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名片
一考生
家乡是如此的多彩,在花季中璀璨;家乡是如此的精致,在岁月中磨砺;家乡是如此的古老,在年华里歌唱;家乡是如此的迷人,吸引着八方游客……家乡拥有着一张张特色名片。
我的家乡是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于都。
家乡有大盒柿,大盒柿是于都的标志,是于都的珍宝。于都所产的大盒柿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橙红饱满的色泽、脆甜多汁的口感、芬芳馥郁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为了让柿子能够长久保存,当地村民把摘下的柿子削皮晒干、晾干,做成柿饼,颜色灰白,断面呈金黄半透明胶质状,柔软清香,味美甘甜,柿霜丰富,具有润肺止咳等作用。大盒柿算得上是于都的“美食名片”。
家乡的唢呐是于都最富盛名的民间乐器。每逢红白喜事请人“吹打”,这是于都的乡土习俗。于都唢呐历史悠久,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就盛行于民间。据古籍记载:“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于都唢呐演奏时一般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所以俗称“吹打”。当地唢呐手中有这么四句顺口溜:“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而位于县城西南的靖石一带还将唢呐手称为“鼓手”,实为“吹鼓手”的简称。唢呐是于都的乡俗名片,古朴清新活泼的演奏形式,博得了人们的喜爱,给家乡添彩。
家乡有红军长征第一渡,有于都革命烈士纪念馆,它们是于都的骄傲,是人民努力前行的动力。革命烈士用生命保家卫国,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他们世世代代被歌颂,他们将永远被铭记。红军长征第一渡和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家乡的红色文化名片,更是中国的历史遗产。
我的家乡——于都这座小城,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可古朴与温馨却成了它最动人的特色。
门诊报告
这篇习作存在三点瑕疵:一是未能重点推出家乡于都作为“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这张鲜艳夺目的“红色名片”,轻重倒置;二是全文对介绍的三张“名片”平均使用笔墨,没有突出重点;三是结尾部分未能总结全文,匆匆收笔。因此,本文需要从三个方面升格:一是主推于都这张“红色名片”,二是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三是结尾部分照应全篇。
家乡的名片
一考生
谈及中国革命史,我的家乡于都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地方。这里是红军长征开始的地方,那闻名遐迩的“红军长征第一渡”、那雄伟庄严的革命烈士纪念馆作为历史的见证,就矗立在于都这片热土上。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各部在于都河以北集结,开始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17日开始,历时9天,经8个渡口,送走了8.6万名红军将士。当时,于都河上没有一座桥,于是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将士送上了漫漫征程。为了缅怀先辈,于都人民政府于1996年在于都河畔兴建了纪念碑园。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碑体为双帆造型,寓意为中央红军由此扬帆出征。碑园西侧为渡口码头、浮桥、“长征渡口”石刻,东侧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纪念碑园作为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中小学生到此凭吊、参观、学习,它已成为家乡于都的第一张“红色名片”。
我的家乡于都不仅是红色教育基地,还是著名的文化之乡。1600多年以前就盛行于民间,“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的于都唢呐古今闻名。正如一首民谣所唱:“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无声无息蛮难过。”唢呐吹奏已成为于都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成为一张展现于都民俗的“文化名片”。
我的家乡于都更是物产丰饶的地方。尤其是家乡出产的大盒柿,更是于都的珍宝。大盒柿皮薄肉厚、汁多味甜。橙红饱满的色泽、脆甜多汁的口感、芬芳馥郁的香味,令人垂涎欲滴。柿子削皮晒干做成柿饼,外观灰白,果肉金黄,柔软清香,味美甘甜。大盒柿算得上是于都的一张“美食名片”。
怎么样?到我的家乡于都来旅游吧!在这里,你一定不虚此行,不仅能获得精神上的受益,还能得到文化上的陶冶,享受美食的甘美……
升格总结
这篇习作升格之后,布局谋篇更加合理,主要体现在:主推“红色名片”,彰显于都“精神属性”;关注文化美食,突显于都的“宜游”“宜居”;结尾以邀请的形式总结全文,富有新意,颇具感染力。总之,修改之后,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介绍全面,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