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多么怀念青春,因为我的青春悄然无声。
这两日,上高三的表妹问我当初是怎么度过高三的生活的。现在距离我高考已经过去三年了,我能回想起来的只有脑海里临近高考那几天的画面:早晨在上学路上听着一遍又一遍的英语听力,晚上坐在小台灯前背单词……至于当时的紧张、满心的疲惫全部变得模糊,也很难再感受一次了。
在高考成绩下来后,我虽然没能考到“梦中情校”,但人总要向前看,我只能祝愿自己可以看到其他胜利的曙光。
那时,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瓶颈,努力学习的我总是因为停滞不前的成绩偷偷哭泣。无论我多么努力,学习效率总是难以提高,焦虑、不安包裹着我。后来,我才知道,心理学家把这种面对恐惧、高压时,人们出现如同在高原地区缺氧情况下出现高原反应的情况,称为心理学上的“高原效应”。
书里说,高原效应是指在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会出现难以提升的现象。就像当时的我。月考的考场是按成绩分的,第一考场是公认的“天之骄子”,而我是隔壁考场的“中等生”。rr3QM4Y+bOZloJe1xOsepA==“天之骄子”的一举一动都备受期待,而“中等生”的我总是在沉默中暗自努力。
那段时间,我总是黯然神伤。我没日没夜地“刷”题,学习成绩仍然起起伏伏。不管我如何努力,成绩总是没有起色,就像无法翻越的高山。我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哭。
可是,我不甘心。18岁的我选择迎头而上,凌晨睡不着起来背单词,写了很多错题集,每天去找老师问题。我开始拯救“不被期待的自己”。
如果你也陷入“高原效应”,请不要担心。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你只需要积极暗示自己,优化学习方法,帮助自己走出停滞期。我的调整方式就是睡觉和不去想结果。我曾在课桌上写下“日拱一卒,不期速成”来激励自己。重视每一次考试,成绩是次要的,最主要iVgX4GgVHSWaxAoR6l2BQg==的是积极地鼓励自己,趁机消灭知识盲区。在每次考完试后,我会立刻在错题集上记录自己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找同学、老师答疑解惑。即使成绩不理想,我也会鼓励自己。在高考结束后,我才感叹:“原来这就是高考,两天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高原效应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将停滞期的苦恼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作为被分数定义的中等生,虽然最后我没有走进理想的院校,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我曾奋力拼搏,翻越我的高山,突破自己。这才是高考给予我们的最好答案。
对于青春的高原反应,我没有必要刨根究底,因为这就是青春的底色。作为“中等生”,我的努力更是一件需要沉下心来、长久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的事情。所以,前行吧,带着力量翻越青春的高原。
选自《知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