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城重点大学毕业的林学硕士廖京州,风尘仆仆地奔赴沂蒙山区的莫家峪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初来乍到,征尘未洗,他迫不及待地走向了烈士陵园。
手捧花束的他,恭恭敬敬地三鞠躬后,深情地凝望着烈士雕像,眼睛禁不住湿润了。
这对从未谋面的曾祖父与重孙子,此时此地相遇,注定是一场冥冥之中的接续。
八十多年前,十八岁的曾祖父廖兴华在省立师范学校求学时,受工人运动和进步思想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他回到沂蒙山区开展地下革命活动。1938年1月,在日军侵占朐城的前夜,他带领十几个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担任八路军先遣大队政委,区委书记兼武工队政委。1941年11月,在反扫荡斗争中,为掩护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他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或许因为廖京州是听着曾祖父的英雄事迹长大的,从懂事起,每次望见照片上曾祖父打着绑腿,挎着盒子枪,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他总是盯着看了又看,立志要做曾祖父那样的人。
硕士毕业之初,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历,先后收到几份入职邀请函,可以留在京城或省城工作,可他却执意报考选调生,并请求来到曾祖父战斗过的地方工作。
他来村里报到前,尽管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面临的复杂情况,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近千人的村子是建档立卡贫困村,村民大多靠种口粮田维持生活,建档立卡贫困户接近常住人口的一半。
村子穷,村两委办公的几间简易房,房顶盖的石棉瓦已破烂不堪。他初来乍到,就在村支书腾出的办公室——一间狭小昏暗的房子里住下了。
晚上,山村一片寂静。
廖京州躺在硬邦邦的木板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在烈士陵园看到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八路军是鱼,老百姓是水。”刻在曾祖父纪念碑上的这句话,如黄钟大吕响彻在耳边,他感到肩上的责任越发沉重。
次日,天不亮,他就起床,换下了皮鞋,穿上了跟村民一样的解放鞋,开始熟悉村里的工作。
莫家峪村有七个村民组,村民分散居住在五平方公里的深山沟里,入户走访、熟悉村情民意,是他入村后的第一课。两个月下来,他用双脚把全村丈量了一遍,村里每户的家庭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走在田间地头,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和手臂,与土生土长的村里人没两样。尽管大部分村民不知道他的身世,却夸他是个好后生。耄耋的老人还把他比作当年的老书记,就是他的曾祖父,时常讲起老书记带领乡亲们打鬼子、保家乡的事。
站在曾祖父当年带领战士凿打的“八路井”边,他不由得心潮澎湃,暗暗下定决心,赓续曾祖父未竟的事业,以所学专业知识助力脱贫攻坚,帮助莫家峪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经过充分调研,他详细分析了村里的优势后,递交了一份《以经济林建设助力脱贫攻坚的规划报告》,让村两委干部既惊叹又佩服。
在他的建议下,村里推行合作社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那些日子,他忙得跟陀螺一样,带人外出学习考察,引进优质果树苗,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山上缺水,他请来水利专家当顾问,开挖泉眼、修蓄水池、建拦水坝、铺设管道;还修了盘山路,架线引电上山。后来,他索性吃住在山上,竟半年没下过山。
几年过去,村里相继建成了花椒、油桃、中药材种植基地,村民人人有活儿干,家家有钱赚,收入大幅提升,莫家峪村按期脱贫摘帽。
看到当年曾祖父不惜流血牺牲,执着追寻的“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他欣喜地流泪了。
选调生期满,痴心不改的他又续了一期。等到第二个任期期满时,县里要调他到团县委任职。
谁料,他恳切地跟领导说:“我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熟悉村情民意和产业结构,留下来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领导同意了他的选择,他成为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村第一书记。
他又一次来到烈士陵园,隔着八十余年的时空,与曾祖父展开心灵对话,对其在危急关头选择留下来做掩护,有了更加切身的理解和感悟。
同样的使命,不同的坚守。如今成为村民“主心骨”的他,正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