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训练(四)

2024-11-11 00:00:00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提出的,二者根本的区别就是各自所遵循的逻辑不同。西方是资本逻辑,以资本为中心;而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逻辑,坚持人民至上。资本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轴心,也是各种矛盾危机的原因;与之相反,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终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

何谓“人的逻辑”?简单说,就是人的发展规律,包括发展的起点和归宿、发展的推进方式、发展的实现条件等。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按照人的逻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的目标、任务很多,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人发展的逻辑主线。依据这个逻辑,现代化建设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就是要使经济发展更适合人的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把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主要矛盾,而现代化的推进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一矛盾。当然,讲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注意需要的合理性。这里涉及内在、外在两个尺度,分别看的是需要的提出和满足是否符合人的正常生存发展,并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是否从实际出发,以现有条件为前提。两大尺度的确立,事实上提出了需要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问题,以及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规律,又突出人民至上,从而形成了一条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人的发展逻辑是渐进的,现代化的全面建设也需要稳健推进,那就又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应当肯定,人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和各种关系中,始终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目的,“人是目的”的价值指向和基本原则不能动摇。但是,坚持“人是目的”,不能忘了“人是手段”。如果人人都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当作手段,那么现代化的发展一定会落空。强调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等来的,而是团结奋斗出来的,而这又在客观上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编自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二:

现代化与文艺息息相关,中国式现代化尤其如此。文艺是宏大的现代化工程中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文艺自身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人类现代化发展史上,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法等,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之后的德俄等,扩展到经济、政治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文化,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相比之下,美国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日本把动画片、漫画、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使文化艺术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扮演了不同角色,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密切相关,但都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吸取他国经验,同时注意规避它们的失误。其中,美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西方现代化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物欲膨胀等“现代病”。吸取这些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行稳致远。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阔步前行。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虽有可借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必定是荣耀伴着艰辛。因此文艺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激励士气,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防治“现代病”方面具有独特的效果。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的协调,对“利”与“力”的节制。在这方面,近年获得好评的《山海情》《人世间》就很有代表性。它们分别聚焦乡间、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其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唤醒了受众的传统美德,助其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个体生活和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一定铸就新的辉煌。

(摘编自朱辉军《文艺的繁荣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发展规律作为核心逻辑,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刻人学内涵的关键前提。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步都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这也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依据。

C.文艺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在各国现代化的历史长河中,文艺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呈现出多样性。

D.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备现代素质与现代人格的“现代人”的推动,而文艺在培养和塑造这样现代人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则材料虽然都提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但它们的论述重点却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B.要想更好地把握美好生活需要的尺度,我们既要注重合目的性,也不能忽视合规律性,二者缺一不可。

C.只要中华民族不断提高全民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并坚持团结奋斗,中国现代化就能稳健发展。

D.对于我国来说,防治“现代病”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训,也需要深入挖掘和汲取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各地持续打好碧水净土生态战,牢牢守住“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

B.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之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C.互联网“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一项任务就是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消费的行为。

D.港澳青年积极开展“河西走廊”研学之旅活动,传承经典文化,充当文化交流的桥梁。

4.两则材料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中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国情、获得人民支持的现代化之路。请结合材料,说说你认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应当如何发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种菜记

陈 毓

李兰戴上了眼镜,这是她自己做梦都没想到的。在她的认知里,眼镜是那些爱读书、肚子里装满了墨水的人的身体配件,也因此,李兰把自己的好视力归结于读不进书,她甚至曾在某个瞬间为自己的好视力自卑过。连李兰的妈妈都揶揄过她的好视力:“李兰这娃,隔山能看见兔子跑。”多年后,当李兰戴上近视眼镜的时候,她心里满是长久的惊讶与不可思议的虚幻感。类似的惊讶与虚幻感,其实还出现在她工作的时候。

现在李兰在农科城的农业智慧园上班,再说具体点,是在那儿种菜。

“上班”也是一个新鲜的词,把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和十里路之遥的王上村的李兰区分开;可具体到“种菜”这件事,又使两个李兰合而为一。王上村的李兰身上有汗气,脸蛋上有太阳红,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要平地、点种、除草、护苗、施肥,当然,也有收获。农业智慧园里的李兰穿白大褂,戴白帽子、白手套和口罩,鞋子也要套在鞋套里。李兰上班的第一天,既紧张又兴奋,出了一脸一身的汗,汗水叫她更紧张,一会儿担心弄乱了工装,一会儿又担心热腾腾的自己和身外这个清凉的环境不匹配,好在她藏在层层的包裹下,外人轻易看不见。

李兰是从参加培训的一百多名女工中被挑选到这个岗位上的。据说,和她一起参加培训的女人们,后来都分散到农业智慧园的各个工位上了,相互间很少遇见,如天各一方。有时候冷不丁遇上,在断续交谈中,李兰得知对方的工作和自己的工作也大体相似。

拿李兰现在的工作和从前在王上村的种菜比,好像比不成。比如,同样是面对种子和土地,现在李兰是把一粒粒被技术员处理过的种子用小小的镊子夹起,投放进一个个标有规格的容器中,放种子的位置不能有毫厘之差,放种子的动作经过上岗前千百次的训练。工作日久,熟能生巧,李兰现在起镊子、放种子的动作轻柔,又稳又准。一个个等待李兰放种子的容器自动来到她的面前,被她点种后再缓缓地传送到下一个点位,那里是一个个高大的玻璃箱体,不同种子被归类停当。种子在那里像被某种口令催促,快速发芽、生长,又像训练过的最好的兵阵,整齐一致。

那种整齐也叫李兰惊讶,惊讶这些发生和她有关。她想,幸好从她手中出来的是小小青苗。青苗分叶抽枝,长成一棵棵菜。李兰偶尔停手看向那边,隔着巨大的玻璃,她看得清每一棵菜,但又像双胞胎孩子一样难以区分,菜该碧绿的碧绿,该红的红,开花结果,呈现菜的众生相。一棵辣椒苗上的辣椒串可以收获一笼。西红柿一串一串沉甸甸地悬垂,枝蔓甚至伸展到了天花板上。李兰凭借在王上村种菜的经验,识得几样菜品,比如菠菜、茼蒿、油麦菜、茄子、辣椒、西红柿。但此刻眼前的西红柿,颠覆了李兰认知中西红柿只有青和红的概念,她不知道自己点种的小小容器里,还能结出黄的、白的和带花纹的、不带花纹的等各种新奇的西红柿。它们各有品种名字,可李兰哪里记得住。她看着陌生的西红柿,引不起味觉上的共鸣,毕竟那些果实一开始总是和她隔着一层玻璃的距离。

直到有一次,李兰偶然走到一列售卖给来农业智慧园观光的游客的果品摊前,买了一盒自己种的西红柿,咀嚼之后,她惊讶地得出结论:挺好吃。想到自己以前在王上村种的西红柿,那时她也给西红柿分类,大的、圆的、红的、品相好的,是要卖的,价格会定高;小的、不那么圆与红的,就便宜一点卖;样子不好看的、开裂的,她则带回家,熬一大锅西红柿酱,蘸馒头、拌面条、裹米饭,有时候一天的饭食里都有西红柿。此刻刚吃过盒子里工艺品般的西红柿,李兰才意识到自己忘了洗西红柿。不过,它们从种子开始,就没有飞蝶蛲虫咬,没有外界的一粒尘埃、一滴泥水,甚至连播种者李兰侍弄它们的时候都戴手套、口罩、帽子。这样种出来的西红柿还需要清洗吗?李兰再一次感到迷茫。

李兰看见自己端西红柿盒子的手,手指纤细,很白。李兰的脸也变白了,她的脸很少晒到太阳,她工作的地方和那些植物一样,风吹不着雨淋不了,太阳也晒不到。植物凭借昼夜不熄的灯光的照耀快速长大,李兰在这样的地方跟着变白变纤细。李兰在变白变纤细的同时也变近视了,于是戴上了眼镜。

用发小的话说,戴上了眼镜的李兰是文文弱弱的,像是有一肚子墨水的样子。戴眼镜的李兰走到毗邻农业智慧园的一块花地边,这是园区新辟的,将原有的油菜地改种了波斯菊。波斯菊花朵繁密,在团团花簇中,李兰看清了几棵旺长的油菜苗,正闪耀着黑亮的属于油菜的光芒。细雨霏霏,油菜苗得雨露滋润,散发出带着微微苦味的清香。李兰蹲在油菜苗边,取下眼镜,低头深呼吸,仰脸大吐气。那样子,像是一个肺被闷久了的人。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种菜这一活动,对于李兰而言,在农业智慧园里进行便被称为“上班”,这种称谓上的差异不仅揭示了她身份的转变,也凸显了现代农业劳动形式的革新。

B.李兰鲜少与昔日一同培训的伙伴在工作中碰面,这反映出现代农业的从业人员往往拥有固定的岗位,并遵循着类似流水线的工作模式。

C.在农业智慧园中,李兰对西红柿的分类方式与王上村的传统方式大相径庭,这充分展现了现代农业中某一作物种类的丰富多样性和精细化管理的特点。

D.品尝了智慧园培育的西红柿后,李兰对自己早年在王上村与现今在智慧园种植西红柿的截然不同感到困惑不解,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种植体验让她心生迷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兰妈妈以幽默的方式调侃李兰,说她“隔山能看见兔子跑”,以此轻松揭示了李兰当年因未专心学业而最终成为农民的事实,既幽默又不失深意。

B.李兰在智慧园和王上村劳作时的外貌对比鲜明,两处汗水都浸湿了她的衣衫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在这两个地方的劳动不易和艰辛。

C.描绘李兰在智慧园种菜的场景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不仅凸显了现代农业的精细管理,也透露出李兰因无法亲身接触种植的蔬菜而产生的淡淡感伤。

D.李兰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西红柿的场景,无疑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她的惊讶之情,不仅展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品质农产品,更为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文中的“眼镜”有何具体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末段写李兰看到改种波斯菊后的田地中有油菜苗和她的动作等内容有何具体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8a068df92dcd4f911c96a4c6ea6f3e7df18e9daf18198918bfee6aea6d139452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①,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②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材料二:

昔者,吴王夫差兴师伐越,罢兵就李。大风发狂,日夜不止。吴王曰:“寡人昼卧,梦见井嬴溢大,与越争彗,越将扫我,军其凶乎?孰与师还?”子胥曰:“王其勉之哉,越师败矣!臣闻井者,人所饮;溢者,食有余。越在南,火;吴在北,水。水制火,王何疑乎?风北来,助吴也。昔者武王伐纣时,彗星出而兴周。武王问,太公曰:‘臣闻以彗斗,倒之则胜。’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愿大王急行,是越将凶,吴将昌也。”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

伍子胥父奢,为楚王大臣。为世子聘秦女夫有色王私悦之欲自御焉。奢尽忠入谏,守朝不休,欲匡正之。而王拒之谏,听谗邪之辞,系而囚之,待二子而死。尚③孝而入,子胥勇而难欺。累世忠信,不遇其时,奢谏于楚,胥死于吴。《诗》云:“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

【注】①阖闾:一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国君。②鸱夷:马皮做成的囊。③尚:伍尚,伍奢的大儿子。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打勾。(3分)

为世子聘[A]秦女[B]夫[C]有色[D]王[E]私悦[F]之[G]欲[H]自御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蚤,通“早”,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字含义相同。

B.兴师,文中指大规模举兵、起兵,与成语“兴师动众”中的“兴师”含义不同。

C.背,文中指反叛、背弃,与成语“背信弃义”中的“背”含义相同。

D.罔极,文中指无所不用其极,与《氓》中的“士也罔极”中的“罔极”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毅认为善始不一定善终,伍子胥说动阖闾是一个好的开始,被夫差溺死江中是一个不好的结局。

B.夫差攻打越国期间,白天休息时做了一个梦,伍子胥根据五行学说和历史典故,认为夫差的梦境是吉利的预兆。

C.伍子胥知道要被杀也没有离开吴国,而范蠡审视利害后离开了吴国,虽然两人结局不同,但子贡对两人的做法都是肯定的。

D.楚王逮捕了伍奢,但没有马上杀他,想诱骗伍奢的两个儿子回来一块杀掉,但伍奢的儿子们没有被欺骗,逃离了楚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胥闻灾异或吉或凶,物有相胜,此乃其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庐,后遭夫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二引用《诗经》中的话语“谗人罔极,交乱四国”,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后春愁曲(节选)

陆 游

当时说愁如梦寐,眼底何曾有愁事。

朱颜忽去白发生,真堕愁城出无计。

世间万事元悠悠,此身长短归山丘。

闭门坚坐愈生愁,未死且复秉烛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一、二句让诗人回想起自己当年所说的“愁”不过是梦呓般的话语,实际上内心并无真正的忧愁之感。

B.三、四句将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进行对比,突出展现了如今的自己已步入暮年,深陷愁苦之中,却无力挣脱,倍感无奈。

C.诗歌的五、六句通过描述万事悠悠来反衬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然而无论生命如何短暂,自己始终向往着归隐山林,过上悠闲自在的生活。

D.诗歌中多次使用“愁”字,不仅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情感,而且与诗歌题目中的“愁”相互呼应,形成了巧妙的照应。

16.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闭门坚坐愈生愁,未死且复秉烛游”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秦风·无衣》中写到周王出兵打仗时,修整戈与矛,共同对付敌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张若虚想到游子们有家难归的现实,不由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启了中国古诗“悲秋”的先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通过描写秋景表达悲情的诗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当今年轻人对玩梗的喜爱更上一层楼。玩梗就像在迷宫中寻找乐趣,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艺术——用解构、颠覆或附和的方式,艺术性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见解。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新词”,大到家国社稷,小到( ① ),都可涉及。这些被赋予崭新意义的“新词”,大都出自年轻人的手笔,也大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的。

出自华为发布会上的词语“遥遥领先”,原本多用来夸大、赞赏某些事物或场景,有种“( ② )”的意味,但伴随着华为Mate60惊艳亮相,华为用这台“争气机”再次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遥遥领先”开始代表了更多的情绪——夹杂着三分骄傲三分认真四分热血。华为手机在一众国产手机中( ③ ),国人的骄傲之情“DDDD”(懂的都懂)。

这些梗大多幽默风趣,因此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进而让人们走向模糊底线、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梗,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或俗语。(3分)

① ② ③

19.材料最后一段有两处隐藏的逻辑谬误,请指出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老板”是如何演变成管理者的呢?这需要从京剧班的体制——名角挑班制谈起。所谓名角挑班制,是指一位名角既是主要演员又是班主。他既是一个戏班的“顶梁柱”,又对班内演员行使“人事任免权”。由于是班主,自然就是经营和管理的职权, ① ,成为“老板”最常见的义项。用以指工商业主及其代理人的“老板”极可能是由此而来,我们见到的较早的使用这一类义项的“老板”是在光绪年间刊行的《官场现形记》。

不过也有人认为,工商业中的“老板”与京剧里的“老板”, ② 。“老板”之“老”是用以表尊敬的意义;“闆(板)”从门从品,会商店意。因为“品”即品物、器物,而店总是有“门”的,遂以“老”称店主。

不管是哪种说法,其中“权威和管理者”的定义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是人们 ③ ,使“老板”成为“拥权得势”的代名词。凡有此特征者皆可称“老板”,正是根据这个含意出发,“老板”还演变为陌生人带恭维意味的尊称。

20.下列句子中的“可能”和“极可能是由此而来”中的“可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B.我们会根据需要和可能安排每个人的工作。

C.真正不表示态度的文艺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D.不要生气,他可能真不知道你现在就到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要形成合理的认知、经得起检验的思想,是否仅仅依靠逻辑就足够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