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茌平剪纸作为聊城市历史悠久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聊城劳动人民在生活的文化需要和审美要求下创作的传统民间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在如今的数字时代的语境下,茌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数字动画作为当下先进的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为茌平剪纸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合乎大众审美的融合路径。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动画与茌平剪纸融合发展实践方案,以期促进茌平剪纸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
关键词:“非遗保护”;茌平剪纸;动画赋能;“非遗”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0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在特定的区域和语境下产生、发展、传承的文化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璀璨标志,更是衡量文化进步与文明程度不可或缺的重要尺度,“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1]。
1993年,茌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9月,茌平剪纸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提升了其文化价值和地位。[2]然而,目前茌平剪纸的相关研究,多围绕基础理论研究,或是研究其传承现状。实践层面,则主要围绕建设专题展馆、文旅融合项目、儿童剪纸教育等传统发展模式展开。总的来说,研究总体较为基础,实践研究仍旧聚焦于茌平剪纸传统发展模式,结合时代背景,针对茌平剪纸的转型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显得蜻蜓点水。在数字技术飞速更新换代、信息传播模式急剧转变的当下,茌平剪纸迫切地需要适应并应对挑战。本文由茌平剪纸的传承困局入手,旨在探讨数字动画为茌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途径,并为其活化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茌平剪纸的传承困境
(一)传承方式固定,传播渠道僵化
茌平剪纸多以家族为纽带,以区域为脉络,通过代际传承、师徒传承,以及居民走街串巷的口口相传,得以绵延不绝。后期也逐渐演化为付费教学、中小学课外兴趣班等多种教授形式。然而,这种传承方式十分受到地域的限制,必须依托面对面的方式完成教学,耗时较长,影响范围较窄。除此之外,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的语境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信息获取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传统的传播路径不再适应当今即时性、多媒体性、个性化、去中心化的传播范式。
(二)受众人群局限,影响圈小
茌平剪纸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其内在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的自我生存与适应性上,也依赖于社会大众生活的关注和喜闻乐见。过去,茌平剪纸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诸如婚庆节庆、空间装饰等社会文化活动中,茌平剪纸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更是承载和传递地方文化的重要媒介。虽然如今在聊城周边区域仍能看到当地剪纸的身影,但其受众基础主要局限于周边乡村的中老年人群。在全媒体传播场域的影响下,传统的区域性传播模式的辐射范围遭受了压缩。同时,如今青年一代,作为社会文化的“主力军”,受到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于这种被视为“过时”的艺术形式表现出较为淡漠的态度。
(三)发展方式固化 与时代脱节
茌平剪纸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基础理论,多从民俗学、美学、设计学等角度对其功能、文化、风格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或是追本溯源,研究其传承现状及困境。实践应用层面,则主要围绕建设专题展馆、文旅融合项目、儿童剪纸教育等方向展开,力求推动茌平剪纸的传承与活化。总的来说,研究总体数量不多,在结合当下“两创”时代背景对茌平剪纸的数字化发展研究的领域则是空白的。
二、数字动画赋能茌平剪纸的时代价值
(一)文化价值
宏观上,在“两创”方针的指引下,研究数字动画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是契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战略任务和主体工程。茌平剪纸,作为备受珍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该研究有利于为地方非遗的保护与振兴提供依据,对地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积极意义。微观上,研究茌平剪纸数字转型与发展,将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可以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便于茌平剪纸破除地域的局限性,增强其文化影响力,实现茌平剪纸“走出”聊城,焕发时代风采,从而进一步增强茌平剪纸的文化内在驱动力。
(二)应用价值
2019年至2024年,“非遗”动漫化的相关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各类学术活动的开办,吸引了不同领域各国的学术机构和组织的广泛参与,“非遗”动漫化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全球性的对话平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彰显了跨界合作的活力与创新,共同推动非遗动漫化的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在商业动画呈现上,从1985年的《葫芦兄弟》,到今年上映的《白蛇·浮生》,皆与“非遗”融合,并在口碑上和商业价值上取得了双重成功。这些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动画的表现形式,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视角。
研究数字动画赋能茌平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旨在应对茌平剪纸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功能用途的局限性、传播渠道的固化,以及传承形式的单一等难题,提供了数字化的解决思路。同时,在新媒体时代的语境下,数字动画技术能为茌平剪纸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提供无限可能。探索将茌平剪纸与数字动画结合,既可以加快茌平剪纸艺术与大众生活的对接,为茌平剪纸的自我创新发展赋能,又可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感,又通过对“非遗”元素的运用,为动画创作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三、茌平剪纸与数字动画的融合路径
(一)立足文脉传承,以动漫IP形象再现茌平剪纸文化价值
茌平剪纸大多以红、白、黄、黑为主色,如图1、图2所示的历史名人三色剪纸。线条遒劲有力,布局灵动自然,别具匠心;造型夸张,多用动物拟人手法;寓意深远,富有趣味,其艺术特征包括“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在方寸的纸张之间彰显自由洒脱的意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承载了当地历史文脉的发展历程。网络技术的广泛渗透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化,明显重塑了当下审美表达的形态与传播路径,使得当下审美趋势呈现出网络化与族群化特征。个体的审美偏好不再是孤立形成,而是很大程度上受到算法推送的数据流和网络热点的影响,并在网络空间中激发了基于共同审美趣味的社群集结。传统茌平剪纸必须打破固有的“受众群”和“传播圈”,面向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消费群体。
目前,我国的ACG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千亿元,消费群体持续扩张。其年龄层也由年轻人向全年龄层辐射,打破了“二次元=年轻化”的固有印象[3]。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包括ACG产业,被明确列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茌平剪纸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承载了当地历史文脉的发展历程。故而,可结合地域文化,从茌平剪纸的布局、形象、线条、色彩上抓取亮点,将有代表性的剪纸审美要素提炼整合,并结合当下审美趋势和市场需求,加以构成、简化、重组,对茌平剪纸进行审美上的再创造,设计出既承载深厚文化价值,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数字产品,包括IP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相关文创产品设计等。一方面,这些数字产品可直接为后续的数字动画的角色造型提供前期资源。另一方面,可直接转化为实体系列文创产品和主题IP盲盒,面向潮流市场。借助IP联名产品、社群营销IP化、线上推广、多元化连接等方式拓宽受众人群和消费渠道,促进消费者对茌平剪纸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二)彰显文化内涵,数字动画技术推动茌平剪纸跨媒介叙事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认为跨媒介叙事是“让故事横跨多种媒体平台展现出来,其中每一个媒介都有新的文本为整个叙事网络做出独特且有价值的贡献。叙事过程中的每种媒介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4]。
除了传统的装饰剪纸外,茌平剪纸也逐渐衍生出了兼具审美性和叙事性的“故事剪纸”。如图3所示的饱含乡村野趣的《空心挂面》民俗剪纸,由三联构成,每一联刻画一个瞬间,连起来便是由剪纸构成的“漫画”,这是民俗艺术家将剪纸跨越图像叙事自身特性的成功实践,是图像与叙事交融的典范。而数字动画则能在此基础上,打破静态图像的桎梏,展现图像的动态变化,为故事剪纸的叙事和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数字动画技术赋能茌平剪纸跨媒介叙事,其一,可打破固有的剪纸作品的展出方式,为剪纸艺术提供了新的媒介平台。形式上,数字动画可通过动态图像处理的方式将剪纸艺术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空间处理上,三维动画建模技术可将剪纸艺术由平面转化为立体,由“点”“线”转换为“面”“结构”。其二,在传统剪纸的创作模式下,创作者通常是主导的叙事主体,不仅需完成剪纸创作,大多还兼任作品“媒介运营”的工作。在这种“小作坊”式的运营模式下,消费者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作品。而借助编程和交互技术的支持,可将茌平剪纸以“交互动画”的形式呈现,保障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审美偏好,选择、重组剪纸素材,参与到作品的再创作中。总的来说,推动动画技术赋能茌平剪纸将剪纸艺术的观看模式由“仅可视”扩展为“可触”“可变”“可玩”,更进一步地提升了消费者的参与感,激发了消费者的创作动力,催动消费者成为“二次创作者”。
(三)构建“AICG”+“动画艺术”模式,促进茌平剪纸传承发展
以传统的逐帧绘制或是三维搭建的方式创作茌平剪纸动画,对时间成本和人数都有较高的要求。在信息时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可辅助艺术家完成从资料的整合到动画转化的全流程,为茌平剪纸动画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素材积累上,可运用数字化采集技术、云计算平台建立茌平剪纸数字档案,对其分类、风格、用途科学归类,建立完善的茌平剪纸艺术数据库和数据模型。而ChatGPT、Claude等语言类AI,可对前期的创作大纲整理细化,梳理世界观,总结关键点,生成文字分镜。视觉设计的环节可使用Disco Diffusion、Midjourney等AI图像处理工具,依据茌平剪纸的艺术特性生成多种风格化图像,为创作提供灵感,辅助设计师完成美术设计。Gen-2中的“Motion Brush”(运动笔刷)功能,则能基于静态图像的引导,数字运算,实现“图像生成视频”的高效转化,而DaVinci则能为剪辑后期提供强大的辅助。在茌平剪纸的动画展示互动过程中,可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全息影像技术,为“非遗”数据提供沉浸式展示,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
2022年,由AI生成动画短片《THE CROW》获得了戛纳短片电影节最佳短片奖。今年,中国传媒大学DigiLab实验室制作的水墨风AI动画短片《龙门》也在巴西国际电影奖实验短片单元获得提名。这些成就证明了AICG技术在动画艺术领域的影响,表明人工智能生成艺术逐渐被主流艺术认可,人工智能技术在动画艺术领域的应用也将更为广泛和深入。通过“AICG+动画艺术”的方式赋能剪纸动画,不仅能提高动画制作的速度和效率,拓宽了创作的可能性,还将大大缩减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提升茌平剪纸动画的转化效率。
四、结束语
通过数字动画,茌平剪纸的传统美学得以在现代媒体中焕发新生,吸引更多青年人的目光。同时,这种创新的融合方式也为动画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灵感来源,使得作品更加多元和深刻。这样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还能激发出新的创意火花,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开辟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张铮,仲宇璐.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两创”——以非遗传承为例[J].北京文化创意,2024(01):33-40.
[2]王冬青.聊城民间剪纸艺术浅谈[J].人文天下,2020(24):142-144.
[3]冀源,胡高,匡澍.ACG产业实现更高效的商业化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11):224-225.
[4][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简介:鲁文凌(199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从事数字文化产业、数字媒体艺术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