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片段赏析

2024-11-11 00:00:00梁平霞

(一)

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地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达到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摘自铁凝的《温暖孤独旅程》)

品析

这是铁凝老师写人记事的片段,写的人物是汪曾祺。写的事件第一件是写耳闻汪曾祺研究马铃薯,描画马铃薯,书写马铃薯的故事。深入事情本质感慨赞美: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第二件写老年汪曾祺认真评稿不敷衍,真实坦诚待青年的故事。赞扬汪曾祺老师“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于平凡中发现不同,于不同中挖掘本质,获得生命力量,这是此片段写作出彩的诀窍。

(二)

我曾听过你的歌声,我在呼蓝别斯最高的山上最高的一棵树上,看到了你唱歌时的样子,他们喜欢你又吓唬你,说:“唱歌吧唱歌吧,唱了歌熊就不敢过来了。”你陡然在冷冷的空气中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烧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你紧紧握住自己的声音在山野飘荡。我就站在你路过的最高的树上,为你四面观望,愿你此去一路平安。

我也曾作为实实在在的形象听过你唱歌,还是黑夜,你躺在那里唱着,连木屋屋檐缝隙里紧塞的干苔藓都复活了,湿润了,膨胀了,迅速生长,散落着肉眼看不到的、轻盈雪白的孢子雨。你躺在那里唱,突然那么忧伤,我为不能安慰你而感到更为忧伤。我突然也想和你一起唱,却不敢。于是就在心里大声地唱,大声地,直到唱得完全打开了自己为止,直到唱得完全离开了自己为止。然后我的身体沉沉睡去。这样的夜晚。睡着了仍在唱啊,唱啊,大棕熊你听到了吗?大棕熊你快点跑,跑到最深最暗的森林里去,钻进最深的洞穴里去,把耳朵捂起来,不要把听到的歌声再流出去。大棕熊你惊讶吧,你把歌的消息四处散布吧,大棕熊,以歌声为分界线,让我们生活得更平静一些吧,更安稳一些吧。

OK,亲爱的,哪怕后来去到了城市,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大声地,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也静静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马路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

(摘自李娟《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品析

李娟是新近热门的作家之一,李娟的文字都是贴着万物贴着心从地底自然生长出来的花朵。如本文段中的“你陡然在冷冷的空气中唱出第一句,像火柴在擦纸上擦了好几下才‘嗤’地引烧一束火苗,你唱了好几句才捕捉到自己的声音,你紧紧握住自己的声音在山野飘荡。”李娟的比喻是绝无仅有的,冷冷的空气中唱出的歌是薄薄的火柴擦纸上引烧的一束火苗,还带着“嗤”的声音,这种场景对场景的比喻是贴着地面生活的人才有的真切感受。后一句“你紧紧握住自己的声音在山野飘荡”,李娟的笔下,声音既是属于人体的部分,同时又是游离于身体,可以成束握紧的存在。这种通感化的表达极具深厚的生活底蕴,新颖独特极具魅力。我想,这是李娟的文字广受欢迎的原因吧!

文段的最后写到“走夜路时也要大声地唱歌,像喝醉酒的人一样无所顾忌”,“让远方的大棕熊也听到了,也静静起身为你在遥远的地方让路,你发现马路如此空旷,行人素不相识”。这里运用形象化的表达,表露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我的激励,且让每一个卑微的自己以类似于唱歌的方式,以一个人的姿态屹立在这个世界上。

那么,张开你的耳目心胸,找到独属于你的那份感悟体验,写出独属于你的生命华章吧!

(三)

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拨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中,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苦难的勇气。

(摘自宗璞《好一朵木槿花》)

品析

木槿花,在绿草间闪出紫色,在荒园里,颤颤放蕾。本文的木槿花在几经洗劫、遭受磨难的小园里,“土埋了大半截了,还开花”“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从重压下挣扎出来,倔强地开放。像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样,木槿是生命毅力的象征,是不屈精神的印证。它带领我们走出生命的低谷,呼唤我们大踏步迈向生命的前方。

此片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法,作者将自己不屈的意志寄托于木槿花,将自己在生活中经历的波折与不幸寄寓在木槿花生活在荒园中的破败环境中,木槿花的顽强绽放唤醒自己对生活的顽强追求。片段中的花与人以托物言志法融为了一体。此片段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细描,第四段和第九段,分别描述了绿草中的木槿花和荒园中的木槿花,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薄如蝉翼”,一个在绿草的波浪中歪着头,娇嫩而自在地成长;一个土埋了半截,花蒂处像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细描让小小的木槿花充满生命力,让文章满是美丽的画面感。

(四)

外婆对旧物,亦是深爱。那张雕花的古床,为清末曾外祖父成亲时的家具,后传与外公,再经民国乱世,一直陪伴外婆至今。还有一架衣橱,一方桌几,配着古旧铜锁,时光味道深浓。外婆说,万贯家财皆有散尽之时,人的一生能留下的东西不多,要懂得惜福。

她一生简朴积善,不喜铺张浪费,皆因当年随父母逃亡所至。冰雪之地,背着包裹奔走,竹筏之上,差点被人流拥挤落河。一碗白米饭,让她明白贫穷饥饿的悲苦。出嫁之后,便节衣缩食,与外公一起置办家业。她所珍藏的银饰、古物,于年迈时分散给了儿女。留下日常用具,再不肯舍弃,伴她红尘冷暖。

旧年归家,外婆已离世半月,睹物思人,泪如雨下。独自关了屋内,静坐在外婆每日斜躺的摇椅上,回首往昔与她执手对话,品茶说事,心痛不已。人不如物,旧物有情,陪她走完人世最后一程,而我远在天涯,竟不曾相送。唯有嘱托三舅,莫要将外婆生前所爱之物,当了柴火,烧成灰烬。他虽应允,然情缘有限,终有一日,物随人去,化作尘埃。

就如当初,随了父母从乡村迁徙到小镇,旧庭古宅换作商品楼房。心中甚为不愿,总盼着有一日可以回去,重新在雕花窗下,看母亲织补毛衫。于灶台下烧着柴火,烘烤红薯,再喝一碗清甜的井水,滋养心情。可到底还是与岁月妥协,与新物新人和平相处。后来为了求学,更是远赴千里之外的繁华都市,唯在梦里,留几许乡愁。

(摘自白落梅《旧物不言,时光惊雪》)

品析

故土养心,旧物蕴情。本片段通过描绘外婆对旧物的珍惜和爱恋,表现了老一辈们对流逝岁月的珍惜。珍惜之情寄托于旧物件上,流逝的岁月也就留在了旧物件上,永远存在。这就是旧物的魅力所在,人们对故土不舍的原因。

你可否尝试通过描绘一个旧物件来回忆流逝的岁月,表达对时光的珍惜与怀念呢?

(五)

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风清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

说来惭愧,我酷爱吃枣,也曾攀枝摘过枣,但从未细看过枣花,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枣花。只记得有句农谚:“麦子黄,枣花香。”

我有一次出差去山东,正值麦梢发黄的时节,路过一片枣林,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我在路旁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挨挨挤挤地开着。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样大面积的枣花。我被它们的清新、自然、朴实迷住,也被它们的芳香所陶醉。

举目远眺,一片枣林一望无际。幽香阵阵飘来,沁入肺腑,尘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所荡涤。在这里,你注意不到一朵朵细小的花,平实是枣花的特点,只有走近细看,才见叶子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花,它们羞羞答答地藏在叶间。

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的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

(摘自魏来安《枣花》)

品析

本文段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不起眼的枣花之美,用对比与类比的手法写出枣花貌似桂花的长相,赞美枣花无声无息地开放,硕果累累的惊喜。然后具体讲了一次出差去山东对对枣林、枣香的深入了解,以及赞美枣花不争粉黛、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细腻的描绘与层层深入的表达,不仅揭示了枣花形、色、香的精妙,而且深入挖掘了枣花喜结甜果、注重实际奉献的精神。这样的用心与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与运用。

(六)

雨后的金川,阴云未散,太阳隐伏。镜头下的梨花,以及梨花背后的山谷,都是灰色的。情绪也是灰色的。意念或者风,终于在山的那一边撕开了一条口子,蓝宝石一般的一块天空透出来,再变大,继续变大,终于壮大成了一抹。山的高峰边缘被染成一条蓝色的边,土地的金慢慢也被感染,连梨花的白似乎也被染上一层明亮的宝蓝。虽然明知道这白与腮红是不会妥协的,但视线里的蓝,还是被放大了。梨花知道,天空蓝主宰着它的成色,所以,即便在大地上它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但在天空蓝之下,它是愿意臣服的。

秦观写“山抹微云”,其实是写山抹微蓝。如果没有蓝在,微云便被黑夜吞没了,或者,被灰色吞没了。蓝是对抗灰色的最佳颜色,也是对抗抑郁的最佳颜色。所以,我认识的金川朋友,没有一个灰色的,也没有一个抑郁的,他们的人生,或者心情,都是蓝色调的。金川这样一个小县城,也是被蓝色眷顾的。这样的蓝色,长久而辽阔,深广而坚定。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一样,恒常久远。秦观的遗憾,是他没有看到过高原金川的蓝,所以他只好写山抹微云。

此刻,我在意念或者风撕开的蓝色口子之下,有了吟哦的冲动。不是现成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而是贴合场景的文字之变:“山抹微蓝,天连碧水。”抬首与低头之间,大金川河的碧蓝,可不是天让地臣服、地与天呼应的最好写照?臣服于梨花的我们,也必须臣服于这样的蓝。因为它催生洁白、雪白和莹白,因为它感染金色、感染红色、感染一切天幕之下的色彩。

(摘自庞惊涛《蓝》)

品析

这是一个写故乡县城美景的片段。小县城金川,远处深山,有着纯净的蓝天。面对纯净,一般的作者会欢呼“好蓝”,但本文作者庞惊涛却看到了这里的“蓝”生长和漫溢的本质,在第二段中写道“蓝宝石一般的一块天空透出来,再变大,继续变大,终于壮大成了一抹。”金川的蓝会生长呀,这里的颜色是动态的,一个“透”字表现了一种优雅灵动的生长力。再看此句“山的高峰边缘被染成一条蓝色的边,土地的金慢慢也被感染,连梨花的白似乎也被染上一层明亮的宝蓝。”由“染”到“感染”,再到“染上”,金川的“蓝”是有渗透力的,它悄悄地流淌,静静地与万物相谐,使万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晕染。翠的山峰染了蓝边,金的土地被感染上蓝色,梨花的白染上明亮的宝蓝,“蓝”已流淌、漫溢到每一片明亮的地方,这种可以生长的状态使每一个明亮的地方静谧、自然而美好。只有用心观察和思考的作者,才可以这么精准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哪怕它是流动的、生长的、渗透力极强的。

我们既要学会欣赏美文,更要懂得成就美文背后的素养和力量。

(七)

阅读是一种孤独。几个人共看一本书,那只是在极小的时候争抢连环画。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那些是一块巨大美味的生日蛋糕可以共享,阅读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它在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他在为你而歌唱。如果你不听,他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阅读名著不可以在太快乐的时光。人们在幸福的时候往往读不进书。快乐是一团粉红色的烟雾,易使我们的眼睛近视。名著里很少有恭维幸运的话语,它们更多是苦难之蚌磨成的珍珠。

阅读名著也不可在富裕的时刻。阅读其实是思索的体操,富裕的膏脂太多时,脑子转动得就慢了。名著多半是智者饿着肚子时写成的,过饱者是不大读得懂饥饿的文字。真正的阅读,可以发生在喧嚣的人海,也可以在冷峻的沙漠。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闹市,也可以在月影婆娑的海岛。无论周围有多少双眼睛,无论分贝达到怎样的嘈杂,真正的阅读注定孤独。那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单独的锤击,那是已经成仙的老爷爷特地为你讲的故事。

(摘自毕淑敏《阅读是一种孤独》)

品析

本片段写的是对阅读的感悟。说的是一个不能独处,不懂孤独的灵魂是没法与书中的先哲、贤人对话的。因此,我们要学会静下心来,进入书中,以一颗心灵锤击另一颗心灵,与已经成仙的老爷爷共同探讨美丽的故事。阅读一本浅显的书是如此,阅读名著更是如此。

孤独是一个魔方,且让我们静下心来,孤独地进入经典,去解密苦难后蚌磨成珍珠的细腻过程,去操练文字切割思维时,脑子快速地运转与准确地对焦。通过阅读去成为那个把孤独变得如此丰富的人,然后再将在孤独中得到的感悟和体验诉诸笔端,成就更多美好而缤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