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西洋画表现手法差异

2024-11-10 00:00陈彦
艺术大观 2024年22期

摘 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诞生了众多经典的绘画作品。画作源于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思想、不同时代环境熏陶下所产生的绘画风格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中、西地区为例,中国画和西洋画在绘画思想、创作风格以及构图形式等多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准确把握这些差异对我们深入鉴赏中西方画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画和西洋画为例,分析两者在历史沿革和艺术特点方面的异同,希望以此能够为日常教学中的中西方画作剖析和鉴赏提供一定指导。

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表现手法;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357(2024)22-00-03

在世界绘画艺术的长河中,中国画和西洋画都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魅力,同时通过这些画作也能够让欣赏者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异同正是因为两者在绘画过程中存在着表现手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出了画家自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也表现出了不同画家所在地域各民族的哲学思想及文化传统。而具体到画作的表现手法上主要在于画家可通过构图、色彩、笔墨、意境等多种手法展现出差异,进而呈现给欣赏者以一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和意境。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画的历史沿革

中国画是东方艺术的瑰宝,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历史沿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岩石画以及彩陶画,后经过人类生理和意识的进化以及文化的传承,逐渐向精细化发展,经历了汉唐的辉煌、宋元的精进之后,在多民族融合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创作成果,在人类艺术殿堂,中国画以历史为时间轴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体系[1]。结合中国画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作风格从多方面推陈出新,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文化意境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量精彩画作。同时,这些画作均以所在时代和地域环境下的民族文化为背景,深刻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在绘画过程中,中国画大多以笔墨为媒介,内容涵盖自然、山水、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多种类型题材,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融合画家自身的思想情感,将各种题材与时代文化结合在一起,绘就出了一幅幅经典画作[2]。明清时期,中国画展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这一趋势深刻根植于当时经济结构的变革与文化领域的广泛交融中。这一时期,文人画作频现新风貌,不仅深刻映射出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波澜,还巧妙寄托了画家对深邃哲学思想的独特理解与追求。即使在“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境界下,都充分展现出了画外之意,使得绘画逐渐形成了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理念。近现代中国画的创作受西方艺术文化思想的影响,在与其交流和碰撞过程中又经历了新的变革。部分优秀画家在继承传统绘画理念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融入西方文化元素,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光影等技法融入中国画,使中国画形成了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据此诞生的中国画也独具文化魅力,无论是传统的山水花鸟画,还是现在的抽象画,都在国际艺术领域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色。

(二)西洋画的历史沿革

西洋画在西方的艺术历史发展过程中属于丰富多彩的篇章,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壁画和雕塑,经过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人体解剖学的深度融入,再到现代绘画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使得西洋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展现出了独特魅力[3]。

古希腊时期的壁画和雕塑属于西方绘画艺术的开端和起源,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艺术巨匠之作,则引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攀至巅峰之境。经由这一时期众多杰出画家的携手并进,西方画作在艺术造诣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到了新的高度。这类画作的特点主要在于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这是该时期画家结合哲学思想对人性与发展深入思考的杰作。例如,著名的《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通过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探索,以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结合精湛的绘画光影处理,将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于画作中,成为众所周知的艺术杰作[4]。进入19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阿,通过对光影和色彩表现形式的创新探索,将其应用于绘画中,创作出了《印象·日出》和《舞会》等众多闻名于世的经典画作,这些画作通过对瞬间光影变化的捕捉以及对色彩的革新应用,展现了画家在绘画艺术方面的进步与创新,使得西方画作有了更突出的艺术风格。到20世纪,现代艺术的兴起则诞生了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家,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对西洋画传统的构图手法和表现艺术进行创新,将西洋画的艺术发展推向了新的维度。纵观西洋画的发展历程,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及文化与哲学思想背景下均表现出了不同的艺术特征,不同时期的艺术画作正是人文思想在相应时代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二、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艺术特点

(一)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1.意境与笔墨的和谐统一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过程中,绘画艺术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在艺术特征方面有着丰富的体现。其中,中国画在意境和笔墨之间的和谐统一就是画家对绘画艺术不断揣摩、传承与创新之后展现出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画家能够巧妙地运用笔触的轻重、缓急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不同的运笔手法和墨色应用,既是画家心灵深处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画家对自然界的感悟与体会。著名画家范宽所作的《溪山行旅图》便是意境与笔墨和谐统一这一艺术特征充分体现的代表作[5]。在该画作中,画家通过淡墨勾勒山石轮廓,浓墨点染树木,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深邃的意境,观者仿佛能感受到山林间的清风徐来,使得整幅画面带给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境界。通过这种表现手法不仅能使该幅画作充分展现出山水的自然之美,更是通过画家高超的运笔手法及或轻或重的墨色应用,展现出了山水之间的气韵生动与雄阔壮美[6]。作为中国绘画艺术长廊中山水画的代表作,充分体现出了绘画意境与笔墨运用的和谐统一,使观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国画作中诗意的山水世界,将中国山水画的自然灵动、形神兼备深刻地展现在观者眼前。

2.巧妙应用“留白”手法

“留白”在中国画中较为常见,是中国画作中常见的一种构图技巧。所谓“留白”,即在画面中刻意留出一部分空白区域,该部分区域不需任何笔墨渲染和描绘,正是借助这一空白区域以衬托笔墨描绘的特色,也为整幅画提供装饰作用,使画面在笔墨运用以及结构处理方面更加平衡[7]。通过这种“留白”能够使观者基于笔墨点缀之处对空白区域产生丰富联想,以达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通过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画作不仅成功地凸显了主题,还巧妙地展现了深远的意境与丰富的层次。在观赏者针对“留白”区域进行个人想象与内心构建的过程中,画作的内涵与深度得以进一步升华与增强。

“留白”这一构图艺术手法,赋予了众多画家更广阔的空间去细腻描绘创作时的心境与情感,深刻契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含蓄内敛的精髓理念。正如清代画家郑板桥所言“画之妙在留白,白即墨之未到之处”。例如,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该幅画构图简洁,画家墨色主要应用于老翁独坐一叶扁舟垂钓的情景,此外,仅用淡墨寥寥数笔勾勒出了波纹,余下部分便是大面积的“留白”,这种“计白当黑”的艺术处理手法,给该幅画作留下了无限的意象境界[8]。“留白”之处不仅仅是虚无,还让观者能够想象到茫茫江水的宽广无垠,虚实结合、空深相融,给予观者一种缥缈空灵的感觉。这种艺术手法与西洋绘画的满构图相比,充分体现出了东方艺术文化无处不见的含蓄与内敛。

(二)西洋画艺术特征

1.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描绘

西洋画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描绘、对光影效果的深入研究以及对色彩运用的大胆创新。西洋画强调透视法和解剖学的准确性,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力图在二维的画面上再现三维的现实世界。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通过严谨的几何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观者仿佛能够透过画面看到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9]。透视法的运用,尤其是线性透视法的发明,标志着西洋画从平面走向立体的重大转折。线性透视法最早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提出,他通过几何学原理,确立了消失点的概念,使得画面中的物体能够按照视觉规律向远处收缩,从而创造出逼真的三维空间感。例如,布鲁内莱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就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空间深度和体积感的追求。

2.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质感的表达

西洋画在表现手法上也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质感的表达。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层次,力求在画面上再现物体的质感和光泽,如丝绸的柔软、金属的光泽、皮肤的细腻等。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使得西洋画作品具有极高的写实性和观赏性。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那神秘微笑背后的柔和光影,到卡拉瓦乔的《圣马太的召唤》中戏剧性的明暗对比,光影的运用一直是西洋画家表达主题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色彩运用上,西洋画强调色彩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如使用色轮来分析和组合色彩,以及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营造空间感和深度感。质感表现方面,西洋画追求高度的逼真感,艺术家通过精细的笔触和对光影的精确处理,使得画作中的物体仿佛触手可及[10]。例如,卡拉瓦乔的《水果篮》,水果的光泽和质感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几乎可以感受到它们的重量和质感。这种对色彩和质感的深入研究和表现,不仅体现了西洋画对现实世界的再现,也反映了艺术家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观察。

三、中西画表现手法的实践应用

西洋画与中国画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不仅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审美观念,也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追求。西洋画注重客观现实的再现和科学的精确性,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质感的表达,而中国画则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注重意境与笔墨的和谐统一及“留白”手法的应用,把握这些特征也将为我们提高绘画艺术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初中美术《中国山水画》部分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山水画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供大量中西方代表性画作,引导学生结合两者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对比欣赏,理解并感受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通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中国画在笔墨运用、意境营造上的独特魅力,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国山水画艺术形式的深刻认识。在学生创作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中西画的表现手法进行融合与创新。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在中国画作品中加入西洋画的光影处理技巧,或者在西洋画创作中融入中国画的“留白”手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还能够促进他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四、结束语

中西画作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差异,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加深,两者相互借鉴并吸收对方的优点,为世界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艺术特点,将其应用于学生艺术课堂中,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创作水平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谨蔚.中国画“留白”手法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结合[J].印染,2024,50(04):88-91.

[2]郭勇健.中国画“写意”新诠:基于生存论的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05):149-161.

[3]张艺静.从“融合”到“进境”:汪亚尘早期艺术创作转向探赜(1920—1937)[J].美术,2023(04):74-83.

[4]刘平.《蒙娜丽莎》的旅程——艺术品的迁移史[J].美术,2022(09):122-128.

[5]谷鹏飞.“业余”文艺评论的价值——以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评论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23(02):172-175.

[6]杨烨.《溪山行旅图》的形式与图像学分析[J].美术,2018(01):134-135.

[7]李雨佳.论中西绘画中的“留白”与“空间”的异同——以《寒江独钓图》与《先知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毁灭》为例[J].汉字文化,2019(11):177-178.

[8]李晨曦.探析马远《寒江独钓图》对后世山水画构图和观念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8(09):66-67.

[9]刘赏,盛家川.基于线条形状和主方向墨色分布特征的中国画画家识别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7,30(10):917-927.

[10]丁文静.用海德格尔的观点解析西方绘画中的“鞋具”图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2):93-97+162.

作者简介:陈彦(1973-),女,山东烟台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