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024-11-07 00:00:00徐育

◀ 素养夺标 ▶

1. 概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认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和作用,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初期巩固政权的必要性。

3. 概括归纳新中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践及新中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理解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 本课必备 ▶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新政协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3. 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 土地改革(农村):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2. 稳定物价(城市):“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 抗美援朝(外部)

(1)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

(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等国家建交。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 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

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 一化三改

(1)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

(1)颁布宪法: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3.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