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
可可西里是青藏高原从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向高寒荒漠的过渡区。数据显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约202 种,很多植物为可可西里所特有。它们用细小的花朵点缀着寂寞的荒原,用柔嫩的身躯喂养了无数生灵。
紫花针茅
对抗酷寒干燥的其中一种绝招,就是把叶片内卷变成针状,减少蒸腾作用。针状叶呈紫色,长着毛,随风摆动。虽然缩减了叶片面积,但它是这里分布最广阔的植物,是食草动物喜爱的牧草。
垫状点地梅
花如其名,垫状点地梅有着可可西里“垫状植物”的典型特征:为了适应高寒大风、紫外线强烈的环境,它们演化成叶片细小、低矮匍匐、紧贴地面生长的样子,仿佛一块地垫。它的花冠星星点点,每一朵只有约五毫米大小,十分可爱。
火绒草
火绒草和《音乐之声》中唱的“雪绒花”是同类。它的花朵像是白色的星星,所谓“火绒”其实是花序上的绒毛。这种植物的含水量极低,因此在我国古代,火绒草的毛毛是真的可以取下来当作引火物的。
红景天
为了在石缝里扎根,红景天选择把粗壮的茎铺在地下,并且使其木质化,形成“根状茎”,地上的部分,叶子鳞次栉比,壮观得很。红景天是典型的藏药,对高原反应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为了保护脆弱的高原生态,我们要呼吁停止滥采。
雪兔子
雪兔子不是兔子,而是一种菊科植物,和大名鼎鼎的雪莲花是亲戚。它的枝叶长成莲座状布满绒毛,远远看去像一只山沟里的兔子。雪兔子不爱扎堆抱团,散布在因冰川形成的流石滩上, 海拔4500 米以上还能遇到它。
多刺绿绒蒿
多刺绿绒蒿在高原植物中算比较高的。它身上长满了刺,但开花时却非常惊艳。自然界中蓝色的花本来就罕见,而它的花在高原强烈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饱和度极高的蓝,从来不会显得灰蒙蒙的。也许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如此极端的环境里吸引到授粉动物。
簇生柔子草
也叫囊种草,它的“垫子”可以长得很大,直径可达两米,贴着大石头,长得更是像一团团毛球。它的“垫子”里夹杂着枯叶和泥土,保温效果良好,因此常常成为其他植物的“地基”,比如火绒草等。
棘豆
棘豆表面看起来矮矮的一丛,“散装”的枝叶随意从地面冒出来,但地面以下却大有玄机——为了牢牢地固定在高原上,棘豆的根系十分发达,又细又直,入地很深。它开出的花在可可西里很显眼,而它的羽状复叶披着淡淡的绒毛,细看也很美。
动物篇
丰富的植物引来了野生动物,它们是可可西里真正的主角。众多生活习性各异的动物组成了可可西里完整的生物链或食物链,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最原始的生态平衡。没有人为干扰,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灵,都能按照自然法则度过它们的一生。
藏棕熊
这是棕熊的西藏亚种,也叫藏马熊。藏棕熊的肩颈搭配着一圈白毛,像哈达一样。它也爱吃鼠兔和旱獭,而且前肢发达,会直接挖洞抄家。它跑得快,攻击力强,又缺少天敌,日子十分逍遥。只是因为繁殖能力一般而限制了它的数量。
大鵟
大鵟(kuáng)光听名字就很酷,它体长可达 70 厘米,拥有利爪和尖喙,是高原上的空中霸主,食物链的顶层!以它为代表的大型猛禽视力超群,它们盘旋在半空,伺机俯冲向地面上出现的鼠兔等啮齿动物。
藏狐
藏狐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以其独特的方形脸和高冷的眼神闻名,是草原上沉默的“表情帝”。它们喜欢捕食鼠兔等小型草原啮齿动物。藏狐平时喜欢独居,不过一旦选定配偶,就会终身相伴。
雪雀
可可西里有数种雪雀,比如白腰雪雀被当地牧民叫作“鼠兔的马”,棕颈雪雀被叫作“鼠兔的鸟”。这是因为雪雀会借住在鼠兔、旱獭的洞穴,还会帮它们放哨示警。
鼠兔
鼠兔只有巴掌大,却堪称“草原挖掘机”,能挖出精密的地下洞穴系统来躲避天敌。曾经鼠兔被看作草原的破坏者而遭到捕杀,后来发现它们也是生态的平衡者——如果鼠兔太少,雪雀、藏狐等动物也会减少。要控制鼠兔数量,应该靠天敌一物降一物。
青海沙蜥
高寒干旱的可可西里为数不多的爬行动物。它的颜色和荒漠地带的沙砾、岩石很像,一动不动地趴着时堪称大师级伪装。而捕食小型昆虫时,它移动又很迅速。沙蜥擅长钻洞,营穴居生活,有将近半年的冬眠时间。
胡兀鹫
胡兀鹫得名于嘴部长着的黑色“小胡子”,是一种食腐性猛禽。为了把动物尸骨吃干抹净,它们会把骨头叼到半空,往石头上摔碎了获取里面的骨髓,真是“骨髓美食家,草原清道夫”。
藏原羚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它比藏羚羊小巧许多,但远看难以分辨。它最大的特征是臀部呈一块心形的白斑,奔跑时体态轻盈,十分显眼。藏原羚生而机警,幼仔生下三天就可以奔跑。
藏野驴
藏野驴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动物。它们体形巨大,头背部呈油亮的红棕色,腹部和四腿雪白,竟有种骏马般的豪迈。藏野驴好胜心极强,有“驴脾气”,高原公路旁经常有藏野驴和越野车赛跑。
野狼
可可西里的狼属于灰狼里的蒙古亚种,是典型的群居性肉食动物,擅长围攻比自己体形大的有蹄动物。它们啸聚高原,极具攻击性,是藏羚羊、藏野驴的天敌,偶尔还会挑衅“重量级”动物野牦牛。
藏羚羊
优雅的身姿和雄性瞩目的长角,让它们像奇幻动物一般,从颜值上就无愧于“高原精灵”之称。藏羚羊不爱攀爬山地,喜欢在旷野奔驰。它们心脏强健,血液中红细胞含量高,不惧高原反应;鼻腔空间宽阔,既能加热空气,跑动时呼吸也更高效。
生存篇
飞跃巅峰的过客
斑头雁是亚洲特有的物种。每年的3 到5 月,青藏高原春回大地时,它们便陆续从我国南方,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尼泊尔、印度飞来繁殖后代。
那些来自南亚次大陆的斑头雁,需要完成飞越海拔7000 多米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壮举,甚至会飞过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为此,斑头雁的身体也被特化成高空攀登者的样子:与其他鸟类相比,斑头雁的肺部大而扁平,能呼吸得更深;跟其他动物越运动越热相反,斑头雁拍打翅膀时,体温反而会降低2℃,这能保持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速度。
可可西里是斑头雁迁徙路上的歇脚处之一。有牧民传说斑头雁和藏羚羊有奇特的共生关系,而真实情况或许并不复杂:春天斑头雁在湖边觅食、排泄,它们的粪便给萌发的植物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待到夏季准藏羚妈妈们来到湖边产仔时,丰美的水草又能为它们及时补充营养,也为刚出生的幼仔提供食物。
艰苦跋涉的母亲
藏羚羊的迁徙是在每年的5 月到7 月。
神奇的是,藏羚羊的迁徙队伍里几乎都是雌性,还都是怀孕的雌性。它们浩浩荡荡,行色匆匆,去往一个秘密的湖畔产羔,因为它们记得,自己也是在那片湖畔出生的,那便是可可西里北线中部的卓乃湖。
跋涉而来的不止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还有来自青藏高原其他地区以及新疆的藏羚羊。它们翻过高山,涉过冰河,有的还要跨越青藏铁路。一路上不光环境恶劣,还有群狼环伺,是一趟疯狂而危险的旅程。
很难说清藏羚羊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动物们的习性都是千百万年来在生存竞争中累积而成的,今天的行为来自远古的记忆。大自然有自己的理性。
在卓乃湖这个天然产房,成千上万只小羊诞生后,很快就学会走路,跟随母亲离开卓乃湖,去往各自原本的栖息地。
睡过严冬的土著
夏季转瞬即逝,严酷而漫长的冬季开始了,可可西里重新变成一片荒漠。有的动物迁徙离开,有的动物选择硬扛,也有的动物准备蛰伏。藏棕熊在可可西里的冬天会冬眠,一般在吃饱了旱獭和鼠兔之后,从10 到11月开始冬眠,直到次年3 到4 月醒来。不过,中途它们也会偶尔醒来,出门晒晒太阳。
和大多数高原动物相反,青海沙蜥没有选择在温暖的夏季繁衍,而是在越冬前集中生下小沙蜥,然后一大群沙蜥一起窝在洞里冬眠。它们的洞穴开口朝向太阳,冬眠时“抱团取暖”,极大地提高了小沙蜥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