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采茶戏在高中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应用

2024-11-10 00:00周会珍
艺术大观 2024年22期

摘要:宜春采茶戏,是江西地区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更是宜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宜春采茶戏在高中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应用价值,全面分析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学生反馈以及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对宜春采茶戏历史渊源、艺术特征的研究,并结合其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具体实践案例,探索宜春地域音乐文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期望通过对本地音乐文化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探索,能够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采茶戏;高中音乐;校本课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3

宜春采茶戏,源于民间灯歌,根植于早期宜春的民间灯歌和傩舞等艺术形式中。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明清时期本地瑞河戏、锣鼓戏等其他剧种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宜春采茶戏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保护。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宜春采茶戏概述

(一)历史渊源

宜春市自古就是歌舞、戏剧之乡。早在汉代,就有歌舞表演的传统,人们经常表演高跷抡叉、跳丸弄剑等百戏之艺,通过表演来祈求平安富足。宜春采茶戏,虽然名字与茶有关,但它并不是直接从采茶活动中发展而来,而是在与其他地方剧种(如瑞河戏、锣鼓戏)融合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些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

相传,在汉武帝元光四年(公元前131年),宜春就建有“金沙台”,系当时专供宴集歌舞之所。明初时期木偶戏盛传于宜春,因木偶艺人所唱声腔和剧目大都来自弋阳腔,故称“阳戏”。于这一时期相继兴起的戏剧还有瑞河戏、锣鼓戏等地方剧种。清代《熊太守诗赋稿》有诗云:“绛云春半酒旗风,尽醉流觞看赛洪。”据戏曲普查得知,乾隆年间有个“洪福班”,就是有名的瑞河戏班,该班有80多人。演出剧目有《四游》《四传》,表演有跷工、武打、吞刀、吐火、打布、打蛋、滚钉板等。其精彩表演,扬名于赣江两岸。诗中所述“赛洪”,即有超过“洪福班”之意。

宜春锣鼓戏的兴起,大约是在嘉庆年间(1796—1820)。诗词有云,“市上新来三脚班,家家唱到即予缓。彩灯童戏才搬罢,又抱竽笙出近关”,诗词内容就是描写宜春锣鼓三脚班的兴旺景象。宜春锣鼓戏剧目十分丰富,如《二度梅》《碧玉簪》《绵羊记》等数十个剧本。唱腔也很丰富,有板腔体本调和民歌小曲等,这些艺术素材全部为宜春采茶戏所吸收。

(二)发展演变

从清代开始,宜春的演出场所随着戏曲的蓬勃发展而增多。据戏曲普查,全县共有古戏台194座,按习俗,每年从农历正月开始一直到年底,几乎月月都有戏演。正月唱新年戏,二月唱娘娘戏,三月唱财神戏,四月唱青苗戏,五月唱端午戏,六月唱荒戏,七、八、九、十月唱庙会戏,十一月唱娱乐戏,十二月唱封箱戏。除此之外,还有关王戏、求雨戏、修谱戏、打醮戏、娶亲贺寿戏、驱邪治病戏等[1]。

宜春采茶戏最初的表演形式为文堂戏(或叫坐堂戏),规模小且设施简单,主要演唱民间地方小曲小调。20世纪中叶,经过艺人的改编和创新,引入了《文南词》等新的元素,丰富了演唱内容,曲调更加优美动听。

随着时间的推移,坐堂戏的演出场合逐渐从厅堂搬到村前场子上,表演形式也更加丰富,从单调的说唱发展成舞台化妆表演。盛行的“普通调”(正名乙字调,由文南词演化而成)被确立为宜春采茶戏的“本调”或“母调”,成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的宜春采茶戏,在传统的丝弦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唢呐、笛子等伴奏乐器,并引入借鉴京剧中“唱念做打”等规范程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宜春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戏剧百花园中绚丽绽放,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三)代表剧目

作为江西省宜春市的传统戏剧,宜春采茶戏代表剧目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期剧目大小共有300多个,既有展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剧目,也有展现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的剧目。采茶戏剧目中,最常见的题材是表现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如《锄豆草》《锄烟草》《锄棉花草》等,这些剧目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表演,展现了农民辛勤耕耘和收获的场景。还有的是展现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如《破镜记》《荞麦记》等,这些剧目情感丰富,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采茶戏的艺术家经过精心挑选和改编,对中国传统的其他戏曲剧种进行改编移植,将原剧目的精华部分融入采茶戏中,使之焕发新的艺术魅力。如从瑞河戏移植而来的《天官赐福》;由宜春道情改编的《四美图》;从黄梅戏移植过来的《白扇记》;由越剧改编的《泪洒相思地》等。

采茶戏剧目中,最能引起观众热烈反响的,还是艺术家自编自导的传统剧目,如《孙成打酒》《打花鼓》《四九看妹》《南瓜记》等[2],这些传统剧目,既保留了采茶戏的传统元素,如淳朴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又融入了现代的创新思维,使得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通过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角色表演,整个剧目更加生动有趣,展现了采茶戏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

二、宜春采茶戏的艺术特点

宜春采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瑰宝,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价值,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充分展现了宜春地方戏曲的独特韵味。

1.唱腔的独特性。宜春采茶戏的唱腔独具匠心,融合了瑞河戏、锣鼓戏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丰富多样的曲调,流畅悦耳的旋律,跳跃欢快的节奏,让采茶戏具备了浓郁热烈的生活气息,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2.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宜春采茶戏的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既有文堂戏这种规模较小、设施简单的形式,主要演唱民间地方小曲小调;又有舞台化妆表演这种更为正式、演员乐手分工明确的形式,表演内容更为丰富多样。这些表演形式,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戏曲韵味。3.服饰的鲜明特色。宜春采茶戏演出服装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色彩和样式上,以绿色、黄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不仅凸显了茶叶采摘的主题,更增添了清新自然的氛围。女性舞者的服装上常常装饰有类似叶子的元素,凸显了飘逸的舞姿;而男性舞者则多穿着深色的短袖衬衫和同色系的裤子或短裤,展现了采茶劳作的形象。这些服饰设计巧妙地融合了戏曲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享受[3]。

宜春采茶戏在音乐、表演、服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宜春采茶戏,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其艺术精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宜春采茶戏在高中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实践案例

本案例以宜春采茶戏经典剧目《孙成打酒》为教学蓝本,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旨在引领学生全面领略宜春采茶戏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提高戏曲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明确

1.审美感知。培养学生欣赏和鉴别宜春采茶戏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宜春采茶戏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及基本艺术特征,深入理解并体验宜春采茶戏艺术魅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2.艺术表现。通过探究、合作、创新等方式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学生掌握宜春采茶戏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及音乐风格,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3.文化理解。通过宜春采茶戏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采茶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过程优化

1.导入激发兴趣。播放《孙成打酒》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分享初步感受,激发学生对戏曲剧种和人物角色的好奇心。2.知识系统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详细介绍宜春采茶戏的历史、艺术特色、唱腔特点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实践角色体验。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剧中人物的唱腔、表演动作,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宜春采茶戏的艺术魅力。4.赏析深入交流。观看采茶戏专业演员演出视频,引导学生从唱腔、表演技巧、剧情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赏析和评价,促进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5.分享交流心得。分组学习,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三)课外拓展丰富

1.成立采茶戏社团。鼓励学生自愿加入“校园采茶戏”社团,深入学习并传承宜春采茶戏。2.专业讲座互动。邀请宜春市采茶剧团专业演员到校开展讲座,传授表演精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3.校园演出展示。举办校园采茶戏演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四)实践案例自我评估

本案例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审美体验、实践探究、文化认同等方面全面了解和体验宜春采茶戏。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课外拓展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宜春采茶戏在高中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宜春采茶戏引入高中音乐教学,学生普遍表示对宜春采茶戏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被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尤其是其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表演形式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唱腔。宜春采茶戏校本课程,在提升音乐育人功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提升音乐素养,深化音乐育人功能

1.丰富音乐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宜春采茶戏,可以接触到传统戏曲中独特的音乐元素,如曲调、旋律、节奏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音乐知识体系,也让他们更加直观、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宜春采茶戏中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如高亢激昂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等,都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音乐学习素材,帮助他们提升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2.增强实践能力

通过采茶戏的角色扮演、唱腔模仿等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应用到采茶戏中的实践表演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舞台表现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相互协调、配合默契,这种合作过程也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培养艺术审美

宜春采茶戏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和文化美,引导学生形成更加细腻、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宽广的文化视野。通过学习和欣赏采茶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水平都能得到快速提升。学生在接触和了解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时,也能够更加包容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存在,形成开放、包容的审美观念。

(二)营造艺术氛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激发学生兴趣

宜春采茶戏的独特魅力和地方特色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习采茶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宜春地域音乐文化,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通过参与采茶戏的表演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从而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2.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采茶戏在校园中的普及和推广,校园文化氛围将更加浓厚。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采茶戏演出和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和机会。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促进文化繁荣

通过引入宜春采茶戏等传统文化元素,学校可以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和艺术选择,还能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各种文化交流和合作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传承传统文化,拓宽学生视野

1.弘扬民族精神

宜春采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学习采茶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之情,坚定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促进文化交流

通过学习宜春采茶戏等传统文化元素,学生可以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特色。跨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改进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传承文化精髓

传承与发展宜春采茶戏,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通过学习采茶戏等传统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坚定的文化自信,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责任感,为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沐粟.“符号化空间”下高安采茶戏的传承表述[J].歌海,2019(02):33-35+39.

[2]马岩波.跟我学唱高安采茶戏[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5.

[3]龚剑,熊洁.高安采茶戏旦角舞蹈表演特色探究[J].中国戏剧,2021(06):93-94.

基金项目:江西省宜春市社科研究“十四五”(2024年)一般课题成果“宜春采茶戏在高中音乐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4SK195)。

作者简介:周会珍(1978-),女,江西万载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高中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