介绍瓦片和飞檐,再针对中间戏台,介绍立墙“福”字、台面砖石、上方“水镜台”、两侧立柱,后针对下层台基,介绍方砖砌筑。各结构之间由上而下,有序转换,井然有序。
基于以上两点改进,小作者成功升格出一篇佳作。
升格前一个高18厘米、长31厘米、宽23厘米的非常小巧的木制古戏台模型,结构完整、工艺精巧。我们能从瓦楞看到雕刻的精细,能从飞檐看到造型的优美,能从匾额看到书法的精湛,能从“福”字看到祝福的美好,能从窗框图案看到对称的端庄,能从立柱看到构造的结实,能从台基看到方砖的整齐。这么复杂的结构,这么精细的雕刻,展现出木制古戏台模型的精巧灵动、雅致大气,体现了能工巧匠的技艺精湛、审美高雅,承载着古代建筑的古风古韵,美轮美奂,彰显着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升格建议
初稿能够通过观察,抓取木制古戏台模型的重要结构特点,按照空间顺序对瓦楞、飞檐、匾额、“福”字、窗框图案、立柱、台基分别进行介绍,并运用“能从……看到……”的句式整理相关信息,能够帮助读者一目了然。但是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特征不够具体。初稿对各部分的介绍除了点出说明对象,就仅做了评价,并没有具体写出特征,使人无法形成对模型的认识。升格时应细致观察,将特征介绍清楚。
升格后
同学们好,相信大家都被眼前的这座木制古戏台模型震撼了,虽然这座戏台模型的高、长、宽分别仅为18厘米、31厘米、23厘米,但戏台结构完整、工艺精巧,体现了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戏台顶部瓦楞分明,历历在目,飞檐迎风,展翅欲飞,造型优美精巧,线条流畅灵动,尽显古风古韵;檐下正中高悬匾额,以楷体书“水镜台”三字,与背景墙中央大大的“福”字彼此呼应、错落有致,背景墙两侧雕饰有窗框图案,左右对称,更显古朴雅致、端庄大气;而台侧各有两根立柱支撑台顶,也使层次叠进,景致见深。台基方正厚实,雕刻层层方砖,排列整齐,界限分明。整座古戏台模型精巧绝美,让我们欣赏到我国古代建筑技术之精和艺术之美。
升格总评
升格稿保留了初稿的空间顺序,并设置明确的局部名称,标志着顺序的转移,使各部分内容界限分明,条理清晰。同时还加入具体特征,呈现出模型的具体形态,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形成准确印象,从而实现说明文给人以知识的目的。整体来看,升格稿做到了特征准确、顺序条理、语言生动,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