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

2024-11-09 00:00:00尹超

精准预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深度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这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讨论了“回首”与“远行”之间的二元辩证关系。你们是怎么理解“频回首”和“恐难远行”的呢?

生:我认为“频回首”就是经常回顾过去,而“恐难远行”则表示如果经常回顾过去,我们可能难以向前进步。

师:你抓住了关键词“频”。那么,你们认为回顾过去为什么会成为远行的羁绊呢?

生:可能是因为我们过于留恋过去的美好,或者过于纠结过去的失误,导致我们无法专心于现在和未来。

师:确实,过去的成功或失败都可能影响我们的心态和行为。那么,关于“不回首”和“亦难远行”,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生:我觉得“不回首”就是不回顾过去,但这样做也很难走得更远。因为我们需要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

师:说得非常对。我们不能完全忘记过去,因为过去是我们的经验和教训的源泉。那么,你们认为“回首”与“远行”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认为应该是平衡的。我们不能过于频繁地回首,也不能完全不回首。我们需要适时地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然后才能更好地前行。

师:总结得很好。那么,在写作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展开论述呢?

生:我们可以从个人、国家甚至世界的角度来分析。比如,个人成长中需要回顾过去的失败与成功,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国家发展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世界和平也需要从过去的战争中吸取教训,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师:非常好,你的思路很清晰。在写作时,我们还可以采用例证和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论证我们的观点。比如,我们可以举例说明某项技术的发明是在前人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进步;或者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做法,如德国赢得了尊重,而日本饱受诟病,来强调正确处理“回首”与“远行”关系的重要性。

模板示范

不泥过往善回首 须知人生当远行

衡阳雁断,潇湘水寒,洛河水滔滔汩汩,日夜不息地流淌。无论是承恩汉庭,还是“遭世罔极,俟罪长沙”,抑或是梁怀王意外坠马身亡,都“俱往矣”。可贾谊总忍不住频频回首,以致郁郁而终,实在令人叹惋!但平心而论,这般念念不忘确实不算明达之举。正如毛泽东所说“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论语》也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故曰:不泥过往善回首,须知人生当远行。

毫无疑问,人们时常回首,或看看历史,或回顾一下过去的自己。这本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正如李商隐诗云“深知身在情长在”,可究其所以,这似乎又脱不了人穷返本和感情丰沛的框框。恰如惊才绝艳的李清照,自1127年“靖康之难”后,亡国、丧夫接踵而至,江湖飘荡、四海流徙的日子里,每逢“海棠依旧”,她总不免回首,长记当年“赌书泼茶”好时光。

可像李清照这样的回首,总不免“魂梦不堪幽怨”,乃至于让张汝舟这样的浪子都有机可乘。如此,不难辨明,回首的意义不在于沉溺过去,无论你回头看到的是成功、荣誉,还是失败、耻辱。毕竟归根结底,这还是既看轻了人生,也唐突了自己。回首的价值应该重在能察过往而鉴今,让我们走得更远。至于那过去的,为什么不能把它风干,偶尔下酒呢?正如陶渊明,僶勉辞世,挂印绶而去,回首时,“觉今是而昨非”,于是“沕深潜以自珍”,诗酒自娱、琴书相伴,岂不乐哉?也如李太白,倘若他被赐金放还,“回首望长安”时,总惦记着当年“王命三征”的荣光,那可真的就只剩下“可怜无数山”了,如是,飘然不群的“诗仙”,我们又该何处去寻呢?

我们怎样做才能像陶、李二人一样善于回首呢?我以为,应当弱化感情的干扰,理性地审视当下,善于回首过往,鉴古知今,方能行稳致远。个人应如此,社会、国家亦如是。一味回首,以至于泥古不化,导致社会禁锢,国家闭塞,近代之中国因此而落后;全盘西化,照搬经验,始终水土不服,难以治疗旧中国之沉疴,中国共产党既从中国实际出发,回首总结中国的革命教训,终于找到救中国的良方,带领中国大踏步走在中华复兴的大道上。

由此观之:不回首者,蒙昧;能回首者,有情;频回首者,多困;善回首者,方智。人生于世,如屈伸肘,怎么能一点也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可又怎么能因频频回首而拘泥于过往、阻滞了远行的道路?

亮点借鉴 总的来说,这篇作文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所选事例能做到历史与现实、材料与“我”结合,它不仅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也能够对读者产生积极的启示和影响。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在论证过程中进一步拓展思路,引入更多元化的观点和论据,那么文章将会更加完美。

技法提炼

材料组合法

大部分考生在写作时往往重点关注素材能否论证观点,而忽略素材间的搭配问题。素材搭配得当,能够展现考生的整体观和大视野。

一篇文章中所选事例要尽量能做到历史与现实、材料与“我”的有机结合。只有今人,文章缺乏历史的纵深;只有古人,文章会显得死气沉沉。思考所给材料,结合现实人生,把它们与我们自身的现实思考、个人感悟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在平时素材积累中,历史事例、时代事例、生活事例等都是素材范围。不同时代的事例,不同方面的事例,在论证中有着不同的效果。史例具有说服力度,时例具有新鲜气息,己例具有亲切感觉,可根据文意选择不同的材料。

其中,时代人物、时事等材料是需要我们倍加重视的。素材只有用好才能达到说服力强的目的。否则,只是素材的堆砌,难以起到论证观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