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坊巷之间,品闽都文化

2024-11-10 00:00:00
小火炬·阅读作文 2024年9期

研学主题:走进朱紫坊,探寻福州园林的中式美学

研学基地:福州市鼓楼区朱紫坊街区

基地小名片:朱紫坊街区,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泰河畔、于山北麓,与三坊七巷相邻。该街区由10条相互连通的小街巷构成,其建筑风格基本保留了自唐宋时期以来形成的格局。昔日,坊内曾居住着通奉大夫朱敏功四兄弟,均为朝廷命官。因朱紫盈门,乡人便称此坊为“朱紫坊”。

为了增强少先队员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队员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福州市仓山区第六中心小学二(2)中队精心策划并开展了“走进朱紫坊,探寻福州园林的中式美学”研学活动。

朱紫坊内古厝林立,各式民居建筑鳞次栉比,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芙蓉园”。芙蓉园是福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宅院式园林建筑。

队员们一踏入朱紫坊,便置身于浓厚人文气息之中。他们迫不及待地探索着这里的每一处细节,从一花一草到一砖一瓦,再到一水一石,无一不让他们感到新奇与惊叹。队员施妮可兴奋地说:“在这里,既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致和情趣,又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芙蓉园的前世今生

芙蓉园始建于南宋时期,时任参知政事的陈韡(wei)在朱紫坊内发现了这块宝地。陈韡酷爱芙蓉,因此遍植芙蓉于园中,并赋予了它一个充满文艺气息的名字——“芙蓉别馆”。明朝末年,内阁首辅叶向高也曾在此居住。及至清朝,湖南布政使龚易图购下此园,不惜重金对其进行重修与扩建,最终形成了今bBcBas08nmzvIdkp2EBxmQ==日我们所见的格局。

时至今日,园内的基本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假山鱼池、花亭雪洞、楼台水榭、曲桥回廊……古人的匠心独运与奇思妙想,都在园内得到了完美的重现。“古代工人的手可真巧啊,能造出这样美丽的园林!”队员邱禹铭由衷地感叹道。

园内的古树同样得到了有效保护。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棵高大的荔枝树,据传这是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亲手所植,历经近四百年的风霜雨雪,至今依然枝繁叶茂,展现出勃勃生机。除了荔枝树,园内还散布着白玉兰树、榕树等多种古树名木。尤为奇特的是,园内的水池虽未设涵洞直接连通安泰河,却因地势与地下泉水相通,池水竞能随着安泰河河水的涨落而自然调节,这一自然奇观更为芙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缓缓步入芙蓉园,深入了解它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底蕴。穿行于树影婆娑、假山流水之间,大家仿佛能听到历史的低语,感受到岁月的流转。“讲解员说,很久以前,古人们就在这里种花、赏月、作诗。”队员黄昊翔听后不禁浮想联翩,“当我穿着古代的衣服,拿着扇子,在树下散步,我仿佛也成了诗人呢!”

芙蓉园内还巧妙地隐藏着一座漆艺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漆艺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依托芙蓉园独特的院落结构特点,采用院落递进的方式展示漆艺的魅力。

福州脱胎漆器,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蕴含着独特的工艺风格和精湛的制作技艺,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誉为“中国工艺美术三宝”,共同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观的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福州漆艺的悠久发展脉络以及沈绍安脱胎漆器的传奇历程,还近距离观赏了不同时期漆艺大师们的代表作品,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漆艺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福州纸伞是闽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憩期间,队员们拿起画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纸伞上尽情作画,为这古韵古香的坊巷增添了几分灵动的色彩。

队员吴晟昀颇有成就感地说:“我和其他队员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将油纸伞画得生动有趣。最后画好的油纸伞,色彩和图案都充满了独特的美感和文化韵味。”

随后,中队辅导员组织了一场以“闽都文化——茉莉花开”为主题的队会。在会上,队员们用采摘的茉莉花进行创作,制作出了一系列充满奇思妙想的茉莉花手工作品:茉莉花束、茉莉花扇子、茉莉花帽子、莱莉花环……还有队员拼出了茉莉花样式的乐高。

研学活动结束后,队员李文希恋恋不舍地说:“这次研学活动让我回昧无穷,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朱紫坊,队员们不仅领略到了属于福州园林的中式美学,更深刻感受到了家乡悠久历史的变迁与文化的厚重。相信这次研学经历将成为每位队员心中传承与弘扬闽都文化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