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炙烤着大地,无数生灵遵循着弱肉强食的法则,在非洲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繁衍生息,狐獴族群也不例外。尽管狐獴体型小巧,长相呆萌,是大家公认的“世界上最可爱物种”之一,但你可千万不要被它们的外表所迷惑,也许可爱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凶残的心!狐獴凭借惊人的生存本领和不容小觑的战斗力,在沙漠里构筑起自己的王国。
喜欢晒太阳的“地球外星人”
卡拉哈里沙漠是非洲南部内陆的干燥区,依靠着从大西洋飘来的海雾,延续着一线生机。生存在这里的动植物,都需要进化出独特的适应能力,那狐獴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是如何做到“适者生存”的呢?
清晨,当荒芜的沙漠迎来第一道曙光,大大小小的土包上,狐獴顶着毛茸茸的脑袋,笔直地站立着观察四周。尖尖的锥形脸颊、小巧的棕色鼻尖、滑稽的站立姿态,让它们拥有了“地球外星人”的称号。
成年狐獴的体重不超过1 千克,相当于六七个苹果的重量,它们的身高大约在25 ~ 30 厘米,尾巴又长又圆。长约2 厘米的爪子犹如锋利的铁铲,弯曲有力。一双自带“墨镜”的眼睛和新月形的耳朵,让它们像孙悟空一样眼观六方、耳听八路。
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狐獴几乎每天早晨都会呈站立姿势,如同向日葵般追逐太阳,太阳在哪里它们就迎面站在哪里。特殊的身体构造,让它们无法储存多余的脂肪,在寒冷的夜晚,它们不得不消耗自身的体重来给身体保暖。所以寒夜过后,狐獴就需要通过晒太阳来重新调节体内的恒温器,这对它们来说也是让身体迅速回温的绝佳方法!
不仅如此,狐獴的皮毛颜色也和这一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通常,狐獴的毛呈灰色或棕色,背上还装饰着波浪状的深色条纹。腹部毛发较短、肤色较黑,站起来时可以让腹部更好地吸收阳光热量,所以它们也被称为“动物界的太阳能电池板”。而眼睛周围的黑色毛发,是为了方便它们尽情享受“日光浴”,戴上“墨镜”的狐獴可以在晒太阳的同时避免眼球被灼伤。即便烈日当空,狐獴也能清晰视物,观察空中掠食者的动向,从而迅速作出反应,躲避天敌。
有趣的是,狐獴细而短的腿并不能像人类一样长时间站立,这时,长长的尾巴就发挥出大作用啦!当它们处于直立状态时,尾巴就会从后方将整个身体支撑起来,犹如三脚架,分担脚趾的承重,让身体保持平衡。
族群里的“女王”才能“生儿育女”
狐獴族群有着明确的等级和分工。一般情况下,一个族群会由二三十只狐獴组成,一起住在自己挖掘的网状洞穴中。狐獴族群和我们古老的母系氏族非常相似,雌性首领在族群中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只有打得过雌性的雄獴才拥有交配的权利,而雌獴中也只有首领才有资格繁衍后代。
这样森严的等级是不允许被打破的。地位低下的雌獴如果敢“擅自怀孕”,就会被驱逐出族群!即便它是首领的姐妹或者女儿,首领也绝不会心慈手软。被驱逐的雌獴没有了大家庭的庇护,在沙漠中就相当于被判了“死刑”。而那些不能生育后代的狐獴,只能成为大家庭中的“保姆”,担负起照看、喂养孩子的重任。
狐獴族群中缺少任何一个角色,都会在这个大家庭中掀起一场惨烈的战斗,甚至出现手足相争的情况。野心勃勃的狐獴,会上演一场“宫斗”大戏,争夺最有威望的位置,没有战斗力的幼崽往往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狐獴幼崽不仅要面对内部的“自相残杀”,还要受到外面世界的威胁。狐獴的洞穴错综复杂,尽管拥有20 多个不同的入口,但还是没有办法让它们完全躲避掠食者。狡猾的拟盾蛇会钻进地洞乘凉,刚刚有能力活动的狐獴幼崽最容易成为它们的袭击目标。所以,即使狐獴族群外出捕食,也必须安排“值班保姆”在家中留守,照顾幼崽。
手撕毒蝎,狐獴也有生存之道
外出捕食是狐獴每天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这占据了它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可是,漫天黄沙的沙漠里到底什么才是符合它们胃口的食物呢?
埋藏在沙下的猎物就是它们的目标之一。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一只负责埋头猛挖,同时就会有别的狐獴主动站出来,肩负起“放哨”的重任。生物学家们研究发现,成年狐獴可以发出30 多种不同的叫声,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含义。“哨兵”狐獴就是用持续不断的叫声,告诉其他伙伴现场是否处于安全的状态。
狐獴的视觉也十分敏锐,可以看到一公里外的猛禽。等到猛禽渐渐靠近,“哨兵”狐獴就会发出警报。一声令下,家族成员就会迅速聚集,形成统一战线将狐獴幼崽保护起来,接着迅速钻进沙漠中的众多洞穴。 这些错综复杂的洞穴让捕食者无法锁定它们具体的藏身位置。如果不幸遇上面对面的冲突,来不及撤离,小小的狐獴也有自己的应对方法,它们会挺直腰板恐吓,或者一拥而上把敌人吓跑。
狐獴的食谱里也有不少沙漠毒物,诸如毒蛇、毒蝎、蜘蛛等。其中,粗尾蝎是南非毒性最强的蝎子之一,它们尾部的神经性毒液足以毒死一名孩童。神奇的是,被这种蝎子蜇到的狐獴只会感觉疼痛,并不致死。击杀这种对手,狐獴有其独特的秘诀:先咬掉它们有毒的尾巴,再慢慢品尝身体。在长达千万年的捕食历程中,狐獴体内进化出一套免疫毒素的系统,对付和捕食毒蝎是它们从小就必须学会的本领。进化至今,狐獴也算得上是“金刚之躯”,已成为沙漠中各种有毒生物的强大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