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新民周刊》关注了“10后”的社交方式。
我的两个孩子分别是“00后”和“10后”,聊这个话题似乎有一定的发言权。
其实每个人天生的性格差异很大,也许比一代人跟一代人的区别更大。有的小朋友天生就是社交达人,非常喜欢和同龄人玩;有的则喜欢独处,觉得一个人更自在。我家的两个男孩分别是这两种类型的孩子。老大从小喜欢社交,和同学们关系良好,有三五个知己,周末、寒暑假会约着一起游玩。而老二几乎不出去和小伙伴玩,课间忙着卷作业,课后回家自己玩,他说独处让他更自在。
天性之外,互联网可能给这一波孩子的社交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生在赛博时代,孩子们更喜欢在虚拟世界和人交往,线下交流时谈论的话题也多是游戏、搞笑小视频、网上各种流行梗。如果看他们在网上的交流,他们似乎并不缺乏同龄人的陪伴。我多次问小儿子,你不想去找你的小伙伴们玩玩吗?他说不需要,反正见了面也是一起玩游戏或者谈论游戏,手机里就可以做到了。而且,他说现在周末同学不是在补课上兴趣班就是在去补课和上兴趣班的路上,时间根本就凑不到一块儿。
我一度觉得孩子没有玩伴会很孤单,结果人家说你想多了。“我只是没有和小伙伴们一起出去玩,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社交。”他说自己在学校里有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学校不让乱跑跳,课间他们就在桌子上和周围的同学玩自己发明的纸牌游戏。
好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只是我更怀念小时候一起和小伙伴们跳橡皮筋、翻花绳的快乐。 (陈 冰)
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孔冰欣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对于弱小、可怜又无助的码字民工而言,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从一个版面到另一个版面,毫无疑问也是“如逆旅”,行色匆匆爱恨匆匆也。
如果一路顺坦,自然皆大欢喜。最怕被采访者聊了半天答非所问或满眼迷惘,让本就心力交瘁的采访者大脑自动循环播放夏紫薇女士的金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来帮助一个破碎的你?!还怕对着电脑屏幕自个儿先“死机”了,文档打开已过数小时,光标仍旧停留在第一行第一个字的位置不停闪烁,“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打住。上坡仔。要淡看失意,化作“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旷达;要碾碎挫折,化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慰藉。
睡一觉,明天是新的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