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郊区的一个试验田里,经常有一个身着白大褂的身影穿梭其间——她就是大豆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她用金灿灿的大豆“作墨”,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被大家亲切地称作“金豆娘娘”。她用一生陪伴大豆,研究大豆,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心里有谱,慧眼识豆
金黄的色泽,圆圆的身躯,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大豆,对于李艳华来说却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是东生1号,它特别抗病,籽粒色泽浓黄,非常圆,做豆芽好,生出的豆芽直又长;做豆腐也好,蛋白质含量高,做出的豆腐收购价高。这是东生7号,有非常好的加工品质,做出来的豆浆纯正浓香,入口绵柔……”李艳华每年培育超过200个杂交种子品种,因此,她对这些豆子的谱系了如指掌。每一颗大豆是谁和谁的后代,每一代的形状、色泽、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所有豆子的“祖宗八代”的特征全在李艳华的脑子里。
“你知道谁跟谁在一起最有可能得到理想的结果,育种时才能扬长避短,做出最佳搭配。”作为行走的“大豆百科全书”,李艳华还开设了网络微课堂,向网友传播优质大豆种植技术等农学知识和增产、增效方法等致富经验,不遗余力地解答网友的疑惑。
知识链接
大豆已经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角色,常见的豆腐、豆浆、千张、腐竹等豆制品,原材料都是大豆。大豆不仅能直接吃,还可以榨油,用途十分广泛。除了大豆,其他豆类都有哪些吃法呢7?绿豆可以做出消暑解毒的绿豆汤,红豆可以做出绵软甜蜜的红豆沙,豌豆和蚕豆可以做成酥脆可口的零食……更多豆类吃法等你慢慢解锁!
争分夺秒赶工作,北种南繁育硕果
争分夺秒,已经成为李艳华的工作习惯。“只要不下雨,就是工作日。”就算天公不作美,她也只是换个地方继续奋斗,从田地转战到实验窒。她每年在田里的时间超过150天,比很多农民还要勤劳。大豆的花期短暂,杂交实验的最佳时间更是只有早上短短的两三个小时。为了多尝试几个品种。李艳华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忙碌。为了节省时间,她甚至把办公室当成了家,躺椅当床,军大衣当被子。
为了更快地育种,李艳华每年秋天都会把种子送到温暖的海南去“过冬”,等第二年春天,再把这些“南漂”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研究。从北到南,种子的培育之路跨越了4000千米,她的“北种南繁”之旅从未停歇。
十年磨一剑,伴豆是终生
李艳华的杂交实验全靠“手工打造”,每一个步骤都需要由她亲自上阵。到了收获的季节,她席地而坐,精挑细选每一个豆荚、每一颗豆粒。李艳华说,大豆育种就像一场“大浪淘沙”,失败是常态。“任何环节有一项不合格的指标,这株苗就不能要,有时候一年种下来,可能一株合格的都不剩。”
杂交组合是大豆育种的基本方式,通过它,李艳华把不同品种的大豆优点集中在一起。20多年里,她尝试了3000多次杂交组合,终于培育出了10个左右的优质品种。这个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一代大豆都要经过一个生长季的考验。而且,第一代往往不够稳定,还需要继续培育第二代、第三代……所以,一个优秀的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通常需要10年~12年的时间。因此,李艳华在10年间都没有科研成果。虽然历时漫长,但李艳华研发的东生系列品种,其产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
知识链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指的是稻、黍(shu)、稷(ji)、麦、菽(shu),其中菽指的就是豆类。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5000年种植史,但到了魏晋才有“豆”这个名字,如曹植的《七步诗》中就有提到。
中国作为大豆的故乡,大豆平均亩产却几乎只有美国的一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艳华不懈努力,成功培育了十多个优质大豆品种。李艳华说:“天上的火箭不让人落下,地里的种子也不能。”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仅是李艳华的目标,更是我们共同追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