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探究

2024-11-09 00:00:00张晨旸
荆楚学刊 2024年5期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以及深刻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从历史维度看,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历史基础;从现实维度来看,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从未来维度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整体上谋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因此,对应上述三个维度,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行稳致远的内在逻辑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追求高质量发展以及走“并联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国情;高质量发展;“并联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4)05-0082-06

收稿日期:2023-05-18

作者简介:张晨旸(1996-),男,山西阳泉人,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现实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长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将自身的现代化经验宣称为人类社会唯一的现代化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却正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列强追求对外扩张、冲突和战争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我们用短短几十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7AZP5Nluq/4682q/CEYBTA==深刻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势,更是一举打破“西方化就是现代化”的错误言论,扭转了“国强必霸”的观念。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到,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一、原本穷末——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依据世界各国现代化起始的时间和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因素,可以把目前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国家分为两大类型,即先发内生型和后发外生型。一般认为,英法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是先发内生型现代化的代表,而发展中国家则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典型。它们是世界范围内现代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 2 ]。其中先发内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开始时间较早,其形成是自然而然的,演变过程是缓和渐进的;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现代化则是为应对外部挑战所作出的回应。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之一,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是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压迫之下才逐步开启的。

(一)必要条件:具体实际与科学的理论相结合

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认为,1661至1668年间的中荷战争,是欧洲与中国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欧洲与中国军队之间意义最重大的一场战争,此一地位直到两百年后,才被鸦片战争所取代。在西方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前,我国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封闭自大,没有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而导致逐步衰落,直到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omYEICX/AZJg3OjTo9WgDQ==大门。在国家蒙难、民族蒙辱、文明蒙尘的紧要关头,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开始探索和改革,国家逐步开始谋求现代化转型。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次浪潮核心或关键因素就是向西方学习,但无论是复辟帝制还是尝试议会制和总统制,皆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建立在对外殖民和血腥掠夺基础上的现代化对于彼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正如马克思所评价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3 ],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显然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因此,马克思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即跨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压榨和掠夺,走另一条现代化道路。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马克思指出:“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就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而把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用到公社中来”[ 4 ]。

从最终结果来看,这种一改传统现代化路径,选择走跨越式发展的设想是切实可行的,对世界很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俄国通过十月革命直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我们就拥有了克服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我们党在百年征程中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党派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就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同样,对于我国而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珍贵财富也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文化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深沉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治国安邦的智慧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借鉴意义。譬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就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的时代呈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思想又与“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又体现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正确义利观。

历史根基、文化基因、优良传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优势所在,这些优势不能丢、不能抛,否则中国式现代化就会失去独特性[ 5 ]。马克思主义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被赋予了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因马克思主义而具有了时代性,在两者相互交融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

(二)必由之路:党的领导与正确的实践相辉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需要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对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的汲取,而且要顺应实践的要求。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实现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的转变。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以实现工业、农业、交通、国防“四个现代化”的多重建设目标替代“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单一现代化建设目标。第二,从“四个现代化”向“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6 ]。此后,邓小平同志基于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又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并且首次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更是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人民在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之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提高。第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靠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也是“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持用自己的力量,坚持走适合自己道路是我们的重要原则,由此开辟出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之上,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不断实践而走向成熟的现代化道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成熟不仅拓展了实现现代化的方案,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实践路径和改革思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当代体现,更是基于我国具体国情做出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依旧动荡不安,要如期完成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有和平、稳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因此,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一方面能够不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的国内环境;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国家间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为我国发展提供新机遇。

二、提纲挈领——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首先就必须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 ]。这是在深入分析我国新的历史条件和阶段、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以及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意义的重大判断。“十四五”时期是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阶段和关e9303de7632092741e3dcf0f2fde7c1274abdf89fda1fee672f57a52fc1aa70c键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到我国发展大局的稳定,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经济稳定:应对困难的底气

从宏观角度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1 ]。这要求我们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就是从供需两端同时着手深化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困难的底气就来源于稳定的经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经济体量赋予了我国超大规模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同时依靠我国市场优势,对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形成强大吸引力,实现双循环的互促共进。从微观角度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要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1 ]。由此可以看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这一要求不再只针对国有企业,同时也鼓励民营企业朝“世界一流企业”的方向努力。因此,在微观领域中推进高质量发展就是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出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多地提出从制度和法律上实现国企民企平等对待、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等具体举措,释放出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信号。对于企业来说,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也有助于企业自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发展上,真正激发企业活力。

简言之,要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首先必须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幸福安康当成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一样,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只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二)生活品质:美好生活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国家的发展进步,还应体现在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不断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人民生活品质既是时代之需,也是民心所向,因此,如何评判“发展是否有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生产力的维度来说,有质量的经济活动一定是能够创造剩余的活动,而从生产关系的维度来说,对有质量的发展的判断则会因立场不同而不同。在一个以占有他人剩余劳动为目的的社会中,掌握生产资料的人即剥削阶级,越是利用先进生产力占用他人更多的剩余劳动,越是高质量的经济活动;而在一个以人的自身发展为尺度的社会里,越是利用先进生产力更好满足劳动者所需的经济活动,越是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对发展是否有质量的判断标准就是能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现代化过程的核心所在,是主要生产力,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我们就必须在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很好k8MqDUf1rGk5urrHMFzvJw==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9 ]

另一方面,我们要同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现代化进程中,许多西方国家普遍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人口众多,生态环境容量有限,如果只把目标放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上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样的发展方式必然是难以长久的,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分离。劳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如果劳动出现了异化,人与自然的统一也就必然会被打破,人类越是想依靠劳动通过占有自然界来获得财富,人类就越会失去它。人与自然和解的方式是扬弃异化,而共产主义正是担负着克服异化劳动的使命。马克思认为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10 ] 185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注定会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而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届时人不再是自然的对立面,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概言之,只有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自身的真正统一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社会才是高质量的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更是关乎人民生活发展的现代化。我们首先必须坚持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上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努力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其次要在政治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观。坚持长期发展,坚持为民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才能让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底色和最有力的支撑。

三、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是“并联”逻辑的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例如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凭借着先发优势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170多年的时间里依次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而对于我国来说,要找回失去的二百年,在如此“时空压缩”的历史境遇下实现经济赶超的目标,就注定要走一条显著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的“并联式”发展道路。从指导理论来看,“守正”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创新”是立足于中国国情;从实践路径来看,“守正”是遵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就是从工业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渐进发展中探索出“并联式”逻辑的发展过程。

(一)奋斗目标:物质和精神相协调

从现代化进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遵循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更体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18世纪出现的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通过工业化驱动现代化都是必然的路径选择。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打破了原有的闭关状态,世界市场逐渐形成。马克思也指出正是大工业使得不同国家以及个人需求都逐渐开始依赖于全世界[ 10 ] 566。因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到改革开放以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化自始至终都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基础和动力。在探索过程中,虽然工业基础得以建立,经济取得明显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失衡和除重工业之外的农业、商业等行业发展远远落后等问题一一暴露出来。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摆脱西方现代化的传统路径,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现代化在任何国家想要取得成功,必须首先正确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大问题[ 11 ]。西方现代化是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现代化成果的现代化。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切以“金钱”和“利益”为基础,西方国家虽然也标榜自己的“人民民主”,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是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权益很难得到切实保障。一方面,他们无法参与到真正的民主之中,另一方面,他们的诉求很难得到响应而转化为真正实行的政策。而我国的现代化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利益实现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简言之,离开“物质”谈现代化就像空中楼阁,只谈“物质”忽略“精神”则会导致人与物的关系错位,引发社会性问题。因此,“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12 ]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运用,也是满足人民需要的必然要求。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一味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文明,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在不断实践中摆脱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端,找到了一条既能物质富足、又能精神富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联式”发展道路。

(二)另辟蹊径:整体与部分齐头并进

从国内发展现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完成时,而是不断发展的进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详细阐述要求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社会均衡而协调的发展为价值追求。实践在不断向前发展,理论也就不可能止步,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为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科学的理论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国际环境来看,我国目前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第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2019年中国经济占全球比重是16.33%,2020年是17.4%,2021年是17.7%,2022年保持了基本相当的比重。从中美GDP对比来看,2019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6.6%,2020年是70.5%,2021年是77%,2022年与去年数据相差无几。我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几年明显高于世界水平,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也在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第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当前人类正处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开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创新和高技术发展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由此可见,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来自外部的打压和遏制随时可能升级,例如,近年来外部势力对香港事务的干预,以及不断有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攻击和抹黑,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因此,如果我们亦步亦趋走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就可能在不自觉中丧失新科技和新技术,更谈不上自主创新。只有找到防范各种风险的结合点,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避免西方“单兵突进”式的现代化模式、持续时间长的弊端,并利用“并联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对西方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特征不仅赋予我们无穷的动力,同时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多个方面现代化的道路上齐头并进,形成均衡统一的发展模式,必须把握系统与要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项战略任务,从系统整体上谋划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 5 ]。只有“并联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及其亚层面的多维结合,也只有“并联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促使我们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现代化是世界性潮流,也寄托着中国人对理想社会的期许。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研究,不仅有助于及时回答和解决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回答时代之问、解答实践之需、回应人民关切,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并进,形成理论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良性循环,还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写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谱系和知识体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新征程已经开启,新蓝图已经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过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使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在未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不断推进也将创造更多伟大成就,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2]杨学功.从“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化道路[J].中国文化研究,2021(3):2-1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5.

[5]本刊记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访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0):18-28.

[6]吴波.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中国道路[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6):12-21.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7.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2017-10-28(0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3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黄相怀.从现代化规律看中国道路成功奥秘[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2(1):23-27.

[12]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4.

[责任编辑:王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