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明:助力國際人文交流 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2024-11-07 00:00:00謝瑜
澳门月刊 2024年10期

張洪明:現為澳門科技大學講座教授、國際學院院長、大學教育發展中心總監。1982年和1985年於上海復旦大學先後獲得文學士和漢語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7年赴美留學。1990年和1992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先後獲得語言學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至1994年受聘新加坡國立大學。1994年起執教於美國公立常青藤大學之一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歷任該校亞洲語言文化系語言學專業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並擔任中文部主任;2022年1月成為榮休終身教授。受聘或曾聘為南開大學陳省身講席教授兼語言研究所名譽所長、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千人計劃講座教授、清華大學“世文講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王澤森新法學院語文教育”訪問教授等。曾任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會長,現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暨語言理論與語言教育研究分會理事長。

近年來,澳門高等教育事業在國家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多所高等院校在世界大學的排名不斷上升,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和老師。今期的人物訪談欄目,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了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張洪明講座教授,請他分享自己的學術人生,以及國際人文交流等。

在澳門找到了歸屬感

張洪明講座教授的治學領域涵蓋中西古今,從傳統音韻學到現代音系理論,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語言學、音系學、語音與語法的界面關係、歷史語言學、比較詩律學、第二語言教學、國際漢語教育等。在這些領域共出版了專著、譯著、編著12本,發表了多篇論文。此外,多次受邀擔任各種學術會議的主旨演講、特邀演講,並擔任中外十幾家刊物、叢書、出版社的主編、編委或學術委員。

他爽朗健談,和藹可親,說話時常常面帶笑容。談及自己的人生經歷時,他坦言:“作為五十年代出身的那一代人,有時代的烙印,人生經歷豐富,其中當然包括苦難和波折,也會遇到坎坷。但對於我來說,人生有無數的坎,但沒有過不了的坎。遇到坎坷,當時深陷其中,很多人會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但當這些事過去五年、十年後,回頭再看時,這些事或許都算不上是什麼事了。1977年恢復高考,我是第一批參加高考的人。考取復旦大學後,對於知識如飢似渴。我們50後,是有理想的一代人,有追求、有使命感。”

2022年1月,張洪明從美國來到澳門科技大學工作,當記者問及來到澳門之後的感想時,他不假思索地說:“澳門得天獨厚,有自己的特色,社會氛圍寧靜和諧,很喜歡。澳門科技大學的工作氛圍也非常愉悅、友愛和包容,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所長,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深感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他加盟澳科大時寫的一首七律,就很能說明他的感受。

《七律·赴澳履新有感》

寂寞半生行海角,

飄零一世走天涯。

歸根本是尋常事,

落葉原為平淡花。

欲品濠江煙水味,

幸嘗蓮島雨前茶。

此身往後無遺憾,

氹仔從今成我家。

他續稱:“我主要是研究語言的,澳門的語言資源非常豐富,‘三文四語’十分有利於語言學的研究,也是進行國際中文教育的寶地。葡語、英語、普通話、廣東話,在澳門相處融洽。大學亦很支持這方面的工作,投資建成語音實驗室。此外,我把自己40多年藏書中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共130多箱,花了一萬多美元運費,海運到澳門,全部捐給了澳科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國際學院圖書資料室,共享學術資源。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和校際合作

2022年1月起張洪明正式擔任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同時兼任大學的教育發展中心總監。憑着其豐富的中西語言學專業教學與研究的知識經驗,帶領學院培養更多具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為澳門以至其他地區的對外交流發展提供更優質的語言資源和服務。

張洪明執掌國際學院以後,學院新增了海內外10餘所合作高校,其中包括英國劍橋大學科技文化融合中心、美國夏威夷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韓國教員大學中文系、韓國漢陽大學人文學院、韓國明知大學中文系、泰國蘭實大學文學院等。

此外,國際學院為國際漢語教育碩士學生安排了豐富的教學實習活動,派出50余人分赴香港中文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蘭州大學、華南師範大學等進行實地教學實習。據了解,現在國際學院的生源獲得顯著改善:以往申請國際學院的學生來自獨立學院的居多,來自名校的甚少。如今吸引了一批海內外相當優秀的學子來攻讀碩士、博士學位。這兩年有美國頂尖文理學院之一的Middlebury College、英國的University of Nottingham、University of Edinburgh、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等海內外名校來申請的學生,其中包括獲得一等榮譽學位稱號的畢業生。

2023年5月,國際中國語言學學會第29屆年會在澳門首次舉辦,此學會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研究中國語言和語言學的世界性學術組織,也是有史以來在澳門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中國語言學盛會,吸引了來自內地、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地的400多位專家、學者和語言學研究者共同參與。該會極大提升了澳門在全球范圍內的聲譽和影響力,進一步加強了澳門與世界一流學校及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有助於加速澳門科技大學的國際化進程,對於澳門乃至整個大灣區、大中華地區的語言學研究與語言教育發展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不斷提高大學的國際化程度

張洪明具有相當豐富的國際化的教學經歷,曾任教於多所海內外著名大學。來到澳門科技大學國際學院之後,經過兩年半的時間,目前國際學院已成功加入了六個跨區域高校聯盟:大灣區創意寫作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中文教學聯盟、國際中文教育南方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語言生活與語言服務建設聯盟(發起單位之一)、粵港澳高校漢語言教育聯盟(發起單位之一)、中美高校中文教師聯盟(發起單位之一)。同時,还分別建立了:“澳門科技大學-北京大學葡西語國家與地區語言文化教育聯合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合作)、“國家語言文字推廣澳門夥伴基地”(與復旦大學合作)、“‘一帶一路’葡西語國家與地區中文師資培訓基地”、“澳門國際教育培訓中心橫琴基地”等。目前正在申請加入“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籌建“清華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跨文化聯合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合作)。

談及如何加快大學的國際化進程,他談到,世界高等教育史曾經歷了三次突破:(1)通才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知識,成為一個具有責任感的公民(英國大主教紐曼提出的“紐曼理念”:培養通才)。(2)大學是進行研究的場所,研究和培養學生對某個領域的研究能力,側重於專業的研究(德國的“洪保德理念”:培養學術專才)。(3)為地方區域培養人才,服務於本區域的發展,“大學的邊界就是州的邊界”(“威斯康星理念”:服務社會)。張洪明指出,今天我們所處的是全球化、國際化時代,當今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挑戰、新理念是培養跨文化、跨語際的全球溝通人才。今天人類面對的是:實際上的全球化現實卻面臨著實際上的反智主義、種族主義、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思潮的泛濫。有鑒於此,高等教育必須強化的另一職能是:培養學生跨文化、跨語際的全球意識及國際溝通能力,理性解決當今世界跨文化的衝突。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訓練是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重點之一,培養學生做文明的傳播者,學會如何與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相處,訓練在不同文化交往中共融的能力。如何加快大學國際化進程以LOq+Pla3agCNF35n07QMjg==適應全球化時代?首先是開設國際化課程,涵蓋多元文化、國際事務或者海外研究的課程,協助學生獲得更廣泛的視野並了解世界。此外,還應考慮引進網路遠距教學,讓國外學生也能選修相關課程,設計可以包含、尊重並且教導來自全球各地的學生的課程。這種類型的課程結構會體現出對各種文化的包容性和尊重,並且致力於營造一種多元和開放的學習環境。國際化課程內容也常常涉及全球視角的問題,如氣候變化、環保、全球公共衛生等。

二是鼓勵國際學術交流,提供更多交換生計劃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鼓勵師生積極參與。這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看世界、了解異質文化的機會,也能提升學術研究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並熟悉其他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獲得寶貴的國際經驗。

三是與國際學術機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包括與海外優質大學進行聯盟,為學生提供海外合作雙學位機會,使學生藉此獲得海外學習的經驗,有助於提升大學的國際聲譽。學校應該鼓勵學生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並提供國際交流平台,提供各種跨文化交流的機會。例如,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國際文化節等,讓學生有機會了解和體驗各國文化,促進學生與其他院校教職員工的國際交流。

一個全球化的大學應該積極參與全球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並試圖提供解決方案。例如,大學可以設立針對氣候變遷、貧困、環保、跨文化交際、高等教育、國際政治等全球性議題的研究中心。

保護和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語言與文化是一塊銅板的兩面,成功的國際中文教育,也應該是中國文化的成功傳播。說中文、談文化,最常提到的就是禮節客套、稱呼方式、飲食習慣、節氣假日等,在第二語言習得的初級階段尤其如此。這一切固然都是文化傳授的重要內容,但它們畢竟只是反映了中國人特定的生活方式而已。中國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國人的智慧,特別是文學和藝術活動的成果和實踐。

張洪明本人對漢語的格律詩就有深入的研究,他也熱愛創作格律詩,造詣頗深。張洪明指出,漢語格律詩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體裁之一,在古代亞洲社會的政治、文化等方面也意義非凡,漢語、漢字、漢文學在亞洲儒家文明圈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漢語格律詩在東亞文化圈影響深遠。但現在中國學術界對格律詩的認識及傳承,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尤其在格律研究方面,問題還不少。格律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記錄時代需要詩歌,需要現代詩,但不能只有現代詩,亦需要格律詩。此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格律詩,中華民族的格律詩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需要我們好好傳承下去。

採訪即將結束之際,張洪明不無自信地說:“未來希望通過大家共同的努力,使澳門科技大學不僅成為一所亞洲私立名校,還要成為一所世界私立名校,真正體現出澳門‘一國兩制’、‘三文四語’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澳門中西文化薈萃的優勢,助力國際人文交流,共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