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去国家博物馆领略享有“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玉龙、去三星堆博物馆观赏被称为“世界铜像之王”的青铜立人像、去南越王博物院见识国内唯一完备的汉代丝缕玉衣……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妨走进一座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宝库,去感叹古人的智慧、感受文博的热度。每一份热爱都不应该被辜负,为更好满足广大游客的参观需求,多地博物馆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比如通过追加门票、提前开馆、延长时间等举措,促成游客与中华文化的美好邂逅。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漫步于一座座博物馆,它们于静默中诉说沧桑繁华,在方寸间一览千年;亦见证国家的历史,跃动民族的根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聚焦教育和研究在博物馆各项业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更好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
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为公众提供教育的重要场所。根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个、教育活动4万余场,新媒体浏览量超过百亿人次,成为最大的校外教育体系。此外,通过持续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在活动多样、供给充足的背景下,参观博物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
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这座桥梁最重要的基石就是研究。唯有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才能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此外,从博物馆的藏品征集保护到价值挖掘,再到公众教育、开放服务、文创产品开发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以研究为基础。由此不难发现,博物馆的两大核心职能——教育和研究,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助于真正实现馆内藏品与观众的“遇见”与“交流”。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传承文化血脉,不再仅仅是史书中泛黄的记忆。博物馆里记录古人的“精彩生活”,也藏着今人的“诗和远方”,充满趣味又令人遐想。我们期待,在博物馆教育与研究职能的充分发挥下,那些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能够在新时代重新闪耀、大放异彩!
(摘编自静子《期待与博物馆的每一次“遇见”》)
材料二: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博物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很多人休闲娱乐、学习研究的重要场所。不论是周末出游,还是度假旅行,越来越多人都会把“打卡”博物馆纳入自己的游玩计划。“文博热”持续升温,既是我国城乡居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强的体现,也是我国文博事业快速发展的结果。
从需求端来看,人们越来越喜欢走进博物馆,是希望去亲眼看看历史书中的“青铜器”“兵马俑”“唐三彩”等文物的真实面貌。在近距离的观赏和学习中,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以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脉络,在润物细无声中更加坚定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譬如,在三星堆博物馆,人们兴致盎然地观察和讨论着造型独特的青铜神树、青铜人像、金面罩等文物,并在畅想几千年前长江上游人们的生活图景中沉浸式感受古蜀文明的辉煌与神秘;在苏州丝绸博物馆,观众只需在小程序上动动手指,就能参与“织造”漳缎,从而简单了解我国传统丝织工艺的智慧和丝绸之美;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人们通过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艺术品和数字光影展,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瓷器艺术宝库的大门,感受中国传统瓷器工艺的登峰造极……
从供给侧来看,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吸引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目前,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有90%免费向公众开放,有的博物馆还在旺季延长开放时间、增设夜场、增加参观名额,有的地方则通过大篷车将文物和展览送到山区、乡村等文博资源短缺的地方。为了提升游览体验,越来越多博物馆借助先进的光影技术和精彩的文艺演出,让逛博物馆变得更加趣味横生;同时,层出不穷的文创产品因融合了古典与现代之美而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进一步拉近了文博与公众间的距离。
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新颖的创意,今天的博物馆已经不只是收藏、保护和展示文物的地方,还是一个兼具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传承文化等功能的综合体,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生活,还能给地方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因此,各地要不断探索当地博物馆保护与利用的创新之路,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让历史在现在和未来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陈锐海《年轻人爱逛博物馆 迷的是文博“大餐”的趣味与魅力》)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走进一座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博物馆,我们在感叹古人的智慧的同时,也见证了国家的历史。
B.走进博物馆,我们能感受到文博的热度,这是因为博物馆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功能。
C.通过线下、线上以及免费开放等多样形式,博物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学习和成长的新方式。
D.新时代我们要发挥好博物馆的研究功能,使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得以更好地传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物馆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只有把公共教育、文创开发工作做好,才能引起研究者对文物的重视,从而促进对馆内藏品的研究。
B.博物馆里记录古人的“精彩生活”,也藏着今人的“诗和远方”,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让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得以传承并绽放新的光彩。
C.近年来,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博物馆,是因为互联网短视频对各地博物馆藏品的趣味传播。
D.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新颖的创意,今天的博物馆走向了保护和利用的创新之路,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了首席位置,吸引全球游客前来欣赏。
3.下列选项对博物馆的描述,更偏向需求端的一项是( )(3分)
A.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于2024年5月28日推出“新九州”系列特展,进入展厅,便可看见镇江博物馆藏的清拓宋《禹迹图》。
B.历经5年的筹备,中国病理技术发展史博物馆日前在北京平谷开馆,这是我国唯一一座病理技术博物馆。
C.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一幅由36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组成的现代作品唐代宫廷乐舞场景吸引记者们驻足。
D.2024年5月28日,上海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启动。通过一张红色数字地图,引领市民和游客踏入被“数字”点亮的红色露天博物馆。
4.要激发人们走进博物馆尚需许多措施,请根据材料写出具体举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打卡”博物馆,校报“文博”栏目选取了材料一,请你作为小编,为其写一段富有文采的导读。要求概括内容,吸引读者,120字以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制服
李占刚
春明穿上制服,他觉得自己很威风。大檐帽,深蓝色制服,臂章,肩章,像军人一样。他来回走了两趟,对着路过的中队长老秦打了个敬礼。
老秦打趣道:“你穿上这身制服真威风!”春明也觉得是,妻子也这样说他,不过他们吵了一架,春明对妻子越来越不耐烦,妻子也是。
老秦盯着他看,指了指自己头上的帽徽,说:“这是什么?”春明说:“帽徽呀!”“那它有什么意思?”“国徽象征着国家,‘人’字飘带象征人民。”春明不耐烦地说①。老秦拍拍春明的肩膀:“要牢牢地记住。”
第二天,春明跟着老秦执勤。春明喜欢执勤,他觉得很兴奋,他把头仰得高高的,胸脯挺得直直的,他觉得自己不是在执勤,而是在检阅,在检阅他的市民,他的城市。看到人们很有秩序地流动,他觉得很满意。
流动好像发生了堵塞,前面道旁,有一群人正围在一起,春明三步两步跨上去,把老秦甩到了后面,他讨厌这种堵塞。春明扒开人群进去,看到人群当中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大爷正在称黄瓜。老人极瘦,瘦骨嶙峋的大手紧紧握住秤杆,脸皱得像风干的橘子皮,只是破旧的三轮车上的一小堆黄瓜还很鲜嫩②。人们看到他们来了,也就慢慢散开了。
春明走到老大爷跟前,打了个敬礼。说:“这里不允许摆摊!”
“那我上哪儿摆?”
“我管你上哪儿摆……”春明的肩头被一只大手按住了,老秦赶了上来。
“大爷,您在路边摆摊多危险啊!这里本来路就窄,车又多,您在这一停,过来买菜的群众有很多横穿马路的,还推着电动车,这里都挤成一个疙瘩了,您说,要为买个菜卖个菜被汽车剐蹭一下子,多不划算?”
“啊!是呀,同志!但我不知道上哪卖呀?这是我自己种的,吃不完,就想着换些零花钱,不也能减轻一下孩子们的负担吗?孩子们都不容易呀!”
“这是好事!大爷。您上政府后街的便民巷吧,咱们政府为了方便咱们老百姓,开辟了好几个便民市场,那儿离这儿最近。”
“好啊!谢谢你,同志!但我不知道便民巷在哪儿呀。”
“没事,大爷,我的同事会带您上那去。春明?”老秦扭过头来,低声对春明说:“给老人安排一个不碍事的空位,爱民家这几天有事,没出摊。把老人安排在他的摊位就行。”
“好吧!”春明涨红了脸。老秦给他正了正帽子,轻声对他说:“你穿制服的样子,很帅气!”
春明看着蹬着三轮一顿一顿向前移动的老大爷,他没觉得自己有多么帅气,相反,觉得有些火气,自己是执法者,怎么变成服务者了?
不过窝火归窝火,看着老人慢腾腾的样子,恐怕到中午也走不到。春明叫住了老大爷:“我替你蹬吧,你跟着就行。”老大爷说:“我怕我跟不上。”他指指自己的腿,春明这才看出来,老人的腿一长一短。“你坐在车上吧!我拉着你。”春明把老人扶上了三轮车。
到了便民市场,春明安顿好了老人,就赶回队里去了。一回到队里,迎面遇到了老秦。春明就气不打一处来:“老秦!我有意见。我是执法者,我手执的是执法的利剑,我打击的是不法行为,我又不是热心的居委会大妈!”老秦扶住春明的背,替他抚平制服上的褶皱,耐心地说:“春明,我们手里拿的,不光是剑,还有盾,那盾是保护老百姓的!”
老秦又抚摸着自己的制服,说:“制服,它代表的不是威风,不是权势,是责任。我们不光要做执法者,更要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靠山,才能对得起它!”
春明沉默了。他想起了妻子的话:“你就不像个人民!”
又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空蓝得舒爽,像极了春明的心情③。他又和老秦一起上岗执勤。当走到菜市场第三排第五个摊位的时候,卖梨的佳琪妈妈突然一头栽到地上,旁边批发香蕉的李勇连忙走上前去,想把佳琪妈妈扶起来。
“别动!”春明发现佳琪妈妈嘴唇有些发紫。他忙走上前去,把手放在佳琪妈妈的鼻子下面,然后又扶住佳琪妈妈的手臂,把手指搭在她脉搏上。然后扭过头,望向老秦,急速地点了点头。老秦抢步向前,清除掉佳琪妈妈口鼻处的分泌物,然后对春明说:“心脏按压,深度5cm,每分钟100次,快!”春明立马开始做心肺复苏。
“1、2……30”“停!做人工呼吸!两次!”……
不知道做了几组,春明只觉得自己的双臂酸痛,他的意识模糊了,但他不能停下。终于他听到了救护车的鸣笛声,双腿一软,坐在了地上。模模糊糊地,他仿佛听到一句:“好小子!我终于可以安心地退了。”然后他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春明醒来时,四周一片洁白,他望见镜子里的自己:面色苍白,满脸汗水,制服皱皱巴巴的。春明连忙抚了又抚,又戴上了帽子——那镶嵌了国徽和“人”字飘带的帽子。他问自己:“你是个执法者吗?”“是!你是最好的执法者!而且是最帅的!”不知什么时侯,妻子的手攀上了他的肩膀,温柔地对他说④。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写春明穿上制服后“像军人一样”,并对着老秦“打了个敬礼”,表明了春明因成为一名执法者而高兴。
B.文章写第二天春明执勤时觉得是“在检阅他的市民,他的城市”,表明了春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而是把自己置于人民之上。
C.文章中老秦与大爷对话,巧妙地帮助老人解决了摆摊的问题,避免了春明和老人的争端,为春明争得了脸面。
D.春明抢救佳琪妈妈这一情节,既写出了春明作为一名执法者敢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表明春明成长为了一位成熟的执法者。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运用神态描写,表面上看是写春明对老秦的叮嘱感到不耐烦,其实为下文情节冲突作了铺垫,为春明态度的改变埋下伏笔。
B.句子②重点突出了老人的手和脸,并通过“紧紧握住秤杆”这一细节,表明老人“极瘦”的形象以及生活极其贫困。
C.句子③这一句承上启下,既写出了春明明白了穿上制服代表着一种责任的舒爽心情,也为后文春明主动救人张本。
D.句子④“攀上”“温柔”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妻子对春明变化的欣慰,这一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留有余味。
8.中国文学喜欢用“草蛇灰线”的写作技法,使前后情节有一定的照应。请在文中找出两例,并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又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注】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治法明,则官无邪;国务壹,则民应用;事本抟,则民喜农而乐战。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故民壹务,其家必富,而身显于国。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若此而功臣劝,则上令行而荒草辟,淫民止而奸无萌。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节选自《商君书·壹言第八》)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净,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注】抟:通“专”,专一。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打勾。(3分)
虽有脱[A]身之人[B]纵不遭[C]刑戮[D]皆辛苦[E]仅免[F]甚为[G]时论所贬[H]黜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意为清明,与《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明”词义相同。
B.下,指轻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的“下”词义不同。
C.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
D.迁擢,迁指的是调动、提升,擢指的是提拔、选拔。这里指提升官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君认为,民众肯为国家拼死效力,是因为君主在朝中设立荣誉名称和爵位,设置了明确的奖赏和惩罚的制度。
B.商君认为,民众专心从事农耕作战,那么这样的家庭一定富裕,而且民众也会在国中显贵,从而进入朝廷为官。
C.唐太宗以隋朝为例,指出那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虽有主见,但酿成祸乱,提醒人们细想其中的道理。
D.王珪认为,近代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施用刑律来治理国家,结果儒术受到破坏,也失去了古代淳朴的民风。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从事于农也,不可不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商君和唐太宗认为身为国君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请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怨王孙·春暮
李清照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起句写景,“重门”表明府第森严,“深院”写出了深宅之中的人的寂寞惆怅。
B.上片三、四句写词人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身边无人,只有大雁相陪。
C.上片末两句运用设问句,写出了词人离恨之中的无尽思念,其情尽在“绵绵”一词中。
D.下片“多情”一句与上片“绵绵之恨”句自然衔接,妙似天成,足见词人构思工巧缜密。
16.请分析下片“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是如何写出词人的愁思之情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中以堆土成山为喻,阐述了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__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词人年华虽逝,晚景略显悲凉;但是自己不以为意,在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已经达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
(3)蝉,因其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声远时短等特点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成为一众雅士寄托情思的物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肩颈很重要,肩颈部是连接头部与躯干的桥梁,承担着人体头部血管、神经、经络与全身的沟通,它的健康 A 。
①肩颈堵塞会直接影响面部的气血循环,②导致面部晦暗、没有光泽、肤色不均、皮肤松弛与实际年龄不符,③脸部还会有倦容、抵抗力差、易过敏、易留色素印等脸部问题,④虽做了面部专业护理,⑤却没多大效果。⑥肩颈堵塞也会头部供血不足,⑦导致头晕、偏头痛、记忆力减退、健忘、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入睡难。⑧肩颈阻塞后,⑨手按上去就会有痛感、酸胀感,⑩有的还有肩胛骨缝痛、经常四肢发麻,手脚冰凉,做事韧性差,易在短时间出现疲劳。肩颈堵塞还会导致激素分泌失调、交感神经敏感,出现易怒、不自信、多疑的情况。
中医讲,调节人体最好的良方就是打通气血,若气血不畅,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就会堆积在肩颈,造成肩颈硬化。所以我们可以
B 。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多年前我在江南古镇邂逅了一场梅雨。那时,古镇尚未成为旅游打卡景点,游客寥寥,老桥流水,青石小路,灰墙斑驳,黛瓦森森……还是百年前的模样。转进一间深宅,雕梁画栋间晾晒着斑斓衣衫,缕缕饭菜香从灶间飘出,弥漫着浓浓的烟火气。几位忙碌的老人对6j/saH6X1JbX1nl9LKcCGUdl0U2+8tBQchR4TpcPrd8=贸然闯入的我们不以为忤,而报以微笑。抬望眼,幽深的天井正映着一方天空,瓦蓝瓦蓝。正流连,忽而一团团灰暗色的厚云翻滚着,飞卷着,如潮水般涌来,很快盈满了天井上空,院落变得幽深黯淡。在院子里剥毛豆的婆婆们说声雨要来了,赶紧提着竹篮躲到了廊下。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先是有风急急吹过,雨点紧跟着就下来了,院子中央灰白的大石砖被雨点击打着,着了色,泛着白亮亮的光泽。雨,一阵急一阵缓,望不到尽头的雨帘扬起一团团水雾,朦胧了远近风物。檐廊上的雨水积不住了,顺着瓦片从四边檐角流淌下来,似四条细细的白练,直挂地面,溅起一朵朵水花,沟渠渐渐盈满,聚拢起来,顺势汇聚到院子中心,这不就是所谓的四水归堂么?若没有那场突如其来的梅雨,如何见得如此精妙的匠心。梅雨,骤然而至,骤然而止,水雾散去,楼阁庭院纤尘不染,泛着水洗之后的清亮,似滤尽了人间忧烦。经雨,却如沐春风。
20.文中加点处的两个“一团团”也可改为“一团”,说说保留“一团团”三字,语意上有什么好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锤炼语言,需要灵活使用不同的句式。请从句式的角度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巍巍虎丘塔,千年姑苏城”,江苏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织就经济繁荣与人文鼎盛的“双面绣”;“留下一条街,护好一座城”,福建福州三坊七巷铭刻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江西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留存惊心动魄的红色记忆……文明如潮,浩荡弦歌,奔腾千载生生不息;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涓涓细流汇成江河。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