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筑注入绿色发展新动能

2024-11-10 00:00:00王霁
上海人大月刊 2024年10期

建 筑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传统的建筑节能已难以满足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新目标、新要求。发展绿色建筑是推动建筑领域节能减碳,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手段,也有助于提升建筑品质,优化人居环境。

9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根据绿色建筑特点,结合本市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对绿色建筑相关的规划、建设、运行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等活动作了全面规范。

提升绿色建筑发展能级

按照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注重节约能源,而且强调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创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建筑空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新建绿色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项指标进行评价,并按照评价分值,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四个等级。新建绿色工业建筑主要依据《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运行管理等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

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起步于本世纪初。2013年,国务院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战略与目标要求。近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文件,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明确到2025年底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上海较早开展了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2004年在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莘庄科技园区内诞生了我国第一幢绿色示范建筑——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按照国家相关部署要求,本市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地方标准,推动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目前本市绿色建筑总面积达4.04亿平方米,2023年度全市所有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一星级及以上的建筑达到87%。

为进一步提升本市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能级,《条例》立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确本市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民用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建设,并明确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其他由政府投资且单体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公共建筑按照绿色民用建筑三星级标准建设。同时,考虑并兼顾不同建筑的差异性,《条例》还鼓励新建居住建筑按照绿色民用建筑二星级以上标准建设、新建工业建筑按照绿色工业建筑一星级以上标准建设。

实施从建设到运行的全过程管理

为了将绿色建筑要求落实到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全过程,《条例》明确了各环节中相应的主体责任。

首先,明确绿色建筑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主体责任,实施绿色建筑建设的全过程管理,相关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应当履行相应职责:在建设立项环节,建设单位应当在立项文件、建设工程合同、招标文件中明确绿色建筑要求,并规定本市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建设项目规划土地意见书中应当明确绿色建筑要求;在设计环节,设计单位在编制设计文件时应当编制绿色建筑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机构对绿色建筑专篇内容进行审查;在施工环节,施工单位应当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负责实施,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落实绿色施工方案实施监理;在竣工验收环节,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的绿色建筑专篇内容进行查验,查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报告。

在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绿色建筑要求是绿色建筑全寿命期管理的开端,要真正实现节能降耗、绿色宜居,还需要加强日常的运行维护,切实发挥相应设施设备的效能。《条例》要求在新建绿色建筑销售时,建设单位应当在销售合同中载明绿色建筑星级、性能指标、设施设备等内容,在新建绿色建筑交付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物业服务人提供相关设施设备、材料的使用、维护、保修等资料,为有效开展运行维护工作做好保障。

“绿色住宅的维护有什么要求?” “普通业主怎样才能了解自己居住的房子采用了哪些绿色技术?”在《条例》草案的立法征询活动中,有居民提出了疑问。对此《条例》明确新建住宅的“两书”,即住宅使用说明书和住宅质量保证书中,应当载明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保障买房人的知情权,也为业主配合物业管理人开展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提供了指引。

公共建筑是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大户,相较于绿色居住建筑,绿色公共建筑所采用的设施设备更为专业,管理要求也更高。《条例》明确绿色公共建筑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建立运行管理制度,并提出了具体管理措施,同时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绿色运行专业托管以及其他创新模式,对绿色公共建筑进ab4719c601b5005accfa16cd0369ab6612172c50f17baab3b9d32fdc0708ee02行运行维护。

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新建建筑都是绿色建筑了,那么现在的老房子应该怎么办?” “绿色建筑要求是否也适用于老旧小区改造?”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之一。《上海市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大力引导既有建筑绿色更新,完善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推进体系。《上海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明确,到2030年本市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00万平方米。

对此,《条例》设置专章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作,明确本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气候、地理、资源等条件,结合建筑的能耗数据统计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在实施城市更新时应当结合实际,同步开展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既有建筑的状况千差万别,采取的改造措施也不尽相同,《条例》明确,对于既有公共建筑改建、扩建、装饰装修以及住宅小区综合改造,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建筑绿色改造的技术措施,并要求相关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对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条例》要求建立能效监测和分级管理制度,对年度用能超过限额需要进行绿色改造的,相关建筑所有权人应当制定绿色改造方案并予以实施。对于既有工业建筑,《条例》则鼓励按照绿色建筑标准实施绿色改造。

完善激励和保障措施

为进一步促进本市绿色建筑及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条例》还提出了相关的激励保障措施,明确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价格等政策,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力度。对建设、改造、购买、运行绿色建筑的单位和个人,《条例》明确可以按照规定在容积率、住房公积金贷款等方面予以激励。在产业支持方面,《条例》推动绿色建筑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建筑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建造、数字化交付、智能化管理,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行等全产业链的绿色建筑产业体系。

为了高效精准掌握本市重点建筑用能情况,本市建立了公共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目前市、区两级监管平台已覆盖大型公共建筑楼宇2267栋,覆盖面积1.1亿平方米,是全国覆盖公共建筑数量最多、覆盖建筑面积最大、运行最稳定的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条例》明确新建、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时,应当同步安装能耗监测装置,并与监管平台联网,实时监测建筑能耗情况,开展数据监测、运行评估等工作,为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提供大数据智慧分析和数据支撑,提升本市建筑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