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属于城市交通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保定市徐水区境内的G4京港澳高速入口处。本文以《燕赵故事》为例,从“在城市交通空间里雕刻燕赵文脉”“采集文化精髓塑造视觉空间”“融入传统技艺,建构清新视觉”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锻铜工艺在《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中的应用,以当代视角下解读设计中呈现的燕赵文化历史精神风貌。
关键词: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交通空间;历史文化;技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03
空间包括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在公共空间中设置的艺术品承载着传播文化艺术观念并与审美受众互动的功能,同时也象征了公众的权利与生活状态,《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就是彰显这一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高度重视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在公路的实用性的基础上,为提高公路公共区域的文化品位,许多供观赏的艺术品被设置在公路的重要位置,成为城市文脉的节点,为公路入口等关键位置增添靓丽的景观。人们经过此地,短暂驻足观赏、留影,为平淡的乘车过程增添了文化趣味,向外来人员诉说着此地悠久的历史底蕴。
据实地调研,该锻铜浮雕壁画长68米,气势恢宏,由六个故事构成,左侧三幅,右侧三幅,中间为龙图腾,那么为何中间要放龙图腾,普遍意义上讲,龙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标识,中华儿女都是龙的传人。但放在此处的确有特殊意义,因为龙图腾的发源地就是徐水釜山,黄帝时期将大小部落的图腾整理、拼凑,最终出现了龙图腾的雏形(见图1)。例如《史记》十二本纪·五帝本纪中写道:“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文中提到的合符釜山就是现在的徐水釜山,这就是为何此锻铜浮雕壁画用龙图腾作为视觉中心点的原因。
一、在城市交通空间内雕刻燕赵文脉
(一)以本土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为序列的叙事方式
《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是以时间为线索,把保定市徐水区境内的历史文化高度提炼串联在一起,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历史文化中认识和了解保定市徐水区的重要视角。锻铜浮雕壁画的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脉络为题材的特点,集中概括为两大类,分别是以当地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创作和以当地民俗文化故事为题材的创作。其中,南庄头古人类遗址;黄帝合符,武遂釜山;田光义谏,荆轲刺秦王;铁遂城咸平二年,杨延昭冰城之役为重大历史题材。千年古烧锅,美酒刘伶醉以及北里狮舞,北师之宗为民俗故事题材。壁画中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与各个历史阶段典型的建筑物、器物等,在设计者的精心构思下巧妙地融为一体,集中地反映出当地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主体精神。
锻铜浮雕壁画以当地历史脉络为序列的叙事方式,个人尝试从观众的角度进行初步总结的优势有:首先,短时间内高效地认识和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由于壁画的尺幅有限,容纳的内容不多,因此需要简洁明练的表达。铜雕壁画中集中概括了当地自史前文明到近现代历史文明期间的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观众可以在参观铜雕壁画的过程中,较为快速地、全面地认识到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其次,营造灵活、新颖的视觉体验感。铜雕壁画的构图方式采用了壁画中常用的散点透视法,使观众的视觉焦点并不集中于某个历史阶段的局部,而是随着观者视点的移动产生多个视觉焦点,进而了解到不同场景中所涉及的内容情节。最后,在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地域下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例如,铜雕壁画中以较大的尺幅描绘了黄帝合符,武遂釜山的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自古以来就有多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意识。
(二)长卷式构图形式中画面分割与衔接的具体样式
长卷叙事式构图的特点是描绘的内容多,画幅长,一般采用连续性的绘画手法,利用山川草木、古长城等带有符合主题地域性的意象作为背景来丰富画面,附着在每个画幅上,表现一个场景或情节。《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把当地具有代表性影响华夏文明历程的重大事件以长卷式构图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铜雕壁画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伟大民族精神。该锻铜浮雕壁画也是以当地的历史发展脉络为序列的叙事方式,以时间为线索,把当地的文化与重大事件、非遗技艺民俗等串联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历史文化中认识和了解当地文化的重要视角。经过考察以及翻阅文献可以得出,壁画中的六个故事是依照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顺序来排列的,分别是新石器时期、上古时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北宋时期、近现代时期等。该作品采用了长卷式构图形式的叙事方式,这样的构图设计是具有很大优势的。首先,可以使人在短时间内高效地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历史文脉的魅力。其次,画面具有冲击力、震撼力的视觉体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最后,展现了此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推动了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1](见图2)。
二、采集文化精髓塑造视觉空间
(一)人物、器物的写实性表现
《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属于历史性、纪念性的壁画种类,这种类型的铜雕壁画表达的内容多是具体的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它的特点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以情节和故事为铺垫,尺幅巨大,场面恢宏,人物形象众多,层次丰富。同时,这幅壁画以历史进程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或发生过的事件为表现对象,以再现即写实表现手法展开创作。因此,公共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使人受到感染和鼓舞,在肃然起敬中提升个人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与器物形象,艺术家运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还原了其真实面貌。写实性表现手法的优势在于:观者可以在边走边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从视觉感官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为逼真地认识和了解到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貌。此外,从壁画的图像资料中可以看出,壁画的创作在忠于真实事件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处理,突出了人物形象、器物形象的外形轮廓,使主体人物更为突出[2]。
(二)统一式背景的装饰性表现
壁画中除了大范围以写实性的表现手法为主以外,背景图案一般采用连续性的绘画手法,利用符合主题地域性的意象作为背景来丰富画面,把各个故事情节串联在一起,以装饰性的手法加以呈现。可以看到,壁画中的装饰性图案相对写实性、立体感突出的物体造型而言,它们更趋于平面化、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其在锻铜浮雕壁画中起到统一画面与丰富视觉语言的作用。
《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中装饰性图案的造型特点。第一,构图的整合性。壁画中的装饰性图案造型与构图是有机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装饰性图案在锻铜浮雕壁画构图形式规范中发挥重大作用。例如,若把壁画的构图看作整体画面的“势”的话,装饰性图案的造型则是局部的“质”,就是说“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这说明了,这幅锻铜浮雕壁画中装饰性图案的造型与构图的相互关系。第二,装饰性图案的造型与公众的识别性。壁画中的装饰性图案的造型是以一定的“趣味性”和“意味性”为创作主旨展开的。但其“味”首先要具有公众性,具体来说,它应该是美观的、观众易于识别的,要满足多个层次欣赏群体的审美需要。另外,因为锻铜浮雕壁画具有保存性长久的特征,装饰性图案的造型设计应当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壁画中装饰图案的造型是选择了我国太行山脉、万里长城等作为背景图案的。壁画把当地具有代表性影响华夏文明历程的重大事件以长卷式构图的方式有机组合在一起,集中反映了铜雕壁画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伟大民族精神,并且公众识别度高。这些装饰性图案不仅使整幅画面有机地统一起来,还为画面增添了不同的风格样式,丰富了观众的视觉体验(见图3)。
三、融入传统技艺,建构清新视觉
(一)高浮雕、中浮雕与薄浮雕所形成的立体对比
通过现场调研《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可以看出这幅壁画的创作上,为达到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画面中运用了高浮雕、中浮雕与薄浮雕综合的表现形式。首先,主要人物的形象都是以高浮雕的表现形式进行塑造,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纵深感。其次,其他人物以中浮雕的形式呈现,与主要人物形象拉开空间距离,视觉上也产生一种轻重缓急之感。另外,作为统一画面构图的装饰背景图案以薄浮雕加以呈现,在视觉上整体居于后方位置。锻铜浮雕壁画中,通过高、中、薄浮雕所形成的立体对比,充分表现出了人物、器物、装饰背景图案之间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观者以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例如,该锻铜浮雕壁画中的武遂釜山、黄帝合符壁画部分。黄帝的形象最为突出,运用了高浮雕的表现形式,形成视觉的第一梯度;视觉的第二梯度分别是随从大臣、将领征战、逐鹿中原的情景再现,运用了中浮雕的表现手法,起到画面空间过渡自然的作用;第三梯度为背景装饰性图案。带有符合主题地域性的意象作为背景来丰富画面,运用薄浮雕的表现形式,在画面中大范围使用,用来统一画面的构图[3]。
(二)通过光线的强弱对比来增强整体视觉空间效果
光线对空间的构筑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光线,就无法在夜晚构建锻铜浮雕壁画的空间感。光在浮雕艺术应用中包括自然光源与人工光源,其中自然光源多适用于室外锻铜浮雕壁画,根据太阳光直射角度的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产生相应的艺术效果;人工光源相对自然光显得更加主观,主要应用于室内锻铜浮雕壁画,人造光源可以主观地调节光照的强度、角度等方面,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影子在锻铜浮雕壁画的应用也同样重要,有光亦有影。阴影使锻铜浮雕壁画的体积感得以塑造,空间感得以构建。《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与周围空间环境处理得如此和谐离不开光线强弱对比的应用。该锻铜浮雕壁画的下方布置了一圈围绕整体浮雕的打光等,用于夜晚照明聚光,以及起到整体照明的作用。夜晚再看锻铜浮雕壁画的效果,增添了一丝神秘感,故事性更强。由此得出,环境空间中通过光线的强弱对比使空间层次变化丰富,观众的视觉上也是轻重缓急各有定位。锻铜浮雕壁画与高速公路整体空间环境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然光与人造光线强弱对比,使面积巨大的锻铜浮雕壁画与高速公路整体空间环境融为一体,进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视觉效果[4]。
四、结束语
锻铜浮雕壁画是过程的艺术,是艺术家与公众互动的产物,它注重的是作品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它是一种合作,是有文化的公共空间与观者的沟通,是艺术品设计者与观者的互动,也是艺术品制作者与观者的交流。其中,一段历史的语境也印刻在观者心中,让人们多一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在生活中更多一分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对一切文化没有偏见的珍视。通过以上解析,希望能够深入阐释《燕赵故事》锻铜浮雕壁画的创作内涵,充分表达设计师的文化情感和审美理念,并且揭示当地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背景,引导观者理解、欣赏并走进燕赵文化。
参考文献:
[1]崔冬晖.当代中国轨道交通空间设计方法新趋势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9.
[2]周子龙.公共艺术在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中的特点和应用[J].艺术科技,2015,28(09):189.
[3]张洁.体育文化元素在当代壁画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23.
[4]王艳飞,张丽.现代锻铜工艺技法的研究——以锻铜浮雕壁画作品《长城万里图》为例[J].天工,2022,(23):25-27.
基金项目: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新时代河北美术评论对燕赵文化的传播与推动研究”(项目编号:HB24-ZD004)。
作者简介:李延(1969-),女,河北唐山人,研究生,教授,从事公共艺术研究;张楠(1999-),男,河北保定人,硕士在读,从事公共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