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回放
人生于世,需要关注自我,但绝不能只有“自我”,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生存的个体。人,只有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充分地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才能更好地生活与成长。请以“走出自我小天地”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可以叙述故事,发表见解,抒写感受,但所写内容必须在所给话题之内。
③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真实身份相关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材料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方面,“走出自我小天地”这一主题要求我们从个人主义的局限中挣脱出来,认识到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的联系。文章应该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可从人际关系方面着手,写如何通过理解和支持来走出自我,或者如何通过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来完成个人的成长、实现个人的价值。
选材方面,可以描述在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中,如何通过理解、同情和支持来走出自我,实现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逐渐意识到自我中心的局限,以及如何通过学习、交流和实践来拓宽视野;可以举例说明个人如何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来实现自我价值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可以写通过文化交流、外语学习等活动,展示个人如何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来丰富自己的世界观;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构建一个理想中的社会,其中每个人都能够超越自我,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包容的环境等等。
我的“离家”之路
□ 山东临沂费县杏园学校 翟羽佳
第一幕
青蛙坐在井里,眼巴巴地望着上方那一丁点儿的天空,呱呱地说了起来:“人们所说的天空,也不过如此嘛!”
——《井底之蛙》
今天天气很好,万里无云,太阳公公涨着火红的脸在天上高高地挂着,手里还拿了把扇子,笑眯眯地注视着地面上奔跑着的那群孩子。孩子们不时地打打闹闹,有说有笑,嘻嘻哈哈,他们才不在意天气的炎热呢!
我在孩子们的远处,傍着大树,坐在树荫里,拿着书,鄙夷地望着他们。在我的眼里,他们只是群没心没肺的小屁孩,只是群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而我,读了那么多的书,见识了那么多的事,怎能和他们相提并论?有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噢,对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幕
井里的青蛙看到来拜访它的青蛙趴在井沿上,它得意地对那只青蛙呱呱叫:“天空不过如此,就这么点儿,我都看透了!”那只青蛙听后,哈哈大笑,对它说:“那点儿天空还不到所有天空的亿万分之一,你还是快点儿自己跳出来看看吧!”
——《井底之蛙》
灯下,我坐在书桌前,醉心读书。
吱呀——门开了,妈妈进来了。
她坐在我的床边,看着我。
很久——
我刚要说话,妈妈开口了:“不要老是看书,看书,不要整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你要学《项脊轩志》里的归有光吗?你得学会和别人沟通和交流,走出去,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说完,妈妈径直走出屋子。
留下我在原地愣怔,坐着思考了很久,很久……
第三幕
青蛙终于禁不住诱惑,下定决心要出去看看,它奋力一跳,在井边站定,抬头一看,原来,自己看到的天空,的确很渺小,很渺小。
——《井底之蛙》
“喂——飞(化名),过几天到我家哦,你没忘吧!”羽(化名)在操场的另一头对我喊话。我看着她,热烈地扯着嗓子回应:“没忘——是你的生日会,我怎么敢忘!”当然了,后边那一句话是我在心里加上的。
生命要有参与感,拒绝畏畏缩缩,遮遮掩掩。明白后我开始大步流星,拥抱新生活。走出自我小天地后,我知道了羽柔弱体质下竟然是十几年与哮喘的顽强对抗;走出自我小天地后,我终于明白了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去爱,去生活,去受伤”想传达什么;走出自我小天地后,我总愿意吟诵海子的那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心爱的人走在街上。”现在,我和我的朋友关系很铁,和我的同学关系也很好。
我,就这样,轻松地离开了“家”,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去拥抱朋友,去拥抱学校这个大集体,当然,我还要去拥抱社会,拥抱国家,拥抱地球!
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由“坐井观天”的故事联想到与“走出‘自我’的狭小天地”之间的关联,这种相似性的联想合理恰当。
对比强烈的描述,细腻的心理刻画,主要表现“我”以自我为中心的执念,为下文的转变进行精巧的铺垫。
双线并行的结构形式,使得联想合乎逻辑,增加了文章主题的表现张力。简洁的文笔,传达出耐人寻味的效果。
运用排比句式写走出自我小天地,积极拥抱生活后“我”的可喜变化,恰当的引用李娟和海子的话,凸显文章中心。
结尾升华中心,这种感悟都是建立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基础上的。
点评
文章构思巧妙,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形式,既讲述青蛙由坐井观天到跳出井口看外面世界的故事,又细腻呈现“我”从以自我的中心到关注他人的转变过程。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故事来表现中心,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中对“我”心理的刻画,简洁传神,尤为精彩。此外,文章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极强,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尤其是文中对井底之蛙与“我”的自我融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种创造性的结构,组成了这篇深刻的、有启发性的好文章,构思之精巧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