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高度”里的“代表温度”

2024-11-10 00:00:00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10期

淮 海中路街道地处黄浦区的核心区域,是全区亿元楼最为密集的区域。近年来,随着旧区改造的不断推进,居住人口与工作人口出现严重“倒挂”:目前街道户籍人口约5.4万人、常住人口约1.5万人,而辖区内近10万白领、3600多家企业集中分布在35幢商务楼宇。让人大代表联系服务群众覆盖到这些“竖起来的社区”,助力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淮海中路街道人大工委工作的着力点。

增设站与点 “采集窗”广集民意

根据淮海辖区楼宇分布以及业态形式,街道人大工委设立了3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其中,新天地商圈代表联络站与兰生大厦代表联络站作为地缘型联络站,以服务白领需求为主,同时作为基层立法信息采集点面向楼宇开展立法意见征询;淮海商会代表联络站作为协会型联络站,以服务民营企业发展为主要功能,重点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定期开展“联企议事”。

“附近有没有地方可以让公司员工享受到平价但新鲜的工作餐?”“能不能在商务楼宇大堂设立自助服务一体机,让白领们可以直接在楼内办理社区事务?”……自设立以来,各联络站认真落实进站代表每月接待群众制度,周边商圈、楼宇里的白领遇到困难和问题,都可以到联络站向人大代表反映。联络站进行分类处理,有的协调街道相关科室及时解决;有的形成社情民意上报区人大;有的则转化成代表建议;涉及立法、执法、普法等的意见建议则另行汇总形成立法建议,做到“前台接待一张桌,后台分类两本册”。

为了方便上班族,联络站不仅公开了代表们的联系方式,而且公示了二维码,方便选民进行预约。

连接呼与应 搭平台助企解忧

街道人大工委通过搭建“淮海有约”议事平台,围绕不同行业、不同主题邀请相关的职能部门不定期深入到楼宇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黄峰代表牵头召开的外资企业专场座谈会上,市商务委外资处向企业家们介绍了最新政策和措施,相关区级部门现场倾听企业诉求。一家外资企业提出:“因为法人在国外,一时没有办法回国内办理相关工商事项变更。”区市场监管局领导当即表示该类情况可以容缺办理。有些问题涉及未参加调研活动的部门,则在会后积极协调区相关部门,及时为企业送上相关政策和服务。

近年来,“淮海有约”平台先后组织了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台商企业、中小企业、金融企业等专场座谈会,覆盖各种所有制属性、不同规模、不同领域的企业,分类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打通了政企沟通新渠道。

找准供与需 “大篷车”开进楼宇

人大代表不仅走入楼宇听民声访民情,更为白领送服务送便利。林卫慈代表在发现楼宇白领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后,提出了关于推进公共服务进园区、进楼宇的建议。区卫健委、体育局、文旅局根据代表建议在楼宇、园区推出一系列公共服务项目,让白领能切实享受到更多元、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街道人大工委更好对接匹配代表资源和民生需求,逐步形成“医疗咨询服务” “法律咨询服务” “教育咨询服务”“金融经济服务” “传统文化传承”等服务项目,把为民“大篷车”开进楼宇:沈卫东代表带领团队开展义诊、讲座等中医服务;邵万权、虞怡玲等代表为白领送上“法治课堂、育儿课堂”;在邱力萍代表和陈燕代表的推动下,瑞金医院与锦江航运签订了协议,为船员提供多种医疗服务项目。

(黄浦区人大常委会淮海中路街道工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